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2011年至2014年上海市高考招生數據為樣本,對各區域、各省市高校在滬招生錄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中發現招生情況冷熱不均。最后,剖析了這種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上海市 高考 招生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223-02
前言
自從2008年上海高考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以來,各高校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梯隊,各校各年度的計劃完成率基本持平。但在按區域分析高校招生情況時,筆者發現各省份的高校招生情況冷熱不均,尤其經濟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兩極分化嚴重。本文以2011年至2014年的高考招生數據為樣本,從上海及外地高校的計劃完成情況、各批次投檔線情況等幾方面著手,力圖多維度分析近年來外省市高校招生情況及未來走向。
一、外省市高校近年在滬高考招生計劃投放情況
2011年以來,受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參加高考的適齡人數不斷減少,考生數逐年下降,上海高考的招生計劃總數也稍有下滑,2011年招生總計劃數為5.29萬,2014年降到4.27萬。雖然總計劃數逐年減少,但是上海高校招生計劃比例一直保持在75%左右,外省市高校招生計劃比例為25%上下。近年在上海參加高考招生的院校約700所,其中外省市高校600所左右。
二、外省市高校近年在滬高考招生錄取情況
雖然外省市高校不吝于在上海投檔計劃,錄取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上海高校在一本和二本批次招生正常投檔時能完成招生計劃,每個批次參加征求志愿的本市院校在三所以內。而外省市高校不生源不足的情況愈演愈烈,許多高校在加分投檔和農林石油類降分投檔等優惠政策后依然完成不了招生計劃,參加征求志愿后依然有計劃缺額的高校也絕非少數。下圖為近四年上海及外省市高校的錄取人數百分比,外省市高校錄取百分比稍低于計劃百分比。在與上海高校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
近年來,外省市高校在滬錄取每年約一萬人左右,其中九成以上為本科層次,專科層次錄取人數均在一千人以下。每年外省市高校錄取考生中約有30%是通過加分投檔、降分投檔或征求志愿等方式撿來的,由于加分投檔和降分投檔考生的高考分數都是在控制線下的,所以生源質量有所下降。
外省市高校在滬招生批次涉及本科提前批、藝術體育一批、藝術體育二批、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高職(專科)提前批、高職(專科)藝術類、高職(專科)普通批等批次。其中第一批本科和第二批本科的招生體量是所有錄取批次中最大的。以2014年為例,這兩個批次的錄取人數占外省市高校錄取總數的八成左右。具體數據見下表。
下文筆者著重就這兩個批次的錄取情況進行分析。
1.第一批本科招生錄取情況
上海市秋季高考的一本批次主要錄取環節包括:特殊類型招生、正常投檔錄取、加分投檔錄取、農林石油類降分投檔錄取、征求志愿錄取、降分投檔錄取等。其中加分投檔錄取和降分投檔錄取是上海獨有的優惠政策,目的是鼓勵考生報考外省市院校。由于一本中農林石油類降分投檔涉及的高校和考生較少,所以本文不展開分析。
由后面表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文科除2011年以外,其余三年完成了招生計劃,理科除了2014年以外,其余三年都未完成招生計劃。這說明外省市院校計劃投放存在文理不均的情況,后期可以考慮適量地將一本中的理科計劃調整至文科。
(1)平行志愿正常投檔與錄取情況
根據數據分析得出,一本批次平行志愿正常投檔完成了本批次八成招生任務。其余院校進入加分投檔、降分投檔或者征求志愿投檔階段。
(2)加分投檔與降分投檔錄取情況
外地加分投檔在征求志愿之前進行,加分幅度20分,即針對本批次控制線下20分考生進行投檔錄取;而降分投檔在征求志愿之后進行,降分幅度由院校自選,最低可以降到二本批次控制線,很多一本高校出于生源質量考慮放棄降分投檔。
2011-2014年間,認可降分投檔的一本高校均為個位數,錄取的考生人數均在100以內。加分投檔的接受度相對更高一點,以2011年為例,28所外省市文科一本院校認可加分投檔,41所外省市理科一本院校認可加分投檔,最終錄取480余人,占當年一本錄取總人數20.36%。
(3)征求志愿投檔錄取情況
在一本正常錄取、加分投檔錄取和農林類降分投檔錄取結束后,考試院公布各校缺額計劃,并組織一本線上未錄取考生填報征求志愿。填報完畢后,根據院校缺額計劃進行征求志愿投檔。
一本征求志愿時,有計劃缺額的大部分是外省市高校,上海只有上海音樂學院等屈指可數的幾家上海高校參加征求志愿。由于很多考生寧可留滬讀二本也不愿去外省市讀一本,所以填報征求志愿的積極性不高。2014年文科一本落榜生填報征求志愿比例僅為15.30%,理科一本落榜生填報征求志愿比例為45.37%。各年度一本征求志愿的文理科錄取情況見下表,為了便于宏觀分析,里面也列出了各年的一本整體錄取情況。其中院校數、計劃數和錄取數的統計對象均為當年所有一本批次外省市院校,征求院校數、征求計劃數和征求志愿錄取數的統計對象為當年參加一本征求志愿的外省市院校。
由上述數據可見,每年文理科參加征求志愿計劃數占總計劃比例均在20%以內,波動不大,但是征求志愿計劃完成率逐年上升。文科從2011年的27.71%上升至2014年的63.64%,理科從2011年的32.26%上升至2014年的85.12%。這說明雖然考生填報征求志愿不夠踴躍,但是由于落榜生絕對數高于缺額計劃數, 征求志愿的錄取情況逐年改善。
2.第二批本科招生錄取情況
