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張 玲 王興悅 (河北廣播電視臺 050000)
淺談電視娛樂節目的受眾心理探尋
楊 娜 張 玲 王興悅 (河北廣播電視臺 050000)
隨著我國廣電事業的發展,娛樂節目作為我國三大主流電視節目也迅速的得到人們的喜愛。其不僅使得人們感受到了愉悅的精神享受,同時也使得人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本文的研究針對電視娛樂節目的受眾心理進行了相應的分析。探索了娛樂節目之所以受到人們喜愛的相關原因,這對于促進娛樂節目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電視娛樂節目;受眾心理;探尋
娛樂節目作為三大主流電視上會播出節目其中的一個,地位可以長期與新聞、電影、電視劇比肩而立,并且在市場中占有重要份額也有較高的收視率,這說明娛樂節目可以從一方面來說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娛樂節目常常以當下的社會現實為根基,迎合了觀眾的收視心理,因而使節目獲得觀眾的肯定與青睞。
娛樂通過電視媒介獲得平民性對觀眾心理層級的產生至關重要。因為不管是什么人群,所有收看電視節目的觀眾都具有一個很根本的身份:平民百姓。而相對于貴族和社會精英,在一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社會中,平民無疑在某個層面上處于社會的對立面。因為他不但不能像貴族那樣享受社會本身先天地為他帶來的利益,他不僅不能決定周遭的生活環境和這個社會局面,反之他還要被這個大環境所牽制,在和環境的斗爭之中保護自身的權益。這樣,平民與社會的對立和沖突就給平民的生活帶來了種種變數,并對其心理產生種種擠壓,從而構成其心理軌跡的多重復雜性。
在社會中人民大眾生活經歷和心理歷程一定程度的復雜性,決定了以人民大眾為主要觀眾的娛樂類型節目具有情感的復雜性,它不能只提供單純的娛樂,還要緊跟社會大眾復雜的心理需求,來適時的做出相應的變化。所以,平民百姓的進入使娛樂自身的功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變化中,大眾復雜的情感要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觀眾為什么喜歡看娛樂節目?這是因為娛樂節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群眾在一天工作之后身心上的疲憊,獲得心理上的愉悅。這就是人民受眾觀看的動力所在。受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來自多方面,主要是生存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帶來的壓力,或者由于生活環境等原因內心產生的恐懼、孤獨和空虛。無論從那個方面來看,人民群眾都需要去緩解這些無處安放的壓力和消極情緒。從這個角度去看,娛樂節目起到了類似心理咨詢師的功能,排解人們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使他們回到正常的情緒狀態之中。這些壓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得到言說發泄的機會,但是娛樂節目會給大眾在精神層面創造一個虛幻的空間,在其中能暫時的獲得生活中難以得到的輕松并且緩解壓力,由此達到一種合法化的休閑和滿足感。所以娛樂節目之于它的受眾全體來說,無疑像一張舒服的床,躺在上邊休息可以緩解精神壓力,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
娛樂節目不僅給予受眾簡單的休閑和快感,還帶給觀眾在心理需求方面足夠的滿足,其中縹緲的英雄主義和成就感、相比較而言的優越感、精神上獲得的滿足是最主要的三個方面。
如果這種比較在實際生活中發生的話,那么比較者就會從其中獲得真實的優越感,所謂相對優越感是在比較中獲得的。反之如果現實生活此種優越感無處可尋,那么他就會想辦法去別處獲得它,以此達到在心里平衡的目的。而煽情類的節目,無疑是電視節目中最能煽動大眾情緒以此產生相對優越感的節目。在收看此類節目是,觀眾把自己充分的帶入節目之中,在付出同情心的同時也獲得了對自我人格的高度評價和贊同。這優越感產生的原因是,他在觀看電視節目中看到了節目主人公生活的如此凄慘與不易,并且他不斷將主人公的慘淡經歷和自己進行對比,在電視的虛擬氛圍里和現實生活之中來回的穿梭,他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相比較起來也算可以,于是便產生了現實生活中難以產生的優越感,并且如果他將主人公和自己完全割裂而來,以旁觀者的姿態冷眼相看時安全感油然而生。
獲得縹緲的英雄感或成就感,此類英雄感或者成就感并不是觀看節目中失敗的角色獲得身心上的滿足,也不是通過貶低節目里的失敗角色獲得快感,而恰恰相反的是通過帶入角色將自己轉化為角色,借此獲得縹緲的英雄感。
針對大眾的心理,娛樂節目的制作方向都是朝著電視觀眾想要從中獲得現實中無法得到的感受而設定的,通過各種設定來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但就上文所言,從中獲得的優越感、成就感也都是脫離群眾實際生活的,是虛幻縹緲性的存在。獲得的是生活中難以實現的替代性心里慰藉和滿足。
窺視癖是人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的心理需求,是人們喜歡看電視的深層心理沖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源自于人類內心潛意識里面的心理欲望卻難以在傳統道德和法律的允許下實現,因此需要一個虛擬的環境來實現,所以電視節目便充當了人民“窺視”的便捷媒介,從這層意義上來看,電視節目這種媒介便是職業性的“偷窺者”,它充當了揭露社會里隱秘事實的角色,因此那些能滿足人民群眾窺視欲望的節目,旺旺都會獲得高收視率。拿幾個當下受歡迎的節目來解釋我們的觀點,此類節目往往都會邀請幾位高人氣的明星參與其中,列入湖南臺生存類型節目“真正男子漢”還有當下極其火爆的挑戰類型節目“極限挑戰”“九層奇臺”還有明星重回校園扮演學生的節目“大學生來了”等等,看似節目之間沒有什么聯系,但是再仔細分析這些節目的慣用套路就是,邀請一些人氣很高的小生或者當紅炸子雞來表演他們并不擅長的類型,從而使得這些帶有光環的人在節目里處于一種比較窘迫或者出錯的狀態。在節目里他們會因對活動的不熟悉而不知所措,展現出他們一種脫下明星的外衣類似于普通人的形象。在觀看此類類型的節目過程中雖然對明星來說比較隱私,但是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看者的“窺視”欲望。
