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提升非遺生命力,復興區域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
陳 莉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
經歷過輝煌發展的非遺,目前面臨嚴峻的式微困境。本文分析了當前非遺傳承保護的發展現狀,重點討論非遺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復興非遺可從創意、市場、人才三方面著手,積極挖掘非遺再生的可能。
非遺;區域傳統文化;產業轉型
區域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區域文化特點不同,特征豐富,有機整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非遺是區域傳統文化的典型,在長久的發展歷程中,非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方百姓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凝聚鄉土意識,建構融洽社會起著巨大作用。
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迄今已取得諸多成果,傳統手工藝在政府及相關機構的大量資金投入下,獲得技術、人才方面的保護,并擁有更多的展示機會。但總體而言,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依舊處于困境,部分錯誤做法對非遺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具體如下:
很多人認為保護和傳承非遺就是設立一些研究所、非遺藝術館、民俗博物館等機構,展示非遺手工品,簡要地介紹非遺技藝的歷史、制作步驟等。這種簡單的保護思維,并沒有準確定位非遺未來的發展路徑,依舊是死態的、靜態的、缺乏生命力的一種技藝。要想非遺再生,重煥生命力,必須要讓非遺技藝自身具備“造血”功能,而并非政府等公立機構的一味“輸血”。對非遺傳承和保護辦法的定位不明確,將大大影響非遺技藝在新時代下的轉型發展。
當前,全國各地都深入了解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各地單位也積極將非遺傳統文化與旅游等商業活動結合起來,通過不同形式讓游客更多地了解非遺,最終達到保護和傳承的目的。但縱觀國內各大旅游景點,相當多的地區出現了同質化、程式化、山寨化地非遺表演活動現象,例如極其類似的老街,售賣相同的手工銀、景泰藍、絲綢等非遺工藝品,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民族風情表演變成了走過場、走形式的定期演出,演員隨時隨地換上民族服飾,原汁原味地當地民俗活動不再可見。這類所謂的非遺傳承與保護活動降低了真正非遺技藝的品質,大大侵蝕了文化內涵,對傳統文化造成嚴重破壞。
在利益驅使下,為追求經濟利益,部分商家打著非遺保護的名號,不惜破壞非遺最本真的文化內涵,過度開發,迎合群眾,改變非遺產品的原材料、制作辦法、制作技藝等,導致投入市場的非遺產品顯得空洞乏味,雷同無趣,面目全非,與非遺本身蘊含的精神內核背道而馳,適得其反。
在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討論中,“產業化”是傳承與保護的優良手段之一。非遺產業化,主要是打破傳統的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的保護方式,通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主體的多種投資方式,以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內涵為目的,運用產業化管理方式,將“非遺”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合理開發、高效利用,使多樣化的“非遺”產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并行。
當前,創意已成為推動各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創意能促進資源的交叉整合,拓展傳統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當今社會經濟競爭激烈,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越來越重要,在非遺產品的生產制作中,內容創意的必要性逐漸凸顯,要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非遺”深刻文化內涵,通過匠心與創意兼備的特色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心理愉悅需求。
例如,北京地域性特征顯著的磚雕技藝,工藝成熟,氣勢宏偉,由于現代建筑已經很少需要磚雕,因此可以將雕刻精巧的磚雕花樣做成燈罩、立體畫、墻紙紋樣、窗格等;北京宮毯紋樣富貴大氣,可以適當地將此紋樣融入服飾、披肩、窗簾等紡織品中,變成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點綴???這種集創造與融合為一體的內容創新,是對區域傳統文化資源的兼容并包,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又超越傳統文化,賦予非遺產品時代性、時尚性和功能性,吸引現代消費者的目光。
無論哪個行業,市場需求一直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產品的豐富和新穎是引領市場需求的關鍵點,產品質量決定市場需求的數量和消費者的忠誠度。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必須對接市場,才能恢復持久的生命力,非遺保護機構要對非遺項目合理分類,亟需保護的給予保護,具備市場開發性的,要在依據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尋找區域傳統文化與市場新的結合點,提升非遺產品的科技含量、藝術價值和實用功能。
杭州是江南城市的代表,絲綢是江南地域文化的典型。杭州許多企業瞄準了絲綢這一非遺技藝,以對接市場的經營思維重點成立禮品部,聘請專業的市場調查人員,對前來旅游的人群的購買需求進行全面咨詢分析,一手掌握市場最新需求,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客戶,量身設計、研發出各種類型的絲綢創意產品,包括牌匾、明信片、杯墊、臺歷、書籍、請柬、床品等幾十種絲綢產品的個性化定制,有的還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設計師合作,設計藝術氣息濃厚的絲綢畫產品,開發和提升傳統手工藝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非遺技藝的發展前提是擁有大量熟練掌握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因此要想復興區域傳統文化,實現非遺產業化,必須做好非遺產業的人才培養工作。
一是要保護好非遺文化傳承人。政府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設立專項資金進行常規扶持,同時聯合高校設置相關的專業和保護基金,例如清華大學已開設“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等,開展非遺文化素質教育,專業的老師可以帶領研究生們進行相應地非遺項目開發研究,在學校內弘揚并傳承民族文化,旨在通過建立非遺文化項目傳承基地,傳授學生們非遺技藝。二是要多渠道培養文化產業人才。非遺要想產業化,離不開設計、媒體、藝術、經營、市場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合作,因此在文化產業人才方面的培養,可以建立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機構,適當引入國內外知名文化培訓機構,加強與海內外頂尖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等,打造文化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培養能適應國際化競爭的復合型通才。
非遺不是老古董,絕不會只留在博物館或民眾的記憶中,它應該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非遺要實現產業轉型,必須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充分挖掘本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整合、創新的基礎上大力開發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立足于區域本土,整個各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精準定位,發揮優勢,經過創意策劃、內容整合提煉、產品定位、市場營銷、消費體驗等過程,將區域文化特點進行集中整合,將優于其他地區的特點進行強化,形成特色優勢。如此,非遺不僅活下去,還能火起來,傳統的非遺不再被遺忘,讓區域傳統文化產業獲得復興。
[1]孔令宏.區域傳統文化的保護及其產業化發展[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03).
[2]王瀟.傳統手工藝的再生產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6(4).
陳莉,女,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文學碩士,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