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治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推行的一種制度,法治之所以優于人治,不僅是制度上的優越性,更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法治是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保障,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被人民所接受,只有人民愿意接受的制度才能使法治有效的推行,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 法治;人治;經濟;發展;保障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英國思想家洛克說: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許可。法治,是給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于: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
什么是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早在我國歷史發展的初期,自夏商周開始,后又到春秋戰國,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了全國,開始實施中央集權制,即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也是最高級別的人治。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廢除分封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都是日后各國首建國家學習之典范,然而由于人治的過分干預、權利無束縛的濫用以及秦始皇的徵斂無度、好大喜功,導致賦稅奇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濫用職權,急功近利的大肆修建長城,推行嚴刑峻法,才出現了焚書坑儒的慘劇。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功績,但是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這也是導致秦朝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存在了15年的重要因素,由于沒有集中推行法治,百姓沒有得到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嚴重不均衡導致國家受一人之力干預發展,不僅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國家的穩固也不能長遠,這也是專制王朝必然被推翻的鐵證,其法治于人治的優越性自然顯現。法治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程度,如果過分依賴人治,不能合理、有效的推行法治,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得不到保障,不僅是經濟發展不均衡,而且這個國家也不能久立于世。再又如公元618年唐朝的建立,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經濟、文化、政治真正轉變為國際化的重要時期。唐朝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期,鼎盛時期人口達8000萬之多,唐朝始建之初就開始推行法治,明確了嚴格守法與執法的重要性,廢除了不少舊制,以寬簡之法實施于世。德本刑用,嚴明法制就是唐朝穩定發展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的重要因素。唐朝的經濟發展從當時的稅賦和貨幣狀況,以及當時的手工業發展狀況不難看出,這也是嚴格推行律法的體現。有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狀況支撐,唐朝不斷地的擴大版圖,在軍事上屢立奇功,地域范圍不斷擴大,百姓生活無憂,也使得唐朝出現了一大批文人,也相應的推行了一些外交制度,促進與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使唐朝的文化朝著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一度到達了繁榮鼎盛的時期。積極推行法治,使人民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不一味的追求權力的最大化,這也是唐朝存世近300年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積極推行法治,百姓的利益有了保障必然國富民強,國家的利益才能穩固,不推行法治而以人治替代,不僅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更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最終還會導致國家的滅亡。
當今社會,資本主義體制的國家數不勝數,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一些國家只顧眼前的利益,導致人民的利益差異化越來越明顯,英國的公投脫歐就是最好的證明。英國是早期資本主義的追隨者,早在1688年就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成為最早的工業化國家,國力迅速強大起來。英國的領土橫跨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然而在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公投脫歐,截止投票結束,脫歐陣營領先114萬選票,英國脫歐已然成為定局。英國并非歐元區國家,可以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但對歐盟事務的話語權上英國一直很難融入其中,這就導致了各種利益的明顯分化,英國在的歐盟的地位也在逐步喪失。與英國民眾的疑歐、退歐情緒相對應,歐盟其它民眾國也對英國的“不可靠”日漸不滿,他們認為英國不僅不對“歐債危機”獻言獻策,還一直扮演著“拖后腿”的角色,還反對金融監管,更加激化了英國和歐盟之間的矛盾和不信任,這也是最后導致英國脫歐的直接因素。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推行法治的道路上依然困難重重,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國家的經濟不能有效、持續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國家的發展也必然會導致法治的難以推行。一個國家的法治如不能將經濟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將不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只有持續的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使人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才能使國家日漸強大起來。
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法治的平等民主、法律至上、依法辦事、制約權力的原則和宗旨更是經濟社會發展堅不可摧的基石。尤其在社會主義社會,法治之優于人治的地位和作用,更能體現當今時代的趨勢和潮流,法治也將成為日后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壯大保駕護航。法治是一個國家高度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法治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推行,是因為國家是由人組成的,而不是由個人意志來控制的。一個國家的發展必然體現了人民的需求,將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發展結合到一起才能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不應該是由一個人甚至幾個人來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方向,國家的經濟發展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的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這才是一個法治國家的治國標準,法治是一種國家制度,無論意識形態國家體制如何,只要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國家才能穩固的發展。
面對日益凸顯的經濟全球化問題,法治的推行也是不分國家體制的,一個國家想要穩固的發展,必然先將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經濟發展了才能帶動社會發展,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社會才能穩定和諧,才能帶動國家發展。眾所周知,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雖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也仍處于小康水平,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從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拉開了我國的強國之路。改革開放建立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改革開放的成果顯而易見,也將促使全國各族人民向2020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繼續邁進。一個國家的法治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與人民的利益相結合,一個國家的根基在于實現人民的民主,即我國的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雖是一個國家,卻也實行兩種制度。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我國的主體依然實行社會主義,香港乃至后來的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眾所周知,香港是全球高度繁榮國際化的大都市,是施行基本法的亞洲最安全城市。香港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香港素以優良治安、自由經濟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而聞名于世,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是引領亞洲的風向標。2016年香港的GDP總量大約為3156億美元,折合港幣為2.4萬億港幣,同比增長1.9%,受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2017年預計增長2%到3%。2016年香港的治安繼續保持平穩,犯罪率創44年來最低,2016年罪案總數6.06萬件,比2015年減少7.2%,創1971年以來新低。由此看來,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穩定發展,經濟發展是首要前提,人民安居樂業,就業率實現全覆蓋,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必然會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這也是香港推行基本法,實行法治的重要原因。我們推行法治,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又體現人民的意志,又積極將法治推廣開來,保障人民的利益,終將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推動國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法治之所以優于人治,不僅是制度上的優越性,更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被人民所接受,只有人民愿意接受它,才能使法治有效的推行,才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固發展,才能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國家的發展必須堅定的堅守法治,同時充分發揮道德的教化功能與作用,使法律與道德相得益彰,共同來打造一個完美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卓澤淵.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91-307
[2]宋美樺,圣國兵.試論法治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J].福州黨校學報,2016,(3):17-20
[3]崔洪建.英國:退出歐盟?[J].世界知識,2012,(23):32-33
[4]李昌道.“一國兩制”是香港基本法的法理核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56-60
作者簡介:
金春明(1989-),男,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碩士在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