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京津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顧了歷史上美國和德國通過正確的,適合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的產業政策實現快速崛起的歷史,證明了合適的產業政策對于一個國家盛衰成敗的重要意義。繼而,通過對于文獻的總結以及作者自己的深入探究,認為未來的工業4.0時代,將會是一個生產制造分散化、消費需求個性化的時代,這與中小制造業企業的特點和優勢正好吻合,而大型制造業企業在消費領域的優勢則將弱化。為了在未來的新工業時代取得發展優勢,國家應該實行支持中小制造業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
【關鍵詞】 工業4.0;中小企業;產業政策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分別以蒸汽化、電氣化和網絡化為代表的三次工業革命,每次工業革命都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和全人類的面貌,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同時極大地改變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曾經一度占據了世界工業制造業份額的半壁江山,并以此為基礎稱霸世界百余年;而美國、德國等國家則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快速實現工業化,完成了制造業領域地趕超,后來居上,特別是美國,最后不僅在工業領域,而且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全方位地取代了英國的世界領導者地位。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在工業化的變遷當中似乎失去了作用,出現了后發國家后來居上,趕超先進國家的“怪異”現象。但是這種現象本身,也給了中國通過實現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從而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擺脫近代史以來的落后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激勵和啟迪。乘長風起航,方能破萬里巨浪。美國和德國等國家的后來居上都與其實行了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適應時代技術條件和競爭格局的產業政策密不可分。當下,雖然還沒有十分明確的標志,但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亦即工業4.0時代的號角卻已經響起,人類即將或者已經不知不覺地拉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帷幕。這一點業已成為了產業界的共識。變革本身就是機遇,更何況是產業革命這樣巨大而影響深遠的劃時代巨變。如何利用新工業革命的契機,實行適合于工業4.0時代條件的產業政策,實現“彎道超車”,以達到后來居上,是我們每一個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人應該關心和思考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在本文中梳理了美國和德國等國家近代史上曾經實行過的成功產業政策,分析了這些政策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然后總結了工業4.0時代的特點,并與中小企業的特點加以對照,發現中小企業在未來具有獨特的優勢;繼而為了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新工業時代的這種優勢,實現中國在工業4.0時代的領先,提出了一些產業政策方面的建議,以饗讀者。
一、促使美國、德國后來居上的產業政策分析
(一)美國和德國產業政策回顧
美國建國后長期都是一個農業國,直到南北戰爭(1860年到1864年)廢除奴隸制之后,才迅速完成工業化并且實現了對于英國的趕超;而德國直到普法戰爭(1870年到1871年)之后才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導的國家統一,并且之后快速實現工業化。
兩國都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機,從而在很長時間里面落后于英國,但是又都在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之后,通過推行正確的產業政策,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在差不多相同的歷史時期實現了快速崛起。美國和德國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都實行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對外國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以保護本國幼稚工業,同時對于戰略性產業,諸如鋼鐵、石油、化工和電力等實行了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并通過高額的軍事訂貨加以“喂養”。為了發揮規模效應,并且更有力地爭奪世界市場,兩國有意識地培養了一系列的壟斷組織,通過行政和立法手段,促進產業與資本的集中,形成了諸如標準石油和克魯勃集團這樣實力雄厚、影響廣泛的大型壟斷企業。
這種政策自有其思想根源。早在美國建國的時候,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就提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主張,提倡用國家力量來保護和扶持本國工業的發展。而德國大約同時期的思想家李斯特則更進一步,在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當中,系統性地論述了通過國家干預、貿易保護和產業扶持等手段,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快速實現國家崛起的一系列思想。這些思想后來都轉化為兩國的實際產業政策,收到了預想當中的良好效果。
(二)英國產業政策的失誤
