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燈彩
摘 要:該文綜述了阜陽市潁泉區小麥超高產綠色模式化栽培技術;通過“三推”(推廣選用優質高產高抗品種、推廣機械化精細整地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精準施肥技術)和“三控”(控肥、控藥、控水)實現小麥高產綠色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040-02
阜陽市潁泉區地處東經166°15′4"~116°49′45",北緯32°55′29"~33°29′04",位于黃淮平原南端。潁泉區自然條件優越,地處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5~15℃,無霜期212d,平均降水量823mm,年日照時數2351h,耕地面積3.74萬hm2,土壤以粘壤土、沙壤土和砂礓黑土為主;肥力中等偏上,有機質含量18g/kg,全氮含量1.1g/kg,有效磷含量18mg/kg,速效鉀含量170mg/kg。十分有利于優質小麥的生產。筆者通過幾年的試驗示范,總結了小麥高產綠色栽培技術,通過推廣提高了當地的小麥種植技術,達到了增產增收的效果。
1 試驗基本情況
從2013年開始,在全區選擇試驗示范田塊開展小麥綠色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研究探討。一是在潁泉區境內選擇連片地塊建立小麥新品種對比試驗田,對周麥系列品種、濟麥系列品種以及淮麥系列品種等20個新品種進行對比試驗。試驗結果為,濟麥22、淮麥22、煙農999、煙農5158等品種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二是在潁泉區境內選擇4個片區建立小麥綠色高產生產核心示范區,實行“五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機播、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施藥、統一機收。
3a來潁泉區累計共推廣小麥綠色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示范片面積0.2萬hm2,品種為濟麥22、煙農999、5158淮麥22、35等,示范區小麥產量9157.5㎏/hm2,較項目區外7225.5㎏/hm2,增產1932㎏/hm2。小麥高產核心示范區增產增效明顯。為全區大面積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及綠色模式化栽培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
2 小麥綠色高產模式化栽培主要技術
2.1 推廣選用優質高產高抗品種 選用良種的原則:一是要選用與本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潁泉區通過小麥綠色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濟麥22、煙農999、5158、淮麥22、新麥21等在潁泉區表現為抗冬春凍害能力強,抗倒伏、抗病蟲能力強、品質好、增產潛力大,一般可增產10%~20%。
2.2 種子處理 選好種子后,要進行藥劑包衣或拌種。藥劑拌種每50kg種子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40%辛硫磷100mL兌水0.5~1.0kg拌種[2]。防蚜蟲,可用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是內吸性較強、活性較高,對蚜蟲有較高的防效和較長的持效期,能防治對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產生抗性的蚜蟲。
2.3 播期、播量 播種期在10月10-15日。播量控制在150~225㎏/hm2,播量多少要因地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塊因地力不是太好可以適當增加播量。
2.4 推廣機械化精細整地技術 推廣機械化深松深耕技術,選用59kW以上拖拉機進行深翻整地,耕層深度應在20cm以上,如果選用機械旋耕整地,旋耕深度應在15cm以上。整地方式1耕1旋或2旋。注意常年旋耕地塊應3a深耕1次。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的地塊要使用大馬力的農業機械進行深耕深翻,并及時鎮壓,以免因旋耕不實播種過深,造成透風跑墑、易旱易澇等問題。對秸稈粉碎長度不達標的地塊,要用滅茬機進行滅茬,以提高整地質量,
2.5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進行精準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農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推廣高效緩釋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調節劑等新型肥料的應用。潁泉區通過土壤檢測,適合施用(25-12-8)的小麥配方肥,施用量750~900㎏/hm2,同時加施鋅肥15㎏/hm2,配合土雜肥50t/hm2或有機肥1.5t/hm2施用。推廣小麥氮肥后移技術。小麥氮肥后移技術是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模式化上的一個重要措施,它可促分蘗,保成穗,增穗粒。小麥氮肥后移技術主要是小麥種植前施純氮肥量應控制在210~270kg/hm2,小麥拔節期追施氮肥,施肥量尿素75~150㎏/hm2,追肥時間3月中下旬。從而解決了多年來“重氮肥輕磷鉀肥;重化學肥料輕有機肥;重前期施肥輕后期追肥;重施用量輕利用率”等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控肥效果[1]。
3 科學管理
3.1 及時化學除草 潁泉區雜草主要有豬秧秧、播娘蒿、野燕麥等。一般情況小麥除草最佳時間是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如果施藥技術不當,造成冬季防治效果差,應及時補防,補防應在春季3月上旬進行。小麥拔節后禁止噴施除草劑。對于不同草害采用不同的除草劑,以闊葉雜草豬秧秧、播娘蒿為主的雜草,選用10%笨磺隆或15%塞磺隆300~375g/hm2,以野燕麥為主的禾本科雜草可選用6.9%的驃馬1200~1500mm/hm2,以澤漆(燈籠草)為主要的惡性雜草,可選用5.8%麥喜或20%使它隆600mm/hm2,加水450㎏/hm2噴霧,注意噴施均勻,勿重噴、漏噴[2]。
3.2 綜合防治小麥病蟲害 潁泉區小麥病蟲害主要以小麥赤霉病、紋枯病、穗蚜等發生較重。在對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做到“把握適期、選準藥劑、合適水量、噴準部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技術,重點掌握“主動出擊、見花打藥”,小麥抽穗至開花初期為最佳防治時期。一是有效施藥時間應在4月15-20日之前進行第一次防治,5~7d進行第2次防治,主要用藥:丙唑戊唑醇135~80g/hm2咪鮮胺225g/hm2或氰烯菊酯戊唑醇600~900g/hm2。以上3種殺菌劑均按加水450~600kg/hm2進行噴施。如果小麥蚜蟲發生較重,應加7.5%氯氟.吡蟲啉懸乳劑,噴施量450g/hm2,同時噴施0.4%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或1%~2%尿素水溶液進行“一噴三防”,以達到防病蟲、防倒伏、防干熱風的作用。
3.3 適時收獲 收獲期應在6月3-5日左右,及時進行晾曬入倉。
參考文獻
[1]黃涇.阜陽市綠色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2):23-24.
[2]邱化義,趙德群,李大晨.渦陽縣小麥綠色豐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3):51-5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