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擁軍+周俊榮+潘玉榮
【摘要】 基于《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特點及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利用多媒體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項目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的融合,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工藝理論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工藝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加工工藝;教學方法;應用
《機械制造技術》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必修專業課),其內容包括典型表面的加工工藝、機床夾具設計、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制定、機械加工精度、機械加工表面質量、裝配工藝基礎等,其指導思想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高效、經濟的加工與裝配。
一、課程特點
(一)課程內容多
該課程涉及零件典型表面加工工藝、機床夾具設計、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編制、加工精度的表面質量、裝配工藝基礎等內容,涉及零件整個制造過程的加工工藝。
(二)綜合性強
該課程與《機械制圖》、《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工程材料與熱處理》、《機械零件設計》、《機械制造基礎》以及企業管理類課程等都有聯系。
(三)實踐性強
《機械制造技術》的教學內容是以機械生產工藝為主線,而工藝知識又是從生產實踐與科學實驗中精選出來的,且又直接用于指導生產。
(四)靈活性大
工藝理論與工藝方法的應用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在不同的條件甚至在相同的條件下都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辯證分析。
二、目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研究的是機械產品的加工工藝,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產品的質量、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的問題,而工藝問題又涉及工件、機床、刀具和夾具,涉及知識面廣,理論與實踐聯系又緊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教學內容過多、主次不清、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直接導致學生對課程學習態度不積極,甚至出現畏難情緒,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目前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課堂授課,學生幾乎完全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導致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結果是學生能夠根據教學進度完成課后具有針對性的習題,但要解決綜合性實際問題時無從下手。
(二)課程內容繁雜,課程知識點多但系統性不強
學生能夠單獨理解單個的原理和知識點,但要綜合各知識點進行靈活運用就覺得很困難。
(三)課程實踐性強
課程學習中,需要有很好的生產實際知識與之相結合。在理解理論知識時,大腦中要胡實際的生產場景支撐,否則,沒法對很多工藝原理做到真正理解。
三、解決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目前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課程講授時采取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課程講述時可配合課件進行演示。課件制作采用動畫效果會更加直觀,如講述零件粗基準選擇問題時,可通過動畫顯示選擇不同表面所達到不同的加工效果,讓學生容易理解這些基準選擇的原則。教學中采用動畫、視頻、圖片等,既可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視性,又能降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難度。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
教學中盡量用生產中的實際案例對一些原理進行講解,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些知識,同時有利于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進廠參觀實習,增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學生工藝知識的實際應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讓學生編制零件加工工藝,并到金工實習車間親自動手加工,這更能加深學生對工藝知識的理解。
(三)嘗試項目教學法
采用中等復雜的典型機械零件(如軸、支承套、齒輪、拔叉、主軸箱等)做為項目目標,以這些項目的機械加工工藝設計為主線,培養和訓練學生工藝設計方法和過程,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逐步理解相關工藝知識原理,并拓展使用在其他零件的工藝設計中。利用減速箱的裝配工藝編制,使學生初步掌握機械產品裝配工藝同時,了解裝配工藝基礎知識。
綜上所述,《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內容繁雜、實踐性強,讓課程的教學與實踐很好的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特別是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注重教學實踐性、啟發性,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掌握工藝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于實際工程之中,使學生真正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工作和專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小梅.關于《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的教學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17)
[2]鹿玲.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基于項目的教學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1(3)
[3]呂瑩.高職學院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5)
作者簡介:
鄧擁軍(1971.9-),男,漢族,湖北黃陂人,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