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隆
(河南大學公共體育部,河南 開封 475000)
理論與方法探索
尚武精神在武術教育中的養成及對策
李 隆
(河南大學公共體育部,河南 開封 475000)
尚武精神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一以貫之。在近代中國社會飽受侵略之時,尚武精神起到了增進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的作用。在新時期,尚武精神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愈加豐富。武術的教育功能在學界已凝成共識,通過技術傳授與文化熏陶來實現增強體質與精神的塑造養成。武術教育是尚武精神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此展開研究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
尚武精神;武術教育;對策
20世紀初,由于列強侵略及封建政府的軟弱無能,中華民族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痛苦和折磨,也使得中國走上了喪權辱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時代背景下,有志之士在探索救國之道的過程中,尚武精神應運而生。例如,梁啟超通過分析國人的弊病,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尚武思想,即以愛國精神為主,使全民族崇尚勇武、身體強壯,使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得到重建,最終實現民族自立自強。尚武精神亦是一種道德體現,具有歷史性因素,而今的尚武精神之含義在當代社會應該是更加豐富。例如,溫力提出當代尚武精神的含義:“應該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以崇尚勇武為特征, 團結和諧、積極向上、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崩顗敉⑸形渚穸x為:“見義勇為”“崇尚勇武”要理論與實際并存,我們國家與國民缺少的不是知識或理論,而是行動。不同的學者根據個人理解總結出了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的內涵,為新時期尚武精神的解讀提供了內容媒介。
現代武術的功能日漸多元,如技擊功能、健身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等是其最為直接的體現。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武術的教育功能從某種意義而言,是其尤為重要的功能之一。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長久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教育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是人們通過一定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習、掌握相關知識的過程,達到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武術的教育功能由武術所具有的內容決定。從技能方面,武術自身所具有的攻防技術能夠起到強健體魄的作用;而在文化上,武術所深蘊的文化內涵,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如在古代,武術的教育功能通過官方設立學校得以實現,重在培養軍事技能和軍人品格。而后隨著武術退出軍事舞臺,走向民間,其內容也發生了改變,武術面向更多的群體,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相比較中國的其他傳統文化樣式而言,武術是通過身體運動來體現傳統文化內涵,這種身心二重功效的教育功能是獨樹一幟的。在學習武術技術的同時體會具有深厚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二者相互促進。新時期尚武精神與武術蘊含的文化思想聯系深切,通過武術教育來培養國人的尚武精神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尚武精神是一種社會道德和精神力量,這種意識需要通過外化的物質表現出來,武術既有攻防技術和強身健體功能,又承載著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通過武術的教育功能將尚武精神表現出來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的尚武之風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時期尚武之風盛行,當時設立學校提供學習武技的場所,培養軍事人才。《周禮》記載:“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射御都是和軍事攻防技術有關的內容,可見古代武技是必須學習的內容,武技教育很受重視?!睹献?滕文公上》曰:“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大意是要興辦學校來教育人民,庠、序、學、校四者在當時皆是被人們用來射習武的。古代戰亂紛爭,為了培養健全的人才把有關軍事技能的教育納入到了學校教育之中,培養了軍事人才也營造了尚武之風。至隋唐時期,產生了武舉制度,通過選拔武技優秀者當以重任,使得唐朝軍事力量強大,為唐朝600年基業做出貢獻。直至宋明時期,文武分途,過分重視道德教化,輕視武術,導致國力衰弱,出現了后來的異族入主中原。清末的結局是過分輕視武術,國民身體素質下降造成心理上的怯懦,所帶來的慘痛教訓。仁人志士不甘落后,尚武精神才被從新提起,提倡強健體魄,崇尚勇武的軍國民體育思想,為的是不再遭受列強的欺凌。以史為鑒,可以明智矣。先秦崇尚勇武,設立教育機構傳播武技,民風彪悍。隋唐設立武舉則國力強盛。忽略武力的發展,尚武之風不盛,就會帶來嚴重后果
