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晗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廣州航海學院 510000)
淺析當代中國畫中的新語言
黃 晗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廣州航海學院 510000)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緣起和發展出發,通過對傳統中國畫發展的分析探討,并結當今藝術的發展潮流,借鑒以及汲取西方藝術的精華,希望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藝術文化相結合,與時俱進,相益得彰。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探討中國畫的發展新方向,挖掘其新風格,新語言,淺析當代中國畫的創新之路,讓中國畫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光彩。
中國畫;新風格;新語言
國畫,又稱“中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我國傳統繪畫。主要指以毛筆、墨、國畫顏料等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傳統中國畫主要是以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為主,主要是有工筆和寫意兩種技法,“水墨”“意境”是其精神主題和內涵表現。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天人合一,意境為主,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傳統中國畫是指運用筆墨紙硯和傳統的國畫技法進行的創作。
現代中國畫,有別于傳統中國畫就是在原始創作材料、技法、方式等有了新的突破。現代中國畫繪畫理念是:具象與抽象融合,寫實與寫意的融合。在充分繼承傳統國畫技法的同時力圖變革出新,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或給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內容,在保持傳統模式精華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凸顯出新的意義。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提取西方藝術的精華進行融合,與時俱進,探索出新的繪畫風格。
語言泛指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
這里所泛指的“語言”指的是通過語音、語法和詞匯等實現人類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的“語言”,是一種語言學意義上的狹義語言。但是中國畫語言中的語言指的是民族所具有的思想、觀念本體性,則可輻射到其他形式的語言上。事實上,在中國文化的特定環境中,任何形式的語言(如文學語言、繪畫語言、戲劇語言、音樂語言等等)都并非只是語言本身,它們在進行語義傳達與表現的同時,其自身就體現為某種觀念形態。即它們不僅具有工具性,同時也具有觀念本體性。語言指的也是一種形式。
藝術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離不開語言的拓展和重構。藝術生命的魅力也在于此。西方藝術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的演變,再到今天各種流派的產生,無一不是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語言演變史,而中國畫從魏晉立下基本風范后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一路下來,在風格技法上雖然也有所改變,但卻沒有大改動,基本處于一個模式。而今,改革開放以來,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西方藝術思想的傳播以及滲透,中國傳統繪畫開始有了改變的趨勢和苗頭。
在當代中國畫中,有別于傳統水墨畫,顏料這一詞義被放大,它不僅僅是中國畫顏料及墨汁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作畫工具,顏料這一詞被擴展為“有色細顆粒粉狀物質,在水、油脂、樹脂、有機溶劑等介質調和下而能用于表面著色的物質”。當代中國畫繪制過程中,除了運用中國畫顏料的同時,也可大膽使用丙烯、水粉、水彩、版畫顏料等其他除礦物質、植物性以外的顏料加以作畫。放大了的顏料領域中,不同的有色粉狀物質因其自身的物理屬性,在不同方式的涂染后所形成的透明、復蓋、粗細、浮沉、明晦等,也都呈現各自的語言特質與形式趣味。因此,水墨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并不是中國畫唯一的語言形式。
在當代中國畫中,繪畫的承載物也并非單一的傳統宣紙或者絲帛,木質、泥質、金屬質等也被開發運用于當代中國畫中。因此,具有滲透性的宣紙也不是中國畫唯一的物質載體。通過不同的載體,探索其不同的材質,加之不同的繪畫工具、顏料及繪制方式,會形成一種嶄新的獨特的語言。傳統中國畫的宣紙水墨氤氳質感也只是形式之一。
與顏料、承載物的廣泛化相聯系,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技法也更為多樣,勾、染、暈、罩、擦、劃、刮、抹、涂、薄染、厚涂、滴落、堆砌、拓印、刷洗等等,從傳統的語言創作方式到逐一進行創新嘗試,無一不可用于創作之中,從而既超越了傳統中國畫中既定的勾染體系,更超越了中國畫既定的筆墨技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保留傳統的繪畫技法的同時勇于創新實踐,將中西方繪畫技法有機結合,將西方油畫繪畫技巧與東方傳統國畫技巧進行探索,以求得到新的發現,為傳統中國畫注入新鮮血液。重要的是,當代中國畫將畫筆、顏料、載體及技巧的詞義放大后,就提示了中國畫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經驗事實:毛筆、宣紙、墨汁、筆墨對于中國畫并不具有唯一性,在與其他新材料的結合,新語言的探索創建同時,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在水墨之外,中國畫還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繪畫的線條、造型、色彩及構成等,都在這擴大的表現空間中而呈現出與宋元以來中國畫的不同面貌。
總而言之,在東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在不失去我們中國畫傳統語言的前提下,任何新的語言形式都是可以嘗試的,我們的作品要承上啟下,要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里將傳統語言傳統技法得以傳承,進而再從西方文化中提取精華進行創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文化瑰寶得以保存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黃晗(1989.8- ),女,民族:漢族,籍貫:廣東揭陽,學歷:武漢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職稱: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專業中國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