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春紅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45-01
圖畫書“用再創造的方法把語言和繪畫這兩種藝術不失特性地結合在一起。從其形式過程來看,是由有插圖的文學讀物演變而來的,但又與插圖的文學讀物有著根本的區別。圖畫書是一種把語言與圖畫兩種藝術表現手段很好融合在一起進行故事敘述的藝術形式。審美情感是“由客體的審美情感特征,滿足主體審美需要所產生的積極的主觀體驗和精神上的滿足。審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是經過理解與想象共同對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組織化。審美情感是經過多種心理功能的處理,滲透著理解的深層審美情感。
學前期是個體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圖畫書具有促進情感體驗的審美心理發展價值。教師以圖畫書為載體,重視對幼兒審美情感的培養,使幼兒的原始情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高級情感的調節和整合,向積極健康、平衡的方向發展升華。
一、在圖畫書閱讀感受中,奠定幼兒的審美情感基礎
圖畫書閱讀是幼兒認識和了解情感的基礎,學前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自身及周圍的世界都有主動探索的興趣,對美的客體——文學作品也不例外。教師要關注圖畫書中所蘊含的各個情感要素,總結歸納情感知識,為幼兒情感內化奠定基礎。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感受文學作品的同時,完成一系列心理歷程的發生與轉變。
二、在圖畫書情感共鳴中,萌發幼兒的審美藝術情感
隨著兒童社會發展的需要,幼兒期的情感雖然仍然有易變、易沖動的不穩定特點,但幼兒的好奇心促使其渴望參與到活動中去,與圖畫書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動因更加豐富,所引起的情感更加深刻”。如同情、憤怒等,都在主客體互相作用中得到不斷的發展。此時,幼兒內心的情感體驗越豐富,就越能對作品的情感基調和人物的感情產生同化和順應,并且使已有的情感在活動中得到提煉和升華。
不同的圖畫書,以其獨特的視角、按其內在的邏輯,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在幼兒的眼中,在幼兒的心里,總感覺“太有趣了”“太好玩了”“太奇怪了”“太想猜了”…… 。正是揣著無數個“可能是…”“也許是…”“我覺得是…”“好象是…”,一顆顆幼小的心逐漸被挪入了閱讀的軌道。從挖掘圖畫書的情感元素入手,點燃幼兒閱讀的火焰。在《南瓜湯》這本圖畫書中,貓、松鼠和鴨子共同居住在樹林里一間小白屋內,同蒸同吃一鍋南瓜湯,同蓋一床被子,親密無間。但是有一天,三個朋友還是鬧了起來,鴨子為了像松鼠那樣攪湯而與大家爭執起來,負氣離開了。其實,從一開始,看看貓切南瓜時鴨子的表情,松鼠攪拌時鴨子專注的觀察,就能猜出矛盾是早晚要發生的。鴨子負氣出走了。這是孩子之間(尤其是兄弟姐妹之間)很典型的沖突,起因就是小小孩的好奇、愛模仿、想嘗試成人或大孩子做的事。這是孩子的天性,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發生,這也是成長的動力,能推動他們快快學習新的本領,以適應復雜的世界。生活總有變化,孩子總要長大,但凡變化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有了沖突,怎么辦?接下來的故事,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我們看到鴨子走后,松鼠和貓做的湯沒有原來三個一起做的湯好渴,他們流淚了,然后,去尋找鴨子,為鴨子擔心、著急。后來,三個朋友重新聚在了一起,共享一鍋世界上最好喝的南瓜湯,貓和松鼠毫無原則地遷就著鴨子,因為他們的友情太珍貴了,他們之間的愛太深了。
只要他能回來,什么代價都肯付出??!這一長段心理過程,一波三折!通過貓和松鼠的流淚、尋找、害怕、猜測和最后的狂喜、無原則的忍讓,體現了大孩子們的發自內心的真愛。這種愛和友誼,是極其感人的。當幼兒在圖畫書閱讀中,透過作品美妙的形式發現其中特殊的內容情感模式時,他們會感到興奮與滿足。隨著認知能力、道德意識及審美意識的發展,審美藝術情感這種通過真、善、美的寓意與美的形式高度結合的完整形象所激發出的情感體驗,將會源源不斷地萌發幼兒的審美藝術情感。
三、在圖畫書審美創造中,外化幼兒的審美聯想
審美創造是情感的創造,是在美感形象不斷積累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的外化,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幼兒通過作品情感激發出的共鳴和移情,對圖畫書進行審美創造。例如:圖畫書《骨碌骨碌骨碌》,孩子們的想法受現在發行的長卷書的影響,找到幼兒園一塊公共的區域——長廊,將《骨碌骨碌骨碌》每一頁打印下來,一頁一頁連接起來,變成了一本長書。在長書上幼兒說說、畫畫、比比、玩玩,想象自己是哪個小球?感覺怎么樣?會說什么?做什么?孩子們“聯想”的方式各不相同。
教師結合幼兒實際和需要,設計切實可行的審美情感目標,在注重審美情感培養的同時,相信孩子,放寬時間,打開空間,以情感體驗帶動認知等其他心理功能同步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