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輝
(江蘇警官學院警體部,江蘇 南京 210031)
理論與方法探索
培養高校大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策略研究
秦長輝
(江蘇警官學院警體部,江蘇 南京 210031)
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在簡要分析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基本狀況的基礎上,對培養高校大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研究認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效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息息相關,而培養大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堅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需要積極誘導主體意識的構建,需要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動機,需要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需要改良活動規則、提供合作平臺,需要完善評價體系。
高校;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情境;合作;評價
在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當下,高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每況愈下,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的高校體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把握當前社會各界重視體育教育的良好氛圍和發展機遇,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為了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我國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改革過程中,以合作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理念逐漸受到重視,這些教學理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這些教學理念得以貫徹的基礎,也是這些教學理念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高校體育教育的鮮明特征就是師生互動頻繁,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只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學活動方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味著體育教學要從過去的教學生知識與技能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因此,在高校體育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關鍵,自主學習能力不僅關系到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還關系到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與終身體育行為的養成。受傳統封閉式、教師主導型教學理念的影響,在高校體育教育領域,體育教師往往采取準軍事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教師掌控著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過程的組織和教學結果的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沒有發言權、行動受監控,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體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學生是體育教育教學的實際踐行者,如果這個踐行主體的參與意愿不夠,效果可想而知。在當前大力推進的高校體育教育課程改革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各類教學理念層出不窮,體育教育工作者也基本接納了此類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和總結這些教學理念,但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過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后帶來了教學的散和學習的懶。產生散、懶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長期傳統體育教學的影響下,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弱,尚不足以支撐以自主學習為基礎的新教學形式,而要改善這一狀況,需要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便適應新教學理念的要求。
1.1 堅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多以教師、教材為中心,教師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來制訂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度和考核標準,教學的組織與管理也是依據教師本人的意愿來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地位不容置疑,與此同時,淡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忽視學生的情感訴求,壓抑學生的個性需要,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以教材為中心帶來的限制,以教師為主導和主體帶來的創新意識不足,以及學生學習的不積極、不主動,最終導致高校體育教學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可知,無論采取何種體育教學模式,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必須遵守和貫徹,體育涉及人的身體活動實踐,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至關重要的內部影響因素,同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提高大學生主體的興趣,激發大學生主體的熱情,而要實現這一目的,體育教學必須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方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2 積極誘導主體意識的構建
我國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主體意識,在體育教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即使對體育教學內容不喜歡,或對組織教學不滿意,也鮮有學生向教師明確提出,大部分學生都采取默認的態度,而對教師的活動安排出工不出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是來學習的,教師是為自己的學習提供幫助的,學生才是學習和教學的主體,主體對學習有疑惑或對教學有意見,是可以明確提出的,教師有義務對學生的疑惑進行解答、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反饋。因此,不管是體育教學,還是其它教學,都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教學活動關系,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3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動機
高校體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依托,教師要切實轉變以往主導者、監控者、發號施令者的角色,要承擔指導者、幫助者和合作構建者的角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設置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以問題、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采取多種形式的合作、探究方法,激發大學生的參與動機,積極融入教學情境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大學生的參與動機,教師需要根據基本教學目標精心確定教學主題,教學主題必須包含快樂、成功體驗的因素,進而圍繞教學主題選擇適當的教學情境,并以問題、任務為引子,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參與動機,借助合作、探究等方法,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能力。
1.4 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
高校體育教學要重視和關注大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既要避免某些素質差、能力低的學生出現吃不了的現象,也要避免某些素質好、能力高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象,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和齊步走的策略,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教學進行分層設計,對素質差、能力低的學生降低任務難度,對素質好、能力高的學生提高任務難度,對前者多給予鼓勵,適度減輕他們的壓力,促進其減少負面情緒,降低焦慮感,對后者多給予鞭策,適度增加他們的壓力,促進其增強正面情緒,提高其動力感,從而使各層級的學生都能穩步提高各自的素質和能力。
1.5 改良活動規則、提供合作平臺
大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個性特征的不同,在知識結構和行為能力方面存在眾多差異。在體育方面,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運動技能水平、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接受力等方面也存在差異。高校體育教師要充分重視這種差異,避免強化這種因差異性而帶來的學生之間的隔閡,因為這種差異性帶來的隔閡會阻礙學生對體育的參與,特別是那些對身體素質要求高、對技能水平要求高的體育活動項目。例如,有些學生會因為身體素質不如同學或技能水平不如同學而羞于參加體育活動。而要解決此類學生群體的運動參與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形式,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融入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將不同素質和能力的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既可以借助同學之間交流較為順暢的優勢來融洽同學關系,還可以借助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行為來強化團隊協作精神。高校體育教師要善于運用改變規則等方法,將一些競爭性的活動轉變為合作性的活動。如在排球教學中,可以將排球的競技性規則改變為兩隊相互協作傳球,盡量使球不落地,傳球次數越多越好,運用這種規則的轉變,排球運動就從競爭性的活動轉變為合作性的活動,兩隊也從競爭者轉變為合作者。
1.6 完善評價體系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大學生對自己的學業成績還是非常關注的。大學生最終的體育成績與評價體系息息相關,一般而言,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是由教學大綱規定的,多以身體素質考核、運動技能表現、出勤率及理論考核為主要參考,這類評價多以定量性的結果性評價為主,評價的主體也是體育授課教師。這種評價體系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包括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態度要素、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幅度,忽視了學生身心技能素質的階段性成長。即缺少對大學生主體的過程評價,評價主體也過于單一。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務必要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首先,評價體系內容要將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進步情況吸納進來;其次,在評價主體上要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體方向是借鑒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來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過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亦帶來了諸多問題,如教學的散和懶,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而要培養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堅守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積極誘導主體意識的構建,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動機,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改良活動規則、提供合作平臺,完善評價體系等。
[ 1 ] 高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4):80-82.
[ 2 ] 杜希真.簡析自主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J ].運動,2015(21):117.
[ 3 ] 蘇建波.體育課堂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 J ].當代體育科技,2015(5):123-124.
[ 4 ] 潘麗萍.評價方式影響大學生體育自主學習的實驗研究[ 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4):330-336.
G807.4
A
1674-151X(2017)11-06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1.034
投稿日期:2017-05-10
秦長輝(1964—),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