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喬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30-01
生態語言學是由生態學與語言學結合而形成的語言研究領域,它的提出對第二語言的習得以及語言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生態語言學為外語課堂教學觀展現了廣闊的視野,它不僅批判了傳統外語課堂教學觀存在的弊端,而且針對當代外語教學觀的不足之處,為我國外語課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教學觀念。
近年來,我國的許多地區和學校,對生態語言學的應用與研究越來越感興趣。特別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中學外語新課程改革的強調“核心素養”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個性,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全面致力于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優質教育。在生態語言學觀的影響下,中學外語課程改革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例如,關注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把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作為課程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等。因此在把生態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理念應用到中學實際外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生態語言學提倡的“外語課堂生態化教學”,能夠優化教學過程,使外語課堂生態得以平衡發展。
科學與人文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兩者是“共生互動”的關系。生態學以整體、和諧、共生全面發展的思路處理課堂中的因素,它注重和諧的人文關系、注重互動生成的教學過程、注重高效的教學方法、注重整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注重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可持續全面發展的理念,為當前課堂生態危機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使外語課堂生態得以平衡發展,優化教學過程。將中學外語課堂生態化,可以使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思維中解放出來,除了外語基礎知識外,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加入人文教育內容,不但可以使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提升思想境界,還能有效地促進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道德觀念,對學生在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做準備,以適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生態語言學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生態語言學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已逐漸被教育學界所重視。生態語言學注重生態個體的差異性,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注重外語課堂教學效果的可持續發展。將生態觀與外語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不但有助于促進和提高中學生個體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注重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態語言學強調,外語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個體掌握外語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也是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過程。中學生雖然年齡段低,但也具有其特點的主觀能動性,關鍵在于教師的激發和引導。生態外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轉變,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發現真理。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換成教給學生學習、思考方法和使用技術工具等方法,使學生具備獲取外語知識,分析語言功能等思維能力。這些教學手段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學生可以通過生態外語課堂的教學,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并能夠創造性地開展語言課堂學習。
三、生態語言學的互動發展觀,能夠調動外語課堂教學的能動性,使外語課堂教學產生并保持生態活力。
在生態語言學的視角下,外語課堂是一個統一的、能動的、可變的整體,生態外語課堂注重教師、學生間的多維互動,是一個多元互動的生態系統。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由單純傳授者變為交流主導者,學生的角色由接收者變為參與者。生態課堂中,教師的引領、學生的跟進以及生態循環教學進程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都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態性特點。
在中學外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外語教師以自己博學的外語知識為先導,合理有效地運用教學技能,從中學生的期待與動機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好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努力進取,師生間互相交融、互相督促和鞭策,尤其是基于中學生的年齡與心智特點,這種互動交流,可以使師生之間建立起相互尊重、融洽交流的關系,共同創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具有生態活力的外語課堂教學是合作互動中實現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相互的合作過程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以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森,王牧華,張家軍.課堂生態論:和諧與創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范俊軍.生態語言學研究述評[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