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東
〔摘要〕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以解決學生學習、生活、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心理矛盾為主。其設計思路是:關注現實問題,準確把握選題;分析學生發展情況,合理確定三維目標;解決操作難點,優化設計活動方案;回溯矛盾,開展教師自評。
〔關鍵詞〕心理活動課;例析;矛盾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9-0035-03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發展問題,針對中小學生心理發展需要開展。它不僅要解決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更要培養和開發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應該具備的積極心理潛質[1]。要處理、化解學生在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矛盾,以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為目標,選擇適合學生心理水平的活動,開展課堂教學。
一、關注矛盾,確定選題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下簡稱《綱要》)出臺后,各地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絕大多數教材的開發基于編者的主觀經驗,缺少對學生具體心理矛盾的實際調查和深入了解,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綱要》指出,自我認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及生涯規劃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人口學屬性的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內部心理活動的直接經驗不同,其所需要輔導的類型、程度也不同。實際操作中無法做出統一具體的安排。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主題應來源于學生出現的心理矛盾。教師一定要關注矛盾的發展過程,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找準輔導主題。要深入理解主題,區分主要概念。比如“綽號”與“昵稱”,看上去意思差不多,但輔導方向大不相同。
以小學三年級公開課“好昵稱,好朋友”(以下簡稱“昵稱”)的生成為例。有個女孩子向老師報告,近段時間,班里有男生叫她“小白豬”,數次阻止無效。教師調查后得知,班級中一個男孩子看到女孩子皮膚白皙,想到之前老師在公開課上說自己是“舉手小王子”,所以類比取了這個綽號,并在男生中流傳開來。綽號是學校一個具有獨特性的文化現象,常常與語言間的“親疏”有關[2]。與一、二年級相比,三年級學生朋友逐漸多了起來,人際交往意識得到了提升,會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同學的關注,取綽號正是其中的一種嘗試。常見的綽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善意的無侮辱性的語言,一類是惡意的侮辱性的語言。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發展性與導向性的基本要求,將其界定為善意的無侮辱性的語言即昵稱。
二、分析矛盾,制定目標
活動目標指導著輔導課的走向、策略的選擇,是決定一節課成功的關鍵。確定選題后,教師要分析矛盾的屬性,即矛盾是屬于學校心育輔導五大主題中的哪一個,以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的方向;梳理矛盾的焦點,以提高活動目標設計的準確性;分析矛盾的成因,并甄別導致矛盾的是行為技巧問題還是認識問題,以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的傾向性;還要考察矛盾形成過程中的影響事件,以確定活動目標設計的延展性。
現行的教學目標設計一般包括三個維度,知識維度、情感態度維度和認知維度。知識維度由概念、命題、規則和策略構成,認知維度分為識記(模仿)、理解、運用、創新四個層次,情感態度維度分為接受、反應、愛好、個性化四個方面[3]。三個維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雖不以學生知識的豐富為重點,但教師在目標設計的過程中,仍需注意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在確定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目標一定是明確而具體的,并能為具體活動的選擇、課后評價的關鍵點提供思路。
以“昵稱”為例。矛盾是由學生對于友情的追求所引起的,這屬于人際交往的范疇。人際交往輔導往往以技能技巧的訓練為主,主要包括人際表達技巧訓練、人際溝通技巧訓練、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等。在最初的設計中,教師把本次活動方式定位為人際表達技巧訓練,擬將活動重點放到引導學生取昵稱上。梳理矛盾焦點及成因,發現對“小白豬”這一稱呼的不同理解導致了矛盾的發生,因此,將“昵稱”調整為人際關系認識輔導。進一步調查可知,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已經習得了一些取綽號的方式,應將活動重點放到認知輔導上。
根據三維目標的構成及設計要求,將“昵稱”課的活動目標設計為:1. 體驗昵稱帶給人的感受。2.明白合適的昵稱更容易被別人接受,且有助于友情的良好發展。3.梳理取昵稱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給同伴取昵稱。
三、解決矛盾,設計活動
從流程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通常包括暖身活動設計、轉換活動設計、工作活動設計和總結設計。從內容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通常包括目標設計、活動形式設計、內容設計、活動邏輯設計。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操作難點,本文重點探討暖身活動設計、活動形式設計和活動邏輯設計。
暖身活動是心理輔導活動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對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有著積極的意義。暖身活動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游戲、肢體活動、音樂等。具體暖身活動的選擇存在兩種不同的取向,一種取向認為,暖身活動應該與教學有關,起到引入主題的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一種取向認為,暖身即破冰,它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沒有心理壓力,感到愉悅,同時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任感與凝聚力。兩種取向并無優劣之分,可基于學生發展水平與輔導主題的具體要求作出選擇。以“昵稱”為例,設計初稿中以“根據別稱猜動物”為暖身活動,并引出活動主題。試課后發現,猜謎過于簡單,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小學三年級學生十分喜歡肢體運動,因此,在定稿中就以“紅白手”作為暖身活動。
活動形式設計都以目標為基礎。活動目標不同,可采用的活動形式不同。對于認知調適類的目標,多以討論活動和體驗式活動為主,如頭腦風暴、案例體驗、心理游戲等。對于能力訓練的目標,多以情境訓練為主。但不管哪種活動的選擇都要注意不流于形式,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以“昵稱”為例,矛盾的發生發展自有其邏輯過程,在設計中,教師也要據此關注活動邏輯的設計,不一味追求熱鬧的活動效果,要由簡到難,由表及里,一步一步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解決矛盾。在“昵稱”中,教師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昵稱,使之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了解不同昵稱帶給人心理感受的差異;讓學生評價昵稱,通過討論等方式為學生作出符合主流價值的選擇作鋪墊;讓學生取昵稱,通過游戲讓學生鞏固正確的取昵稱的方式。此外,基于課例中價值澄清的需求,教師取昵稱的階段加入了自我暴露的步驟,以實現說明界線,重鑄意義的目的。
四、回顧矛盾,開展自評
評價的目的在于教師行為的優化,是在對教師已有教育行為的分析上,對分析上的內化與專業資質的重塑[4]。和其他課程相比,心育輔導活動課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難度。缺少可操作的權威綱領的指導,以小學語文為例,《課程標準》以課為單位,明確了所要完成的保底內容,反觀《綱要》,雖給予了輔導的大致方向,但落實到具體的某節課中,則喪失了絕大部分話語權。此外,活動設計體現出的強烈的難以復制的個人風格,活動過程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活動內容根植于學生高度的內化都加深了這一難度。一節活動課成功與否,授課教師有著最直觀的感受,以科學的標準來量化或者質化這種感受將有助于提高其內化與專業提升的質量。因此,本文所提及的評價,特指授課教師的自評。
心理輔導活動課注重體驗性和實踐性,開展評價時多側重于操作性評價。在開展自評時,教師要梳理手中的資料,回溯矛盾分析全程,尤其是成因焦點及影響事件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考察活動材料的選擇與使用,學生參與情況等基本信息。從活動運作的角度來說,可以將其大體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客體維度,包括目標的達成情況、活動材料的使用情況、活動效果。二是主體維度,包括教師對活動節奏的把控、教師對學生整體與個體的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參與面。當然,本文并不強調自評內容的全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增加或者刪減部分內容,在自評的基礎上做好改進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吳增強,馬珍珍.積極心理學及其教育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2.
[2]侯廣旭.綽號的社會語用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28-32.
[3]黃梅,宋乃慶.基于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設計[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5):99-103.
[4]劉 一.教師自評是教學評價制度現代化的標志——論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5):12-14.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教師進修學校,重慶,400800)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