社會需要尚武精神,武術需要更廣更好地發展,通過武術的技術和思想的教育來培養新時期尚武精神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4.1 簡化武術技術,凝練武術文化思想
隨著西方體育思想進入中國,本土體育受到西方體育的沖擊,產生了“土洋之爭”。武術在這之后逐漸轉向了高、難、美、新的競技道路,并成為武術傳播的主要形式,致使出現了喜歡武術但不喜歡練習武術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競技武術不適合大眾化的發展,追求的是動作難度和美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握,更重要的是競技武術給不了我們精神上的感受,表達不出傳統思想文化。所以,要優化武術技術內容,將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區分開來。競技武術在技擊為本質的基礎上發展高、難、美的特點,通過精氣神來體現演練風格的不同,以適應競賽的要求。傳統武術更多地將一些修行方式和技擊思想體現出來,更多的講究基本功的練習,如太極拳的站樁、八卦掌的腿功、形意拳的拳功等,通過長時間練習可以強身健體、身心合一,更能享受精神上的暢快。
武術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才是武術的靈魂,才是武術魅力之所在。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往往很難表達清楚,容易被忽視,成為一種“意會”的思想,武術教育中這方面存在不足,意義深刻但很難表述。凝練武術思想文化就是要通過武術文化的研究將深厚的傳統文化結合時代新特點,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記憶,在練習武術的同時能夠表達出來,才能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真正地融于生活、指導生活。
4.2 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
新時期尚武精神的培養針對全體社會成員,才能發揮其作用。武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本身承載傳統文化與新時期尚武精神內容有相同之處,通過武術發揚尚武精神是正確的選擇。武術的教育真正面對的是學校教育以及極少數的老年人。學校教育是武術教育功能的主基地,武術對于其他大量人群的影響力是一種民族情結的吸引,這種現象反映出武術教育功能上是不夠全面的,同時也說明武術可拓展的空間很大,社會成員接受度很高。要拓寬武術教育功能面向的群眾面,針對不同人群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總的原則,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法,更好地使武術面對群眾百姓,武術對更多的社會成員發揮作用。據年齡將社會成員可分為青少年、中年、老年。武術針對的人群主要以青少年和老年人為主,青少年武術的教育主要還是學校教育。青少年思想活躍,身體正茁壯成長,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已經接近成人,思想人格的可塑性很大。發展青少年武術要從技術和思想共同入手,技術方面以國家規定套路為主,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思想理論方面要從尊師重道、吃苦耐勞等基本入手,隨著技術的增強理論也要相應增強,塑造出具有尚武精神的新一代年輕人。專業武術隊的青年學生的技術水平高,思想理論水平也要相應較高,為日后武術教學和武術傳播奠定基礎。老年人的身體已經不能進行大強度的運動,應以養生為主,以內家功法運動為主,調節身體,延年益壽。老年人的閱歷豐富,并且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有時間、有能力去了解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理解更為透徹。老年人活動的區域以社區為主,在社區中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和講座,將老年人集中起來,在相互間的交流中可以學習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將不同年齡的人群區別對待,針對各自特點采用不同方法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時至今日,中國正處在偉大復興時代,我們應以史為鑒,發揚新時期尚武精神,增強國民素質,調節社會問題,提升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培養出一代代優秀的年輕人成為國家棟梁,為社會主義建設前赴后繼。中國的教育歷來講究通過學習技能知識進而達到一種內化的道德提升,培養發揚尚武精神離不開武術,學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技能,感受武術文化思想,體現武術的教育功能,結合當下社會需求,加之政府引導,最終形成一股新的尚武之風。
[ 1 ] 溫力.武術與武術文化[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86.
[ 2 ] 李夢桐,胡曉飛.論尚武精神及其培養[M].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8):104-105.
[ 3 ] 謝廣田,蔡寶忠.論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武術觀[ J ].搏擊.武術科學,2005(1):18-20.
[ 4 ]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41.
G852
A
1674-151X(2017)11-10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1.050
投稿日期:2017-05-11
李隆(1987—),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