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周明 方春華
摘 要:該文通過研究黃山市近年來褐飛虱的發生特點,明確了懷卵雌成蟲、高齡若蟲、短翅雌成蟲等左右著下一代發生程度,是預測下一代發生量的關鍵因子,并闡明了懷卵雌成蟲、高齡若蟲、短翅雌成蟲關鍵因子數據的獲得、分析方法。綜合應用三大“關鍵因子”及田間食料等實踐表明,其對作出準確的發生量預測和正確指導大田防控大有裨益。
關鍵詞:褐稻虱;預測;因子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073-02
褐稻虱是長江中下游及以南稻區的主要害蟲,2005—2007年在黃山區連續3年大發生,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障礙因子。傳統褐稻虱的測報采用燈光誘捕、觀測圃系統調查和關鍵時期大田普查等方法,通常發生期預測準確,而發生量的預測則比較粗糙,中期預測尤為突出。靈活運用短翅雌成蟲、懷卵雌成蟲、高齡若蟲等關鍵數據,不僅能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和情報的時效性,還大大降低了實際測報人員的勞作強度,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近年來褐飛虱的發生特點
黃山地區燈下褐飛虱的始見期為6月中旬,主要遷入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是短翅雌成蟲的快速上升期。一般認為前期一定的遷入是后期重發的保證,但有些年份燈下蟲量并不高,主遷代田間百叢蟲口并不高,但子代仍然造成重大的危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褐飛虱自身種群擴張力,如水稻生長中后期高齡若蟲大部分轉化為短翅成蟲,是近年褐飛虱發生涌現出的新特點,是測報上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黃山地區雜交稻種植普遍,一些優質高產的品種生育期較長,相應拉長了褐飛虱在田間的生長增殖周期,而雜交稻生長后期郁蔽的田間小氣候及本身的食料條件等都非常利于褐飛虱的發生。
2 影響發生量預測的關鍵因子
2.1 懷卵雌成蟲(鏡檢為3級及以上卵巢) 其特征為長翅型雌成蟲懷卵后,腹部膨大,通常出現在遷入后的3~8d(燈下蟲口高峰后,田間6~7月常見),其大量出現表明溫濕食料等條件適宜,是子代重發的風向標。測報上,當系統調查出現懷卵雌成蟲,需進行普查,掌握面上懷卵雌成蟲的發生量。
2.2 高齡若蟲(4~5齡) 相對于低齡若蟲,其個體較大,便于識別,其羽化一部分為長翅成蟲、一部分為短翅成蟲,它是子代發生量預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2.3 短翅雌成蟲 個體肥大,易于識別,是褐飛虱發生量預測的基石,田間最早出現7月上旬,黃山稻區7月底到8月中旬是快速膨脹期。
2.4 優勢比較分析 懷卵雌成蟲、高齡若蟲、短翅雌成蟲等(以下簡稱“三蟲”)左右著下一代發生程度,是預測下一代發生量的關鍵因子。“三蟲”個體較大,形態特征突出,大田普查易于識別,統計便捷精確,能防止因卵條剝查枯燥乏味、精確褐飛虱(低齡)發生量技術門檻高等人為誤差。
3 在預測預報中的實踐
3.1 關鍵數據的獲得 系統調查代表性不夠,難以掌握面上發生情況,而普查費工費時勞作強度大,在褐飛虱高發的夏季增加頻次,不符合減量化、智能化的測報發展方向,因此生產實際中需要一種代表性較強、準確性高,而且能降低操作人員勞作強度的調查方法,筆者稱之為“系統普查”。系統普查是選擇交通便捷、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簡化調查程序,降低工作量,來達到傳統普查效果的一種調查方法。系統普查一般10d一次,頻次增加,能掌握面上發生信息及消長動態。具體到褐飛虱上,一般選擇在7月上旬褐飛虱大量遷入后,選擇相對集中而且具備一定代表性的3~5個鄉鎮,每個鄉鎮沿公路普查2~3個點,每點隨機查5塊田,每田隨機取2個點,每點5叢,快速準確記載懷卵雌成蟲、高齡若蟲、短翅雌成蟲等關鍵數據,對影響工作速度的低齡若蟲憑經驗進行記載用作參考或忽略。“系統普查”一般采用“早間工作制”(05:00—08:00),其能避開夏日炎炎酷暑,降低實際操作人員勞作強度,提高觀測數據的準確性。
