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卉
【摘要】 近三十年來我國銀行卡市場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銀行卡產業是典型的雙邊市場,本文從發卡市場的角度討論了商業銀行的轉型壓力和方向.
【關鍵詞】 銀行卡;發卡;轉型;安全
自1985年中國銀行發行第一張銀行卡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銀行卡市場已經進入了快速成長通道。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總體運行情況》指出,銀行卡發卡量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但是增速有所放緩。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國借記卡累計發卡39.77億張,信用卡累計發卡4.14億張,全國人均持有借記卡2.94張,信用卡0.30張。
同時銀行卡市場受理環境持續改善,交易額保持平穩增長。第一季度,全國銀行卡交易金額110.52萬億元,其中消費業務金額9.54萬億元,銀行卡消費業務金額同比增長43.71%。
授信使用率達39.27%,較上年同期上升2.33個百分點,授信使用率進一步上升。同時我們看到,信用卡不良率也在上升,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281.95億元,環比增長11.92%;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占期末應償信貸總額的1.50%,占比較上季度末上升0.13個百分點。
總體來講,我國銀行卡市場發展速度很快,居民的銀行卡使用習慣已經初步形成,但是我國銀行卡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人均借記卡和信用卡持有量的比例約為10:1,信用卡人均持有量僅為0.3張,信用卡仍有巨大的潛在市場等著各家發卡機構來挖掘。根據《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12》,剔除房地產、汽車銷售及批發類交易,境內銀行卡消費額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43.50%,2013年的該項數據有望達到50%,已經接近發達國家55%的水平,所以近年來銀聯大力拓展海外網絡,各家機構也發行了海外使用的外幣卡。2012年全年,我國銀行卡海外消費金額達到3 878.74億元。
銀行卡產業屬于典型的雙邊市場,銀行卡產業市場體系中包括發卡卡市場、收單市場和轉接清算市場。以銀行卡購物消費交易為例,發卡機構向持卡人發放銀行卡,持卡人持卡在特約商戶消費,收單機構在商戶處收單,再通過轉接清算機構實行資金的清算。
自2002年專門從事收單業務的銀聯商務成立后,商業銀行的收單市場份額在不斷下降,銀聯商務的市場份額在不斷上升,并超過了一半的市場份額(蔣小敏,2011),而轉接清算業務目前由銀聯獨家經營,所以,本文從發卡市場角度來討論商業銀行轉型所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
一、銀行卡發卡市場的挑戰
(一)銀行卡安全問題
銀行卡作為資金管理和使用的載體,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支付結算需求,減少了現金、特別是大額現金的交易量,為人們節約了現金保管和攜帶成本,現金交易量的降低也無形中對假鈔形成了一定的扼制作用,極大地方便了人們日常交易需要。然而,雖然沒有現金的盜搶、遺失、假鈔風險,銀行卡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銀行卡的安全風險一方面來自于銀行卡本身技術限制帶來的被盜刷風險,另一方面來自于各種自助交易渠道的便捷性帶來的詐騙風險。
我國最初的銀行卡是磁條卡,也即卡片上的磁條存儲卡片的信息,用戶只要在POS機或ATM機上刷卡,就會在機器上留下該銀行卡的磁條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只要在機器上裝置盜卡器,等客戶刷卡后,盜卡器就會將信用卡的磁條信息全部記錄下來,若再同時被偷窺到密碼,那卡被盜刷的風險就非常大了。并且,磁條信息其實有固定格式,可以通過卡號、使用期限等信息按照格式復制出來,在同一批卡中如果知道了其中一張卡的磁條信息,就能推算出其他同批次卡的基本資料,這相當于這一批卡都有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克隆卡的成本低得驚人,因此也直接導致近年來銀行卡的發案率直線上升。
另一方面,隨著通訊業務的發展,電信詐騙成為現在網絡熱詞。犯罪分子利用電話、短信、網絡編造虛假信息,實施詐騙,誘使持卡人通過自助機或者電子銀行轉賬匯款,騙取卡內資金,使持卡人遭受資金損失。由于犯罪分子使用的是遠程操控、非接觸式的詐騙方式,而且利用他人名義賬戶迅速轉移資金,所以事后抓獲犯罪分子、挽回損失的難度也比較大。據統計,2013年,中國電信詐騙案件發案30萬余起,群眾損失100多億元
(二)預付卡對銀行卡市場的影響
預付卡又稱儲值卡,顧名思義,就是用戶預先將資金存儲在卡內,消費時直接從卡內扣除相應資金的卡片。目前我國預付款除少量由金融機構發行外,大部分由非金融商業機構發行。儲值卡的 種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特定商業機構發行的、只能在本機構內使用的預付卡,比如說蘇果超市卡;還有一類是由專門的第三方發行機構發行,可以在眾多加盟商戶中使用,這種預付卡的使用范圍相對第一種預付卡會廣很多。預付卡的存在極大的滿足了人們日常小額便利支付的需求,據《2013年中國單用途商業預付卡行業報告》稱,2013年全國預付卡發卡總金額達到8600億元。