二本批次主要錄取環節與一本批次基本相同,院校數與計劃數遠高于一本。根據表4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外省市院校二本錄取考生總數約占外省市本科錄取考生的58.08%,文理科錄取考生比例相差不大。但是二本外省市院校的計劃完成情況不甚理想,除2012年以外,每年文理科計劃都未能完成。
(1)平行志愿正常投檔與錄取情況
根據數據分析得出,二本批次平行志愿正常投檔完成了本批次六成招生任務。2014年二本正常投檔后,外省市院校共錄取了文科考生1193人,完成51.49%計劃,錄取理科考生2740人,完成64.90%計劃。294家外省市文科院校中有85家完成了計劃, 360家外省市理科院校中有140家完成了計劃。其余院校進入加分投檔、降分投檔或者征求志愿投檔階段。
(2)加分投檔與降分投檔錄取情況
二本批次的外地加分投檔也是針對本批次控制線下20分考生;降分投檔降分幅度由院校自選,最低可以降到二本批次降分線。
同樣,二本批次中加分投檔錄取考生數量遠遠超過降分投檔。2011年二本降分投檔錄取考生400余人, 其余三年二本降分錄取考生人數均在100以內。但是加分投檔錄取人數近四年均在1000上下。
(3)征求志愿投檔錄取情況
二本征求志愿是前期二本線上考生上本科的最后機會,一旦失去即意味著只能讀專科或高職,因此二本征求志愿得到了考生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填報比例遠遠高于一本。以2014年為例,文科一本落榜生填報征求志愿比例為72.34%,理科一本落榜生填報征求志愿比例為69.95%。
三、原因分析
我們力求通過數據分析,挖掘這種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經過梳理,總結出四個誘因:
1.部分高校所屬區域較偏遠或經濟發展較落后
筆者綜合四年錄取數據計算了各省高校在滬各年本科計劃完成率,然后取其平均數作為本科計劃完成率,最終結果100%及以上的省份從高到低依次有:江西省、吉林省、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安徽省;90%-99.99%的省份從高到低依次有:天津市、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重慶市、湖南省、四川省、黑龍江省、河南省、山東省;85%-89.99%的省份有遼寧省、山西省、福建省、湖北省、甘肅省、云南省;70%-79.99%的省份有陜西省、河北省;50%-69.99%有: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計劃完成率低于30%的省份有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上海考生傾向于選擇經濟較發達地區如華東六省以及北京、香港、天津等一線城市的本科高校。位于中西部地區的高校由于所屬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一向在招生中處于劣勢,考生及家長考慮到生活水平、文化差異以及未來就業方向等因素,容易產生望而卻步的心理。部分地處南方沿海地區的高校如海南大學、暨南大學、福州大學,以及地處華北、東北區域的高校如遼寧大學、鄭州大學,雖然所屬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尚可,但地理位置離上海較遠,也未能贏得考生及家長的青睞,導致生源吃緊。
2.海洋、礦業和農林石油類高校不太受待見
由于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等原因,海洋、礦業和農林石油類高校一向生源吃緊,外地部分211高校如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高校,經過農林石油類降分投檔后仍然招不滿。這種現象長期普遍存在,即使在“戀滬”情結非常嚴重的形勢下,上海海洋大學也經常在正常投檔后無法完成計劃而不得不參加征求志愿。
3.部分外省市高校計劃數少或專業無優勢
考生求穩心態較重,優先選擇填報招生計劃數較多的高校,本市高校計劃數普遍超過外省市高校計劃。以2014年為例,非藝術類的外省市本科高校中,33.21%的高校在滬招生計劃僅為個位數,為了降低與其他考生撞車的概率,規避退檔的風險,考生填報時自然不會優先考慮這些院校。
4.外省市高校宣傳力度不夠
由于外省市高校在上海投放計劃數量不多,考慮到宣傳成本等諸多因素,各校在滬宣傳力度也大打折扣,幾乎沒有大規模的現場咨詢會,媒體報端也鮮見招生廣告,沒有與上海考生建立起暢通的信息推送渠道。許多考生只有填報志愿時才從招生目錄里第一次見過某些高校的名稱,對其辦學特色、優勢專業、周邊環境等信息一無所知,只能從學校網站上獲取些許片面的資訊,難以引起學生的報考興趣。
四、結語
上海市教委一直鼓勵本市生源考生積極報考外省市普通高校,采用外地加分投檔、農林石油類降分投檔和降分投檔等優惠政策吸引考生。此外每年都撥出專款對被錄取到邊遠省市和生源不足的外省市普通高校的本市生源考生給予一次性經濟補貼。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需要社會、高校、中學和家庭全面配合,引導考生去向合理分布,填報志愿時趨于理性,放眼四海,擴大報考院校的選擇面,在廣闊天地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磨煉。
外省市高校應根據上海考生的特點和心態,進行針對性的有效宣傳,突出辦學特色,凸顯自身優勢;調整在滬投放計劃,多投放熱門專業,或者與上海高校互補的專業,計劃數較少的高校可以承諾“見檔即收”,解決考生被退檔的后顧之憂;研究選科要素,放寬科目限制,從而吸引考生報考。
參考文獻:
[1]劉玉祥. 《上海秋考招生錄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217-219
[2]劉玉祥. 《上海秋考招生錄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223-224
作者簡介:
徐娜(1982-),女,漢族,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碩士,中級職稱,主要從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