英國一直以來實行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的思想被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奉為圭臬,落實為英國長久的國策,并且不斷推銷于世界各國。在英國自身產業強大,富有競爭力的情況下,自由貿易可以為英國開拓廣闊的海外市場。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卻阻礙了英國進行及時地改革。英國崛起于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輕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資本集中程度比較低。在以電力、鋼鐵、化工和石油為代表性行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到的時候,英國繼續堅守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沒有對這些新興的戰略性行業進行有效扶持,也沒有主動地促進產業和資本的集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產業,例如電力、鋼鐵、化工和石油等都是高度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具有極大的規模效應,需要資本的高度集中。無論采用何種方式,率先實現了大規模資本集中的國家都可以享用這種巨大規模效應所帶來的好處。并非英國的產業政策就一直不對,只是時代已經變化了。具體的產業結構和客觀的發展需求都已經改變,政策當然也應該相應地進行調整。
“水無常形”,順勢而為才能永立潮頭。
如果說,第二次產業革命因為其電力、石油、化工和鋼鐵等代表性行業全都要求資本集中以擴大生產規模收獲規模效應,從而帶來了一個大企業和壟斷資本的天下的話;那么,筆者認為,在接下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亦即智能制造時代,將由于信息化技術的擴展和消費領域個性化需求的崛起而造就一個中小制造業企業大有可為的未來。
二、工業4.0時代的特點
(一)工業4.0概念的內涵
德國具有高度發達的制造業,但是其代表性產業例如汽車、機床等多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當中德國可以講并沒有抓住機會,沒有誕生出一家類似于微軟、谷歌、甲骨文等等世界知名的軟件和互聯網公司,被同時崛起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美國甩在了身后,也被誕生了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的中國超越。
為了彌補劣勢,重新奪回領先地位,德國人提出了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工業4.0”概念。
工業4.0的概念最早由德國政府提出,其本意是在德國發達的經濟基礎上,“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增強式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模式”,核心理念是信息系統和物理系統的深度融合。
(二)工業4.0相關研究概述
張曙認為,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被采用,工業、經濟乃至于社會結構都會由垂直向扁平轉變,從集中向分散轉化。對于制造業而言,這種趨勢發展的結果,就是眾多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組成足以與大企業對抗的社區或者聯盟,并且成為智能工廠和智能化生產的先鋒隊(張曙,2015)。
楊帥提到,在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浪潮中,產業發展呈現出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等大趨勢;而市場需求,則不斷向個性化、多樣化、便捷化等方向轉型。對于這些變化的認識,是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的背景和重要動力(楊帥,2015)。
芮明杰則干脆提出,“工業4.0”本身就是一種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的新型智能制造生產方式,代表了未來工業的發展方向。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制造母機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生產出高品質、個性化產品以符合這種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芮明杰,2014)。
可以看到,在新的工業4.0時代,生產將由集中走向分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工業結構也將由垂直變得扁平,信息技術和生產線的融合將為這種變化提供技術基礎;而在消費領域,消費者對于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持續追求則成為了生產制造領域變革的強大動力,甚至于成為工業4.0的主要推動力量。
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生產領域的分散化、扁平化,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為中小制造業企業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三、中小制造業企業特點及在工業4.0時代的獨特優勢
(一)中小制造業企業和大型制造業企業的特點
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管理層次少,運行和轉向靈活等特點。中小制造業企業往往專注于某一細分市場領域,力圖在單一細分市場或者單一產品上精益求精,取得競爭優勢。由于資產較少,中小企業通常進行小批量生產并且及時調整產品內容。
大型制造業企業相比于中小制造企業,擁有更多的資本、人才和技術,通過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產來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同時有能力建立強大的營銷網絡,并以此來取得競爭優勢。可以大規模生產以降低單位成本,擁有資金和人才優勢從而可以在技術研發上占據領先,同時擁有較強的營銷網絡,是大型制造業企業相對于中小制造業企業的三大主要優勢。但是,由于信息化技術的擴展和消費領域個性化需求漸成主流,大型制造業企業這三方面的優勢將不再明顯,甚至于會成為一種拖累。