3.2 關鍵數據的分析
3.2.1懷卵雌成蟲 居留型雌成蟲數量直接左右著下一代的發生量。程遐年等在黃山徽州研究(2007年),懷卵雌成蟲卵巢帶卵量為短翅型雌成蟲的80%,在不考慮其他因子的條件下,當百叢蟲口大30頭左右,即可達到中等偏重發生程度。實際預測中,特別是在6月中下旬,懷卵雌成蟲的數量很難達到30頭/100叢的水平,但卻對子二代發生量影響很大。方春華等報道,四(2)代懷卵雌成蟲數量(x)決定了五(3)代褐飛虱種群大小(y);前期防控(c=1;不防控c=0)能夠明顯壓低后期褐飛虱種群大小(y);并可建立廣義線性回歸模型:log(y)=0.943x-3.191c+0.703xc+7.200,根據該模型可以確定兩個臨界值:① 2.4>x>0.4時,褐飛虱將中等至中等偏重發生;②x>2.4時,褐飛虱將大發生[1]。
3.2.2 短翅成蟲 短翅成蟲是預測五(3)、六(4)兩代發生量的基石,以短翅成蟲20頭/100叢為偏重發生、50頭/100叢大發生的指標,歷經了近年褐飛虱(2005、2006、2007、2010、2012年)發生預測量的檢驗,在生產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有些年份短翅成蟲寄生率也左右著發生程度,在作出發生量預測時,進行短翅成蟲寄生率(主要為線蟲,還有寄生蠅等)調查也是必要的。
3.2.3 高齡若蟲 安徽省病蟲情會商會,許多同志將高齡若蟲作為后備蟲源用于下一階段發生量的預測,警示作用明顯,至少對提醒測報工作人員進行下一階段的調查時間的確定、調查頻次的增加具相當的指標意義。短翅成蟲來源于高齡若蟲的轉化,高齡若蟲數量較高是大發生的重要指標,2005、2006、2007、2010、2012等褐飛虱大發年,7月底至8月上旬田間高齡若蟲皆處偏高水平;近年田間發生情況表明,一定的高齡若蟲數量也可以造成相當的危害程度,2010年7月21日調查,五(3)代若蟲量為125頭,但由于食料的條件優越及褐飛虱種群特強的適應性,表現為7月底至8月上旬田間高齡若蟲大量短翅化。
3.3 生產實踐中的綜合運用 受限于短翅成蟲20頭/100叢為偏重發生的窠臼,測報上,當普查短翅成蟲達到20頭/百叢,為保險起見,必須作出偏重發生預報。由于短翅成蟲的數量變化的動態,往往是快速上升的,2005、2006、2007,2010、2012年5年的觀測資料表明,從偏輕發生(短翅成蟲百叢0~10頭)到中等發生(百叢10~20頭)、從中等發生到偏重至大發生(百叢20~50頭),預警時間僅僅只有短短的10d[3]。生產實際中,往往當我們作出一個偏重發生預報,5~10d后又必須作一個大發生警報,給自己工作帶來被動。因此,以短翅成蟲為基礎,結合高齡若蟲、前期懷卵雌成蟲發生量及田間食料等條件,對作出準確的發生量預測和正確指導大田防控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方春華,胡高,等.皖南稻區褐飛虱懷卵雌成蟲數量和前期防控對褐飛虱種群動態的影響[J].植物保護,2016,42(1):159-164.
[2]程遐年,吳進才,馬飛.褐飛虱研究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3]方春華.黃山稻區單季中稻防控褐飛虱大發生技術研究[J].現代農藥,2015,14(1):47-4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