(三)電子支付的沖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智能終端、云存儲、大數據分析、聲波和圖像技術等多種技術相疊加,人們的支付方式逐漸從卡基支付向無卡基支付轉變。銀行卡作為資金的載體,是一種支付的工具,通過ATM和POS機這類金融行業標準的專用終端實現支付清算職能。但是這類專用終端的布設受到環境和受理標準控制,不能實現無差別布設,影響銀行卡使用的廣泛性和時效性,而且這類專用終端的安裝成本和維護成本也數額高昂。手機、電腦自然成為人們身邊最便捷的個人支付終端的功能。未來支付終端體系,將是以手機為主、電腦為輔的二元主體。比如“將POS機裝到手機上”的拉卡拉,但是出于硬件成本的考慮,這類外設的支付終端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實際上,現在各類創新型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出的手機客戶端,無需硬件就可以實現資金的轉移,自面世以來,這類支付方式就迅速占領了一部分市場。二維碼掃描支付作為一股新生力量也正蓄勢待發。如此看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貨幣電子化,銀行卡這一實物載體似乎正漸漸失去用武之地。
二、銀行卡轉型方向
銀行卡面臨著這么多外在強敵,銀行卡發行市場內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多達三百多家發卡機構爭奪市場,正可謂“內憂外患”。所有銀行都被卷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與其被動接受,不如積極應對,主動轉型,創新產品。
(一)銀行卡安全性升級
我國已制定了五年“換芯”計劃:國有商業銀行應在2013年年底前全面發行金融IC卡;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應在2015年年底前全面發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發行的銀行卡應為金融IC卡。這意味著銀行卡“磁條時代”屆時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然而,芯片卡成本比磁條卡成本高,大部分銀行推薦客戶換芯片卡時免收換卡費,新發芯片卡的收費標準和磁條卡一樣,因此,不少銀行的“換芯”過程進展緩慢,積極性不高。芯片卡代替磁條卡是安全性需求下的必然結果,所以各商業銀行晚行動不如早行動,利用安全性這一賣點,吸引行外客戶,同時也可降低法律風險,提升聲譽。
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等技術已經應用在手機、電腦信息安全等領域,隨著該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將來,銀行卡的密碼認證將會逐步向身份認證、生物認證轉變,銀行卡的安全性將進一步提高。
(二)擴展銀行卡服務功能
從最初簡單的存取現,到現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功能,公共事業費代扣代繳,投資理財功能等,銀行卡的功能越來越廣泛。IC卡推出以來,還推出了電子現金賬戶功能,對電子現金賬戶充值后,可以在特定商戶進行小額免密支付,可以理解為具備了預付卡的功能,可是這種功能的使用需要商戶安裝芯片卡的讀卡器具,目前我國大部分POS機還僅支持磁條卡,所以限制了該項功能的發展。銀行卡作為一個載體,可以綁定多個賬戶,目前銀行卡已經實現了在同個銀行活期、定期、本外幣賬戶的綁定。前文提到的數據可以看到,目前我國人均持卡量為3張,再加上各類預付卡、會員卡、積分卡等等,卡已經成為錢包很重的負擔,越來越多人抱怨,卡太多了。銀行卡功能的整合成為大勢所趨,將來,借記卡和貸記卡是同一張卡,銀行卡和會員卡是同一張卡,所以銀行的賬戶可以關聯到一張卡上,那么到時候,一卡走遍天下將會成為現實。
(三)個性化需求
電子支付的發展產生了無卡基支付行為。可是電子支付的特征決定了它的使用者必須對互聯網和智能終端比較熟悉,同時信任電子支付的安全性。互聯網病毒的安全隱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子支付的發展。人們的支付習慣和支付心理決定了,人們更加信任金融機構專用終端的安全性,所以,卡基支付仍然會是將來人們主要的支付方式。因此,推出個性化的銀行卡產品對于吸引不同客戶群體,拓展市場份額具有重要意義。
(四)境外市場
2012年,我國境內銀行卡消費額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43.50%,已經接近發達國家55%的水平,所以下一步我國銀行卡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境外旅游和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境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發表聲明說,中國2012年已超越美國等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際旅游消費國,中國人境外消費規模已經超過千億美元。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市場拓展步履維艱的情形下,進入海外市場成為商業銀行發展業務的新方向。而且境外消費人群往往是高收入群體,如果能夠通過境外使用的銀行卡建立客戶粘性,也有助于促進國內銀行卡業務的拓展。
參考文獻:
[1] 馬寧.美國銀行卡產業化道路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價值工程,2007(5)
[2] 柯穎,王述英.世界銀行卡產業發展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6(6)
[3]蔣小敏.我國銀行卡產業的市場結構問題[J].上海金融,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