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榮 惠州惠城供電局水口供電所
為了維護配電網絡的正常運轉,做好配網的管理工作是基礎和前提,并且要在實際工作中對于出現的故障問題進行明確的診斷和分析,找出問題的成因,以此來進一步研究影響配網穩定運行的因素,有針對性的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再出現類似的故障問題是配網管理工作中提升供電可靠率的重要工作事項。
配網在運行期間會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不良影響,包括運行的時間、整個過程以及人為的操作失誤等因素,在日常的運行和維護的管理工作中,關鍵要點就是防范期間出現各種安全隱患和風險事故,采取合理手段提高配網在供電中的可靠率,管理工作人員就要根據已經發生或者各種誘因的分析來提高運維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但是在一些電力企業的配網管理的實際工作中,總是會出現很多頻繁發生的故障和問題,由此引發很多安全事故,對于風險的防控和預警不及時,準備工作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常的運維工作存在較多的缺陷和不足之處,比如在配網線路和設備的巡檢和檢修工作中,疏忽大意之下對某個環節產生的問題沒有做到及時的發現并合理處置,對設備運行狀態的監管措施不合理,也不能及時有效的去執行相應的檢修舉措,這樣就造成了故障問題由小變大,影響到更大范圍內的配網區域,配網的正常運行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導致供電可靠率下降,還會出現各種安全風險,對于風險的防控應急處置預案規劃和設計也存在明顯的缺陷。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于電力能源的需求逐年提升,當前的電力工程中對于配電部分區域的網絡規劃和設計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電力能源的龐大需求,而且這些問題也阻礙了配電網絡的正常運轉和供電的安全穩定,在這方面必須要做好各個區域的配網規劃和設計,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計劃。目前的主要問題出現在某些線路和設備組成的網絡架構無法形成通常的連接,電力輸送過程中會與很多障礙,這種架構的缺陷不僅會導致配電線路和設備的老化速度加快,而且會影響到整個配電網絡供電的環境,對于電力能源也會造成嚴重的消耗甚至浪費,安全風險系數也會逐步升高,電力企業如果不能及時扭轉這種局面,就會導致經濟收益下降。
隨著配網建設逐步完善,各項功能服務體系更為健全,管理工作的復雜性提高,這就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電力企業內部的配網管理的專業性人才是極為匱乏的,尤其是復合型的管理人才,不僅難以通過招聘聘用到企業管理崗位之上,而且培養的難度也很大,需要耗費很長時間,部分企業在人才引進方面的資金和資源的投入相對較少。
電力企業要以供電的可靠率的提升為主要的工作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來開展有針對性的運維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制定科學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和工作習慣,讓每個工作環節程序都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作為重要的依據,一旦由于管理人員的失誤和疏忽造成供電的不穩定,就能夠及時找到相關人員的問題和責任,并果斷采取補救措施。此外,配電網絡中擁有眾多設備和線路,每個區域的功能都不同,因此就要根據其不同的功能特點以及故障問題進行檢修和維護,制定健全的巡檢檢修工作機制,通過定期的例行檢查來做好日常的檢修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并加以合理應對,降低事故和風險發生的幾率,提高供電的可靠率,還要做好日常的清潔整理工作,保持各個區域網絡內的衛生,防止雜物遺留影響到配網的正常運轉。
配網系統能否安全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配網結構是否進行優化,對配網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在發生線路故障時,可以利用轉供電的形式提供正常用電,同時其斷電范圍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對于配網系統中的關鍵線路應盡量采用雙回線供電方式。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密集程度較高,用電需求較大的地區,可以通過利用敷設架空絕緣線以及地下電纜,能夠改善電力傳輸能力,優化電能儲備。
電力企業在配網管理工作的人才引進中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資金,通過公平的競爭平臺來聘用和引進更為專業的管理人才,并且要注重完善企業自身的培訓制度和培養模式,采取培訓加實踐的工作方法來磨練管理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通過良好的人力資源配置和管理來提高電力企業對人才資源的合理使用率,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通過多方面資源配置來培養適應企業發展特點和進步方向的復合型管理人才,進而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專業素養以及綜合素質,提高管理水平,減少工作中的失誤。
綜上所述,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家現代化配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配網管理水平隨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配網供電的可靠率。但是配網管理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利于國家經濟水平的增長,另一方面增加了配網系統不必要安全事故風險,供電企業作為電力市場電網經營的重要組成部門,應全面貫徹落實配網管理中的基本內容,優化配網結構,提升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以保證整體配網系統的運行效率,他提升供電企業在電力行業的競爭實力。
[1]姚瑜平.加強配網管理提高供電可靠率分析[J].硅谷.2013(15).
[2]揭建棟.淺談加強配網管理提高供電可靠率[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