畢慧文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城市群的規模也在持續擴張,城市在一國、一區域內,匯集資本、勞動力等資源的向心力和對周圍地區輻射力越來越明顯,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平臺。因此,城市經濟的研究對于我國宏觀經濟,城市發展政策的制定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城市經濟影響著市場環境與政策環境,對于各個新興的亦或是已發展穩定的企業研究市場定位、公司發展戰略等層次有著指導性作用,不能被忽視。筆者結合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文獻書籍等作為基本資料,加之自身的考察進行研究,將城市得以擴張、集聚資源的若干個因素分為:農業生產過剩、生產活動、交通發展、知識溢出以及個人興趣匹配若干方面。
關鍵詞:城市經濟 城市擴張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70-02
世界以一座花園開始,以漢座神圣的都市而告終。——布魯斯克
一年的終了不僅意味著一年忙碌生活的結束,還時刻向人們提示:春運要來了。那是十幾億人民共同見證的時刻,春運的車票總是被一搶而空,而絕大部分的車次都是以城市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去,原因顯而易見,從農村、縣城、周邊小城市的人總是爭搶著去北上廣般的大都市。為何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的旋渦,勞動力、資金等紛紛被卷入其中并且這個旋渦還在不斷地擴大?
羚羊為了追尋豐足的食物,不斷向長滿鮮草的地區遷移;而珊瑚蟲會固定在暗礁上,由海流的隨波逐流為其帶來食物。人類同眾生一樣,追求著穩定的物質支持,與動物不同的是,人類會使用工具,會在實踐中創造人類科技并用其創造一個生產和交換的系統。古時候的人居住以分散的村落為主,人們將自己種的谷物和養的牲畜去換取別人的勞動成果,慢慢地參與交換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要交換的物品集中于一個固定地點,最終形成了集市,而集市又不斷發展成為城鎮。而城市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口擴張的繼續發展還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農業生產的過剩、城市的生產活動以及是否發展形成用于交換的運輸體系。
試想在高峰時刻的食堂內某處打飯窗口前已經排了長隊,后面來的同學發現該窗口已有足夠多的人,因此很多一部分人會選擇更換至其他窗口買飯。對于城市的發展來說,為了滿足溫飽的人從事農業耕種,隨著從事農業的人口的增長和耕種的實踐,人們發明了能提高效率與產量的工具與科技,農業變得更高產,并且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剩余農產品。隨著農業剩余的增多,糧食供給足以滿足該地區人口的生活需求,農產品處于買方市場,一部分農民已不被農業需要,也就是說他們若繼續生產農作物已經無法盈利甚至虧本。根據“經濟人”的假設,這部分人因追求更多的物質利益便會轉而從事其他行業,朝機會更多的地方聚集,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同時這些人也為城市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于是居住在城市的人從事生產,生產出各式各樣的商品或者提供各種服務,從而用這些商品和服務區交換農民種植的農產品,這種農業生產過剩以及來自城市的生產正是導致城市不斷擴大的深刻因素,其中農業剩余來供養城市居民是城市得以發展的前提。
1 高度人口密集的貿易型城市
以高度人口密集的貿易型城市的出現為例。如果一個地區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具有較低的機會成本,假設以面包為衡量,北方地區生產一段絲綢需要放棄個兩個面包的生產,而南方地區生產這一段絲綢只需要放棄半個面包的生產,很明顯,南方地區在絲綢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南方地區會用絲綢來同北方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服務進行交易。在比較優勢的驅使下,專業化生產和貿易便逐漸出現。然而,要想讓專業化生產和交易推動城市的發展,還欠缺一個條件,那就是規模經濟。因為在交易行為發生時會產生交易成本如時間成本等,倘若一個北方人僅去購買一單位的絲綢,為了這個交易行為,北方人需要花兩天時間才能到達交易地,然而原本在這兩天內,北方人可以生產若干面包,這筆交易需要的交易成本超過了商品本身的價值,交易不成立。