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青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214-01
音樂是情感藝術的體驗,幼兒園歌唱活動是直接的情感藝術表達,歌唱活動中師幼情感的交流與互動,給幼兒直接的感知和情緒體驗,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實際的歌唱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幼兒簡單的學唱歌曲,還應幫助幼兒在歌唱活動中更好的感受歌曲,表現其獨特情感。而如何引導幼兒感受歌曲,使之更好的提升幼兒音樂表現力?在研究中我們從歌唱活動前的準備、教學方法、教師素養這三點入手,大膽嘗試開展一系列歌唱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曲一:活動前充分準備
(一)分析教材,關注歌曲本身特點
每首歌曲的旋律、曲風決定著師在范唱時的情緒等來引導幼兒理解歌曲,感受歌曲,從而更有效的表現其獨特的音樂情感,用自然的形態來表現音樂之美,提升音樂表現力。如:“不倒翁”的幽默滑稽,“迎春花”的舒心歡快,“柳樹姑娘”的優美清新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從而幫助幼兒理解。《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而上述這些要點的實施必須要以好的、適宜的音樂作品與素材作為載體。
(二)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豐富其生活經驗
由于幼兒的年齡小,認知能力較差,在進行教學活動前,我們必須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直觀的教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多彩的頭飾能吸引孩子們積極地參與活動。同時幼兒的生活經驗的提升也為活動的進行做好了前期鋪墊。如小班歌唱活動中的“迎春花”、“不倒翁”,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并不一定都熟悉。我們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幼兒認識迎春花、不倒翁,初步了解它們的基本特征。這樣一來,他們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活動過程中有了一定的音樂形象。使得在短小的課堂活動中能很好、有效的開展。
(三)欣賞多種風格歌曲,積累音樂經驗
音樂欣賞是幼兒園音樂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多種風格音樂作品的欣賞可以提高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從而使得幼兒在歌唱學習的活動中有一定的音樂經驗。因此為幼兒提供的欣賞作品類型可為:1.優秀的中外少年兒童歌曲;2.由歌曲改編的器樂曲;3.專門為兒童創作的簡單器樂曲;4.專門為兒童創造的音樂童話片段;5.中外著名音樂作品或其中片段。在幼兒園欣賞課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幼兒學習和欣賞歌曲,還應讓他們發揮豐富多的想象力,感受歌曲。
在選擇幼兒音樂欣賞作品時,作品的形象性和直接觀性很重要,形象鮮明、能為幼兒所接受的音樂作品是我們所應選擇的。由于幼兒的生活經驗比較少,且各年齡段幼兒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在作品選擇時我們應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接受水平出發,以生動、具體、直觀的音樂形象展現給幼兒,從而調動幼兒的興趣。
曲二:多形式教學方法運用
(一)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歌唱活動中,幼兒音樂作品形象鮮明、生動,在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與理解有助于幼兒提升自己的音樂感受力及歌唱興趣。幼兒可在師播放錄音或范唱時描述對歌曲旋律的理解,或歡快、或激昂、或優美等。語言描述并不是讓幼兒無意識的隨便描述,而是在師的帶動引領下有目的的傾聽歌曲、感受歌曲從而表達對歌曲的感受。
教師的語言引導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如:“這首歌聽起來怎么樣?”幼兒回答“聽起來很舒服”“很開心”“很快樂”。每個幼兒對歌曲的理解不盡相同,語言的美與歌曲的美巧妙結合起來,有效觸發了幼兒內心深處純真的感情,從而更加投入到音樂的世界中。因此,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感受、內心體驗通過語言自由地表達出來,有助于幼兒提升對歌曲的理解。
