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燕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貿易全球化的開展,對外貿易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多,外貿成為外語專業高職畢業生就業選擇的一個很好的職業規劃。如何對高職外語人才進行培養使其適應復雜多變的貿易環境得心應手的處理國際貿易業務,是當今各大院校教育工作者最為深思研究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國際貿易 外語人才培養 技能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18-01
引言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高等職業外語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真正辦出特色。”因此,新的貿易環境的改革是高職外語人才就業選擇的一個新時機,高職院校要緊跟教育政策把握時機開展特色教育模式的研究,做好與經濟相適應的高素質外語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
一、國際貿易改革環境下外貿對高職外語人才的需求
經調研,外貿企業對人才需求標準的設定越來越高,當前我國貿易行業已經形成規模,走出經濟發展初期的低水平運作環境,對人才技能的要求由專業對口轉變為應對外貿環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雖然外貿企業對滿足外貿技能人才的強烈需求不再局限于本專業人才,也為外語人才提供了很多就職崗位,但是經調查結果表明企業更多的期望是到崗就能就業,具有較強的實踐和操作能力,具有扎實的外貿行業專業知識技能,具有在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中處理外貿業務各個環節問題扎實的應變能力,具有高水平的外語應用能力滿足與外國客戶進行流暢交流的綜合性素質的外貿人才。
二、高職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為使得高職外語人才的培養能夠適應國際貿易改革環境下外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對高職院校外語人才培養教學進行了以下改革研究:
1.教學模式轉變
為適應當今經濟發展,迎合教育政策的改革,高職院校必須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高職外語人才培養朝著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掌握專業技能的應用型外語人才為導向目標來進行教育模式的轉變,教育模式與教育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深化課程設計,適當增加對外貿易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情景模式的開發有助于外語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外貿相關知識。在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增加外貿有關證件的考試,加深對外貿技能的訓練。
高職外語課程的開展必須將專業與輔助外貿知識相結合并緊緊圍繞符合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綜合培養的模式結合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共同發展。開展“實踐-學習-再實踐”的教學模式,讓高職外語人才與外貿企業做好工作的對接并在在校學習期間進行外貿實習工作。從而做到及時檢驗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更正,從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滿足外貿工作對人才技能的需求。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對地方性高職院校教職員工自身教學水平的限制,教學缺乏新意,沒有外貿方面知識與技能,不能及時更新了解貿易環境的最新動態,不能做到外貿人才素養與學生培養的有效對接,不能適應當今國際貿易改革環境變化的時代性和全球化特點。因此,學院應對教師進行相關外貿的訓練以及知識考核。讓教師通過自學、培訓、下企業鍛煉、考證等方式同學生一起學習及時補充相關知識與技能,了解最新貿易動態,做好對外語學生外貿信息知識的傳授。
3.教學管理改革
(1)改革選修課制度
選修課制度不再以學生在教師先設定好的課程里進行選擇。在學生興趣需求的基礎上開設相對應的選修課程,激發他們對外語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為外語專業學生多添加一些外貿針對性的選修課程,并做好課程課后作業的監督和完成結果的評價。
(2)強化實踐環節
中國當前的教育模式普遍缺少學校理論課程與社會企業實踐的過度與對接,使得學生不能清楚地了解外貿企業人才技能需求。加強學校與外貿企業的合作,增加學生的實習活動,使得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好對應實踐,增加技能實踐訓練。
(3)完善學業評價系統
不能以傳統的應試教育考試為學生學業的評價標準,應結合學生學業實踐、綜合素質提升活動的參加、企業實習評價等多方面的形式作為學生學業的評價標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改革環境下,高職外語人才的培養要結合當今外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應增加對外貿知識技能的培養,做好企業與學校的對接,做好學生企業實習工作的完成。
參考文獻:
[1]許貞貞.跨境電商背景下外語類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16,(19):182-183.
[2]張婷.國際貿易改革背景下高職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03):167-168.
[3]張慧.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