但是當交易規模擴大時,在北方有足夠多的對于絲綢的購買需求,南方就可使用卡車將大批量絲綢運往北方,在北方開設營銷處,規模經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使交易雙方獲益。在此原理下,城市中眾多商業企業爭相選址在能更有效收集和分配大型貨物的地區,而大量商業企業以及工人的集聚,導致城市中十字路口等黃金路段、港口附近等處地價上漲,地價的上漲便促使人們高度重視對土地的高效充分利用,開始增加建筑的層高并開發占地面積更小的住宅和商業寫字樓,因此城市中逐漸出現了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樓、出現了車水馬龍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
2 高效的運輸體系
為了使農民種植的糧食與城市產品能更便利的地進行交換,城市必須有一個高效的運輸體系。古代并沒有平坦便捷的公路,快速的貨車,要想盡可能高效的流通大批貨物,便只能依靠運河。世界最早的城市便是興起于尼羅河、低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黃河等流域。連接尼羅河和紅海的古埃及的尼羅河-紅海運河,溝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等古代運河都對其地區有著不可代替的影響。工業革命后,鐵路交通的開始發展,使得大宗貨物在陸地上遠距離運輸成為可能,提高了貨運速度,擴大受益地區的范圍,覆蓋越來越多難以到達的地區。交通的創新使得產品價格有了很大的下降空間,不斷推動著工業城市的發展。如河北省石家莊市就是借助著四面通達的鐵路網優勢得以快速發展的工業型城市,所謂“鐵路興后,商運圖捷,大都改道”,在河北火車開通后,多處物流途徑尤其華北地區都改中轉地于石家莊,這一改變也帶動了石家莊的商務等第三產業的繁榮,各地的批發商和零售商逐漸轉移至此,有“商賈云集”之象,遠非昔日之比。
3 城市漩渦
城市旋渦對資本、勞動力的吸引并使城市逐漸擴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本著化繁為簡的思想,城市旋渦無與倫比的魅力就在于:使企業和個人獲益。知識溢出便是其中之一。當一個產業在某地區選址并落戶后,該企業內的工人之間便有機會相互接觸,形成一種相互協作、借鑒分享知識技能的氛圍,從中,工人和企業都能得到巨大的收益,這便是知識溢出。知識溢出產生的集聚經濟,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將企業聚集一堂,更多的新企業會在此誕生,尤其創新性的產業通常更加傾向選擇能夠產生知識集聚的地方,在思想的相互交換中,一方將另一方的想法中注入自己的理解,于是一個新思想便得以誕生。比如美國硅谷,高新技術企業和專業化網絡公司便會不自主的與同類型企業聚集在一起。此外,知識溢出對于那些小型競爭力強的公司極為重要,每個城市中都有電子數碼街或商業街,這些小企業意識到,在分享的氛圍下,企業能互相學習管理模式、營銷手段以及產品的創新,在這種取長補短的優勢下,同類型企業聚集在一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比分散經營的明顯大,這產生的集聚效應更是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益和發展。
4 知識溢出
知識溢出使企業受益無窮,那么城市對于個人的益處又是什么?答案似乎人人都能在生活中體會的到。其一是,往往在大城市里,人們能夠遇到更多的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匹配的人。假若你生活在一個小鎮中,或許你便是整個小鎮上唯一喜歡看話劇《哈姆雷特》的人,并沒有同興趣的人與你交流,也沒有條件供你欣賞。然而在城市里,會有數千人熱愛話劇欣賞并且愿意互相討論,便有了戲劇院,也有相當的院校開設戲劇表演專業。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種需求,需求多的地方就能形成市場,符合各種興趣需求的消費品也會更多。也就是說,城市能夠產生更高的興趣匹配性。其二便是,總體來說城市能夠永久性地提高人的收入。當然,一個人從鄉鎮遷移到大城市中,收入的增加并不能馬上體現,但是他會在大城市中逐漸學習到的一定的技能,這個技能,卻可以幫助他在未來,任何地區都能有一個提升的工資。
5 結語
縱觀人類的歷史,萬物都是按著一個低級向高級,追求進步的趨勢發展的,正是由于這種上進的力量,使人類從農業時代發展到電氣時代,又接著邁入互聯網時代,城市的擴張也正是如此,在自身的發展中,卻又不停地憑借各種吸引力,吸引著更多的資本和勞動力,為之癡狂。
參考文獻
[1] [美]阿瑟奧沙利文.城市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