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毛才讓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權就被國家領導重視起來,而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只有56個民族共同得到發展才能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但是在教育方面,少數民族受教育權仍然存在著不足,本文將主要針對現在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進行分析同時提供完善少數民族教育權的自身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 教育權 法律保護制度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19-01
查看現有法律制度可知,于少數民族而言,我國現有法律對其受教育保護的相關制度過于籠統,細節方面不夠具體,有關于自治州和自治縣的條例雖然對教育權問題也都有涉及,但是不難看出缺少具體可操作性,不具備真正保護作用。
1.我國少數民族受教育現狀
我國少數民族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41%,比例雖然不是特別大,但對于人口大國的中國來說,少數民族人口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這55個少數民族對中國而言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少數民族,人民受教育情況不容樂觀,拿甘肅來講,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來看,甘肅省少數民族人口為2410498人,在省內占人口比例的9.43%,甘肅省有兩個民族自治州分別是甘南和臨夏,人員不聚集、地廣人稀,學校通常離的比較遠,孩子上學難,受教育水平頗為落后,其他少數民族情況跟甘肅也是大致相同,受教育情況有待改善。
2.現行保護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法律依據以及存在的不足
2.1在憲法的層面
從憲法層面而言,在憲法的第19條和第46條,對少數民族教育權進行了一定的保護,人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且必須履行,任何人不得進行剝奪。憲法規定了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受到保護,但是并沒有進行具體表述,規定過于籠統,所以就沒有很強的執行力度,保護效果就不太能體現出來。
2.2在法律的層面
我國在法律方面主要從民族類法律《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類法律《教育法》、未成年人權力保障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對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做出相關規定,以保護少數民族能正常接受教育,但即使在法律層面上仍舊只是籠統的規定了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平等以及各地方政府要進行扶持,沒有做到細致化,不具有實際可行性,脫離現實少數民族生活狀態,不能夠進行貫徹落實。
2.3在行政法規的層面
國務院曾頒布有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法規如《城市民族工作條例》和《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等,其對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作出了規定,相比于憲法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對少數民族的教學設施以及教學資費等作出了相關優惠政策,但是對于涉及到的保護法規內容基本與憲法和法律法規規定大致相同,都是太過籠統,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不能進行有效率的實施。
2.4在地方性立法的層面
民族自治地方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約來對少數民族受教育權進行保護,但是相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約很難制定出來,導致民族自治地方沒有實際可用的受教育權保護法律,而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又缺少統一的法律法規給予保護作用,所處形式更加糟糕。種種情況,如果不得到及時解決,必然導致我國少數民族受教育情況較差,民族發展得不到平衡。
3.我國少數民族受教育權法律制度的完善
3.1憲法層面
經對憲法的研究,我國短期內是沒辦法在憲法上直接建立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保障制度的,因此應該在現有的間接的保護制度上進行完善,雖然不能夠直接進行保護,但實際上保護制度是存在在憲法上的,與直接保護條例具有相同的保護力度。
3.2法律層面
在完善舊法以及制定新法的過程中,都應當考慮到下一級立法會考慮的細節,以此來對少數民族受教育權進行規定以及保護[1]。除此之外,還應當針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權益制定相關法律,從而對我國少數民族受教育權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
3.3行政法規層面
國務院在分析與細化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規定時,應當選擇行政法規來進行意志的表達而非行政法測,只有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受教育權制度化,受到法律的保護。
3.4地方性立法
對于非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對散雜居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空白法律保護制定給制定出來,對空白法律法規進行填補;對于民族自治地方,與自治州、自治縣少數民族受教育權保護立法相協調進行完善民族立法,加強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保護力度。
我國有關于保護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立法由于各種原因而無法有效率的實施,為了使少數民族能夠受到平等的教育,相關法律必須進行完善以及進行落實,只有法律完善,少數民族才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參考文獻:
[1]袁翔珠.關于完善散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0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