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芬
摘 要:該文通過對惠安縣小岞鎮大港灣自然狀況的分析,選擇適宜在大港灣種植的紅樹林樹種進行試驗種植,為今后沿海灘涂區域紅樹林的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小岞鎮大港灣;紅樹林;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18.5;X1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129-03
1 前言
小岞鎮位于惠安東部沿海突出部,號稱泉州“最東極”,東、南、北三面臨海,南與崇武鎮毗鄰,北與湄洲灣開發區連成一片,東與寶島臺灣隔水相望,是一個典型的三面瀕海的半島。小岞鎮濱海特色明顯,譽名中外的惠女傳統服飾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游客。但近年來互花米草在當地大量繁殖,侵占了大量的灘涂,當地鄉土植物在與互花米草的生長競爭中逐漸消亡,底棲生物也越來越少,濕地生物多樣性日益降低。從現有統計數據看,互花米草在福建沿海的分布近年迅速擴散蔓延,給當地濕地生態和當地灘涂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同時互花米草還堵塞航道,給海上運輸帶來不便,并可誘發赤潮,已嚴重危及了當地的養殖業和航道安全。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它是海灣、河口地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海灣、河口地區的生態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長期以來,由于對紅樹林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各地忽視了對沿海灘涂紅樹林的建設和保護、致使紅樹林人為破壞嚴重,在灘涂紅樹林區出現隨意采伐、圍墾、養殖和無序開發等現象,破壞了海灣和河口地區的生態平衡,降低其凈化環境污染、防浪護堤護岸、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力恢復和發展紅樹林,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維護海灣和河口地區的生態平衡,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惠安縣政府為進一步改善沿海生態環境,加快沿海旅游資源的開發,決定對小岞鎮大港灣進行互花米草治理及紅樹林種植。
2 研究區概況
大港灣處于崇武海區,海灣呈“C”字型,灣口朝東,海灣面積66.67km2,其中灘涂面積13.37km2,淺海面積53.3km2。年平均波高約1m左右(波高0.5~1.5m出現頻率達75.6%),最大波高6.5m。崇武海面波浪受季風影響,一年之中,6-8月以南東向浪(24.3%)為主,9月至翌年5月以北北東向浪(36.8%)為主。浪級以4-5月為小,10-11月為大。在南北位置上也有差別:崇武以北風浪較大,波浪多數為北北東、北東向風浪(最大頻率近50%);崇武以南則多東南東或南東向風浪(最大頻率<25%),且不集中。其海面風浪和涌浪出現的幾率相當,達35%左右,兩者兼有(以風浪為主,涌浪為次,或以涌浪為主,風浪為次)約15%~20%。
大港灣屬正規半日潮,最大潮差6.67m,最小潮差4.27m。潮流總趨勢與臺灣海峽海流相仿,為南北流,而漲落潮的流向因地理位置關系,漲潮為往西流,落潮為往東流,流速2~3節。港內為順時針回流。
大港灣的鹽度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12月最低,2月以后逐漸上升,9月最高,10月以后逐漸下降。鹽度在海區分布往往與離岸遠近有關,近內側海區受江河徑流影響為低鹽區,外側海區受外海高鹽影響,常為高鹽區。
3 互花米草治理
3.1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si)為禾本科米草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高潮位下部和低潮位上部的廣闊灘面、河口灣和淤泥質灘面。由于互花米草秸稈密集粗壯、地下根莖發達,能夠促進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積,因此,20世紀初許多國家為了保灘護堤、促淤造陸,先后加以引進。我國于1979年由南京大學的仲崇信教授引種并在南京大學植物園試種成功,1980年被移植到福建省羅源縣,隨后被擴種到我國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等沿海海灘。
3.2 互花米草危害 互花米草繁殖和適應能力極強,在其侵入的灘涂地帶,極易形成高密度和高生產力的單物種群落,破壞近海生物的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堵塞航道,影響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并誘發赤潮;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等本地物種消失,因此,互花米草被世界公認為外來惡性雜草之一,也被我國列入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對其蔓延趨勢進行監控。互花米草對沿海灘涂的侵占,為當地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互花米草的蔓延擴展,侵占牡蠣、泥蚶、花蛤等貝類良好的養殖地或貝苗的天然產地。此外,互花米草枯枝落葉的漂移還對灣內紫菜、海帶等藻類的生長、收獲及產品質量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3.3 治理措施 目前,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控制、化學控制、生物控制等方法,各有優缺點。大港灣周邊都是灘涂養殖區,為防止或減少對灘涂或海域造成二次污染,也為了更好更快的恢復紅樹林,另采取物理治理方法。