(二)引導幼兒運用肢體動作來感受、表現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茨認為:在音樂上,凡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長短、聲音的高低等各種變化的動感等,均可以以身體的動作來表現。幼兒的好奇心及表現欲強,引導幼兒通過動作、舞蹈等肢體語言來表現歌曲,更能有效的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充分的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力。
如:小班歌曲“誰餓了”,在活動中,我先播放歌曲引導幼兒傾聽,結果幼兒在聽到旋律時都很興奮激動的手舞足蹈。由于歌曲本身短小,歌詞是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他們聽到歌詞時就模仿著大貓走路的樣子,可愛極了。幼兒在歌唱中其歌唱表演情緒有時還會相互感染,歌唱活動“找小貓”既是如此,在唱到“找個地方躲躲好,媽媽快來找”時,其中有一個小朋友很自然的把自己當成小貓躲在椅子背后,其他的小朋友見了,也都跟著一起躲了起來,等著我這只貓媽媽去找。這樣一來,他們的表演能力不但能得到提高,其健康的情感體驗也如汩汩清泉在孩子的心頭流淌。只有真正的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主體性,讓幼兒根據自身的感受來表達歌曲的情感,其對歌曲的感受才有質的提升。
曲三:加強教師的音樂素養
(一)加強鑒賞分析音樂的能力
具備較高的音樂鑒賞分析水平和體驗能力,有助于教師在歌唱活動中帶動幼兒的音樂感受力。我們應對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理解歌曲本身的內在情感,體驗其真正的內涵,領悟音樂作品的精神真諦,理解它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樣我們在作品的選擇中更能敏銳地識別什么樣的音樂適合何種年齡的兒童;察覺音樂作品內含的各種教育價值。在教育過程中能更為有效地將音樂作品的教育潛力轉化為兒童的真實發展,從而引導幼兒感受歌曲,組織幼兒快樂的歌唱,讓歌唱課堂“活”起來。
(二)加強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師在歌唱活動中表現音樂的能力包括:范唱時正確的歌唱情緒;合適的歌曲伴奏;對歌曲的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表演。由于幼兒的模仿性強,教師范唱對幼兒的學習起了榜樣作用,在范唱中除了正確的歌唱技能,還應注重歌曲所蘊含的內在情感情緒。如歡快、難過、幽默等類型歌曲旋律的表達;演唱時音調、音速的處理及師個人的情緒等。在范唱時懷著極大的興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更能帶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及表達歌曲的欲望。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往往幼兒的喊唱現象明顯,因此如何引導幼兒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歌唱,教師的示范作用起來重要作用。如:在學唱《拇指謠》時,“大胖子醒了,二胖子醒了”這一段歌詞時,幼兒都積極的大聲喊唱著叫醒拇指寶寶,而這時我通過語言的提醒及正確的范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讓他們明白了原來用舒適的聲音唱既好聽又能表現歌曲。
一首歌曲合適的伴奏與否影響幼兒對歌曲的感受,歡快,跳躍的歌曲伴奏時應比較快速、跳躍,但卻不適用于曲調柔美的歌曲,如:“搖籃曲”、“柳樹姑娘”等歌曲在編配時若用跳躍的方法彈奏則破壞了歌曲的優美情境,從而降低了幼兒的內在感受力。因此,熟悉歌曲,為歌曲選擇適當的伴奏音型及伴奏力度有助于促進幼兒感受對歌曲的理解。
教師對歌曲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首先應該是自然、大方的,同時還應生動、鮮明和富于兒童的天真性、自由性和創新性。在實際的歌唱課程中,我們發現幼兒在積極的表演歌曲的同時能更好的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而幼兒的模仿性強,教師大方、自然的帶動表演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表演欲望。如:在教唱大班歌唱活動“小魚的夢”時,幼兒在學習了這首歌后,自然而然的跟著老師舞動起來,教師還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小魚在游戲、做夢時是怎樣的情境再予以指導,幼兒們都快樂的跟隨著,仿佛他們也像魚兒一樣身臨其境進入夢中。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音樂表現力很好,自幼兒也提升了對歌曲的感受力。可見,教師的音樂表現力越強,兒童受到的音樂審美熏陶就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