另一點,就目前而言,觀眾在觀看一些電視節目時除了能夠感受到情緒的愉悅之外,而且還能夠依據自身的經驗對于參與節目的一些游戲者的表現進行相應的裁定,進而通過這種裁定來對于一些電視節目的實質進行相應的評判。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觀眾作為這種旁觀者對于電視節目運營的好壞有著更為清晰的表達和認知。因此一些電視節目也會積極的邀請觀眾來參與到節目的運營當中,通過觀眾的參與和評判來使得電視節目得到相應的發展。在這一個過程當中觀眾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者,更是一個參與者。也正是因為種種因素的影響,其使得空間傳播的距離得到了相應的拉近。從這個意義上說,娛樂節目起著心理按摩師的作用。電視娛樂節目忘卻界限,沖破藩籬,沖破道德和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束縛,因此使得觀眾達到了超越時間與空間體驗到了的狂歡感受。
電視娛樂節目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平頭百姓上電視做真人秀,明星、偶像也走下舞臺與普通人互動娛樂。明星戶外真人秀越來越火爆,著實讓我們這些偽追星族過了一把癮。確實從2013年的《爸爸去哪兒》,到2014年的《爸爸回來了》,《爸爸去哪兒2》以及后面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明星戶外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明星到我家》讓觀眾應接不暇卻也樂此不疲,明星戶外真人秀節目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以至于各大衛視像拉開爭奪戰似的,明星戶外真人秀節目一浪高過一浪。哪一個不是“消費明星”的典范。節目組才不管你被消費成什么樣呢,反正“明星越遭罪,觀眾越買賬”。新人層出不窮,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人新歌,而且現在受海外歌手的沖擊越來越嚴重。所以二線歌手先要自保求生存,還要維系自己那個所謂的公眾人物形象和價值,最好的辦法就是大量上綜藝節目。這一點和臺灣市場非常像,明星想要保值,沒有作品就只能不停上綜藝節目,趕通告來保持曝光度。由于地位不夠,所以節目組要求藝人做一些犧牲,“扮丑、犧牲色相、隨意被調侃、耍嘴皮等等,他們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職業演員’。”國內節目從來都是一窩蜂似的涌入,哪個形式大火了,立刻就會有很多同質化的節目一涌而出。這樣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大眾的視覺疲勞,試想你打開電視,看這個衛視在唱歌,換另一個衛視依然是唱歌,天天如此,怎么會不累。
當然幕后團隊的作用也很大,“藝人哭都要哭在刀刃上”,給藝人簽的協議都非常嚴格,藝人必須嚴格按照設定好的臺本來表演,哭和小都是根據提前設計好的臺本來表現更別說想要說什么出格的話,更要在規定節奏走。甚至現在都有人說到了“虐星時代”。
真人秀越來越多確實給電視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收視選擇,但國內電視惡劣的收視競爭卻往往給某一種真人秀類型重重的打擊,比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熱播后明星帶著孩子的親子節目的扎堆上線,《我是歌手》之后的《極限挑戰》、《我為歌狂》,按照常理來說,這些跟風節目的出現會迅速消耗明星資源和大眾的熱情。我認為我國的人真人秀節目還遠遠沒有發展成熟,很多東西也只學到了皮毛而已,而國內電視觀眾也缺乏這方面的培養。例如,對于真人秀最重要的“情節”往往被忽略。所以中國的真人秀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另外國內電視臺喜歡引進國外電視節目的原因是國內綜藝節目的真正發展可以說是在97年《快樂大本營》之后,相比國外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周期還是很短的,國內電視人的眼界和思路比較窄,因此借鑒國外的電視模式確實是一條捷徑,比對前些年的抄襲,購買的方式來引進節目已然有了大大的進步。
正基于以上的一些特點和因素,電視娛樂節目才能獲得越來越高的收視率,對這些因素進行拆解和刨析,深入研究其中和受眾群體心理的奧秘,有利于創造出更符合群眾需求和高收視率的作品。
[1]辛昕.電視娛樂節目受眾心理分析及改良對策[J/OL]. 新媒體研究,2015,1(06):15-17.
[2]郭媛媛,林剛. 基于“解碼”娛樂理論的電視綜藝節目受眾分析——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 傳播與版權,2015,(02):102-103.
[3]秦瑩. 受眾對電視娛樂節目的選擇與欣賞的理論分析——以《中國好聲音》為研究對象[J].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9(04):109-112.
[4]曹陸軍.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及發展對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為例[J]. 中國電視,2014,(04):90-92.
[5]孫志遠. 論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狀況[J]. 世紀橋,2014,(03):87-89.
[6]高亞琴. 淺談電視節目受眾的需求及受眾心理[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28(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