如根據天氣情況和互花米草的生長狀況等具體情況,用人工對互花米草進行物理切除。切除高度為距地面5cm。切割時間以6—8月份為好。待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新萌生株長到15cm左右時,用人工對刈割的灘涂進行耕翻,根據實地情況掌握好耕翻深度(>30cm),做到盡量破壞并切碎互花米草之根系,確保治理效果。灘涂經過耕翻以后,為了保證治理效果,定期對治理灘涂進行監測。如發現因處理不徹底而再次萌發的互花米草植株,或從別處漂來的互花米草種子生成的植株,應人工清除,以徹底清除試驗地內所有的互花米草。
4 紅樹林造林技術
4.1 樹種選擇 根據漳洲和泉州等市人工營造沿海紅樹林的經驗,較適宜惠安縣人工造林的主要紅樹林良種有桐花樹、秋茄、白骨壤,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木欖、紅海欖等可以做引種試驗。由于大港灣面積不大,淡水資源少,灘涂含鹽量相對偏高,故選用適應范圍廣的秋茄、桐花樹、白骨壤進行實驗性造林。
(1)秋茄,即秋茄樹(Kandelia candel Linn.Druce)。紅樹科秋茄樹屬植物,紅樹林的常見品種,果實形狀似筆,成熟后跟茄子非常相似。花期在4月至8月間,果期在4月至5月間。
(2)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紫金牛科,桐花樹屬,灌木或小喬木,樹皮平滑,紅褐至灰黑色。葉對生,革質,葉尖有刻痕。花序呈傘狀,花細小,白色,花期在1月至4月;果期在5月至9月間,果實細長,呈鉤狀(隱胎生),成熟時由綠色改變為紅褐色。
(3)白骨壤(Atvicennia marina)。馬鞭草科,白骨壤屬,又稱海欖雌,灌木,樹高受環境影響,由0.5~10m不等。通常長在群叢的最前緣(外緣,遠離海岸的一邊)。樹皮呈灰白色(因此叫白骨壤),嫩枝有毛;葉革質,橢圓形,葉背有白色茸毛,在被海水淹沒時起著隔離層的作用;花黃綠色,無柄,常數朵簇生于枝頂端,蒴果廣橢圓形;花期在5月至7月,果期在10月左右成熟,隱胎生。
4.2 育苗技術 紅樹林有胎生和種實繁殖2種不同的繁殖方式,胎生又分為顯胎生和隱胎生兩種類型。因此,育苗和造林的方法要依據各樹種的繁殖方式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
(1)顯胎生樹種(秋茄、木欖等)。種子在母樹的果實內發芽,形成胚軸伸出果實之外,幼苗成熟掉落插入泥灘一周左右生根,可在母樹上采收成熟胚軸,在灘涂上直接插植造林,在稀軟泥灘中插植深度以插入2/3至3/4胚軸于泥中,苗期生長最快。
(2)隱胎生樹種(白骨壤、桐花樹等)。種子在母樹上的果實內發芽后胚軸仍留在果皮內,可采取種實直接點播和催芽點播兩種方式育苗,待幼苗長到25~40cm時出圃造林,苗木出圃時必須做到隨起苗隨種植,因為紅樹林長期生活在水濕的環境里,對水的依賴性很強,苗木挖起的時間越長,失水現象越嚴重,根毛會失水干死,種下后成活率低。在苗木出圃時必須注意做好苗木根系的保濕工作,從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3)種實繁殖樹種(各種海桑等)。與陸地上樹種的采種育苗過程相似,先播種后移植,最后出圃造林。
(4)在育苗期間,需注意防鼠咬吃幼苗和防蟹鉗斷幼苗或在苗圃內挖洞傷苗至死,可在苗圃地和造林地撒放適量呋喃丹以防蟹害。紅樹林苗木對溫度敏感,適生氣溫在22℃以上,在低溫季節育苗注意防寒,避免在低溫季節育苗和造林。
4.3 種植技術
(1)造林地準備。林地清理是指清除造林地上的枯死木、火燒木、雜物、垃圾、亂石等,并平整坑坑洼洼造林地,海上吹上來的垃圾均需搬出林外。
(2)采種。在4月份左右,選擇生長良好的母樹,采摘臨近胚軸掉落期的成熟種子(胚軸),由于花期長,成熟期不一致,可視成熟狀況分期分批采摘。因早期采摘的胎生苗較晚期的好,其適應性和抗寒能力較強,成活率也高,盡量采摘早期胚軸進行造林。采種后應將胚軸用當地海水浸泡1h左右,然后盡快送往造林地。最好選擇近一些的苗圃,每天種多少苗,取多少苗。種不完的苗木應做好保存工作,設遮陽網,防止風吹、日曬,并澆鹽水保持濕潤。
(3)種植技術。采用胚軸插植法,將胚根垂直插入泥土,每穴1株,深度為胚軸長的2/3~3/4,壓緊固即可,也應視立地條件而定,若浪潮沖擊大,地形低,海灘泥稀的造林地宜深栽些,但也不宜過深,以免泥土沉積物覆蓋胚芽或沾粘葉片,從而影響幼苗生長。種植密度為50cm×50cm,采用三角形或方形法種植。
4.4 撫育養護 “三分種,七分管”。紅樹林造林后管理與其他樹種造林一樣十分重要,必須落實保護和管理措施,造林后,連續3a實行全封育林,不準在新造林區內捕捉魚、蝦、蟹和圈養魚蝦及放鴨。設置專職護林員,建立護林隊伍巡護,同時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人們對保護紅樹林及其生態環境的認識。
4.5 病蟲害防控 秋茄病蟲害不多,但也發現有根基腐病和紅樹卷葉蛾、袋蛾和潛蛾危害。主要措施應是預防為主,栽植前應對胚軸進行殺菌殺蟲處理。若發現病株應及時清除,在海水返潮時撒上石灰消毒,以防傳染。若發現卷葉蛾和袋蛾可在幼蟲期用生物農藥苦參素0.100%~0.125%溶液防治,以免海水遭受污染。
5 小結
圍繞紅樹造林中的重點難點,積極開展科研攻關,推廣科技成果。針對紅樹樹種比較單一、困難立地灘涂宜林指標難確定等問題,開展攻關,加強紅樹植物引種擴種及紅樹植物對潮汐水位適應能力等研究,并且提出造林樹種的物候期、采種、種實貯藏、育苗、造林等配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和生長量得到明顯提高。通過加強紅樹林樹種等主要樹種選擇、林帶結構優化配置等實用科技成果,來提高造林成效,使紅樹林在發揮持續的生態、社會效益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