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和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一場互聯網金融熱潮正在席卷全國。同時互聯網企業大勢跨界整合、監管日益趨緊,國內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傳統銀行產品和業務風險頻繁暴露。鑒于互聯網金融自身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缺陷以及商業銀行所處的特殊地位,目前互聯網金融尚無法撼動、取代商業銀行,二者應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商業銀行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迎接互聯網金融的崛起。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沖擊應對策略
一、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概念界定
(一)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ヂ摼W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論上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眾籌創富通寶等模式。
(二)商業銀行的概念是區分于中央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以多種金融負債籌集資金,多種金融資產為經營對象,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金融機構。最初使用“商業銀行”這個概念,是因為這類銀行在發展初期,只承做“商業”短期放貸業務。放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放款對象一般為商人和進出口貿易商。人們將這種主要吸收短期存款,發放短期商業貸款為基本業務的銀行,稱為商業銀行。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信息處理高效、成本低。互聯網企業的數據采集本身就是在網上完成的,獲取的客戶信息天然以電子格式存在,擴大數據量的同時也方便了網絡間的同步傳輸和分析,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
(二)突破規模瓶頸,實現長尾效應。憑借技術優勢,互聯網企業可以較好地契合長尾需求,突破了物理位置限制導致的需求不滿足;依靠數據分析達到定制生產,降低庫存成本;依靠網絡搜索引擎,客戶的搜尋成本得以降低。
(三)覆蓋廣。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四)數據來源穩定、掌握平臺先發優勢。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自主擁有的平臺是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業務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等技術,可以評估商戶的信用水平及還款能力,從而可以進行業務拓展與風險控制。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一)改變傳統金融服務模式。首先互聯網金融注重客戶體驗,在運作模式上更強調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核心技術的深度結合,以支付寶為例,該公司積極嘗試將重力加速感應等新技術應用到移動支付中,為客戶提供靈活性產品提升客戶體驗,而傳統銀行服務注重物理店面的有形服務,對該部分客戶需求重視不足;其次商業銀行受其業務操作流程的限制,無法有效應對網絡小微貸款公司的挑戰,以阿里小貸為例,該公司整合阿里巴巴、淘寶網和支付寶資源,通過系統數據對接實現了大規模數據云計算,客戶可以通過網絡直接申請小額貸款,系統會通過數據計算該客戶的風險等級進而進行授信,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和風險,通過交互式營銷沖擊傳統銀行服務模式。
(二)改變了支付渠道,沖擊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ヂ摼W金融的發展對商業銀行收入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分流銀行儲蓄客戶,銀行存款客戶流失,減少或降低銀行存款增幅,其次提高銀行吸儲存款成本,以余額寶為例,其募集資金通過同業存款又流回銀行,但同業存款利率要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銀行吸收存款成本增加;再次網絡借貸的發展沖擊銀行貸款客戶來源導致貸款利息減少;最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分流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以財付通、支付寶為首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企業逐步將業務類型由線上走向線下,第三方支付線下POS收單業務一旦成熟,將影響銀行的POS刷卡手續費收入。
四、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轉變理念,追求融合。在大數據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化與互聯網行業的金融化相互融合需要轉變經營管理理念,善用互聯網思維做金融,謀求共同發展。對商業銀行來說,一是要深入研究,付諸實施。建立本行互聯網金融的相關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行研究,并盡快建立基于客戶的適應商業銀行發展的新型金融模式。積極學習,順勢轉型。商業銀行要學習互聯網企業的網絡營銷方法和策略,提高對客戶交易數據的分析能力,以獲得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數據庫。商業銀行應通過自身實力的不斷提升吸引優勢資源與合作盟友的加入,即便是競爭對手,只要合作得當同樣可以共同開辟新市場。
(二)掘金大數據,進軍電商平臺。在浩大的電子商務交易中,銀行的角色正在弱化,處在支付結算的最末端,與消費者的溝通僅限于在消費者付款的時候,銀行最需要的客戶交易信息以及中間產生的結算均被第三方支付平臺屏蔽,尤其是快捷支付的推出,使銀行更加遠離交易核心。在大數據時代,誰能掌握數據誰就能搶占制高點。因此,銀行要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大展拳腳,必須掌握數據通道來源,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通過商務流掌握信息流,最終形成大數據。
(三)合理安排專業人才比例,增加信息技術人才。相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我國商業銀行的信息網絡部門技術較落后,基于此,商業銀行應該重視對信息技術人才隊伍的投入與培養,提高該領域人才在銀行發展建設中的的話語權,為最終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與服務掃清結構障礙。
參考文獻:
[1]卓尚進.互聯網金融:在創新中蓬勃發展[N].金融時報,2013-6-14.
[2]劉明彥.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的掘墓者?——從P2P說起[J].IT金融科技,2014.107-109.
[3陸岷峰,劉鳳.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變與不變的選擇[J].南方金融,2014(1):5-9.
[4]張惠.互聯網金融的侵蝕態勢與商業銀行應對策略研究[J].工作論壇,2014(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