(二)中小制造業企業在工業4.0時代的競爭優勢
隨著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個性化消費漸漸成為主流。從最近幾年的國際高新技術產品展銷會上的訂貨情況看,大批量訂貨已經趨于減少,產品的多品種、小批量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中小企業具有動力足、轉向快、市場敏感度高等獨特優勢,小批量生產的特征加上可以快速調整產品內容,使得中小制造業企業特別適合這種個性化的消費趨勢。大型制造業企業由于資本和生產規模的龐大,要求高銷量和較高的利潤,難以適應小批量、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原本的優勢反倒會成為羈絆。強大的營銷網絡,是大型制造業企業快速占領市場、銷售產品的重要硬件設施,也是中小制造業企業難以與之比拼的地方。而信息化技術的深入發展與運用,為中小制造業企業找到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營銷途徑,使得它們可以快速而低成本地投放產品,高效率地對接消費者。
同時,信息技術也使得傳統的單向推銷變為了消費者和生產者地雙向互動。大型制造業企業由于效率的問題,難以及時回應消費者的反饋,而中小企業則顯得更加靈活。信息技術使得生產者可以更加快速和高效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而個性化消費趨勢下的消費者需求必定是多種多樣而又比較分散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將難以回應這種分散化的需求信息,而中小企業則會因靈活而占有優勢。
大企業仍將擁有資金和人才上的優勢,因而也就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也將不再明顯且比之以往更難發揮作用。研發本身需要比較高的前期投入,相應地也就要求后期的產品必須具有較高的銷量和利潤率來進行彌補,而這與個性化消費趨勢下小批量、定制化的趨勢是不相符合的。而中小企業則可以通過產學研相結合以及構建不同中小企業之間的創新協作體系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信息化技術的擴展和消費領域個性化需求的崛起,為中小制造業企業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提供了獨特的競爭條件,并與其自身的特點相結合,造就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優勢。但是,這種優勢能否有效地轉化為社會和經濟效益,還需要我們在政策制定上做出積極而有效的回應。
四、相應的產業政策
技術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使得工業、經濟乃至于社會結構都會由垂直向扁平轉變,從集中向分散轉化。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不斷集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產業趨勢將會發生轉變。技術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將會創造一個適合中小制造業企業自身條件和發展的新工業時代。為了在這個新的時代里面占得先機,我們必須對產業政策進行相應地調整。
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舉措,這里要重點談談以下兩點。
首先,要從思想認識的高度轉變觀念,切實地對于中小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加以重視。我國建國以來為了快速完成工業化,實現趕超,采用行政手段支持了一批大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某種意義上,這也是采用了德國和美國曾經走過的靠行政干預和國家扶持來支持戰略性行業發展,完成資本集中、擴大生產規模,迅速實現工業化的老路。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之后。到今天,大型制造業企業,特別是里面的主體——大型國有制造業企業依然享受著在行政、資金、人才等方面的特殊照顧,而中小制造業企業則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和區別對待。原先對于大型制造業企業的大力支持是正確的,這是產業發展的需要;但是今天,產業發展需求已經或正在改變,因而相應的側重點也應該轉變。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對于中小制造業企業在工業4.0時代的獨特優勢有深刻地認識,必須真正地對于中小制造業企業加以重視,改變過去抓大不抓小,大型企業吃肉,小型企業連湯都沒有的局面。
其次,對于中小制造業企業最薄弱的環節進行重點支持。中小制造業企業最薄弱的環節是什么呢?是資金和人才的缺乏。資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融資渠道不暢,而人才缺乏的主因則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沒有及時更新。為此,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力度,暢通融資渠道,建立各種體制機制,降低中小制造業企業融資成本;同時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更多的人才在體制外就業,鼓勵更多人投身創業創新浪潮,為中小制造業企業輸送更多的人才。
這里主要的問題并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于政策制定者和大眾的思想觀念轉變。我們必須深刻而及時地認識到,未來的工業4.0時代將會是一個中小制造業企業蓬勃發展、大放異彩的時代;只有廣泛、眾多而靈活的中小企業才能順應生產制造分散化、消費需求個性化的大趨勢,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只要認識到了這一點,政策制定則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
五、總結和預測
只有適合于生產力發展和客觀產業需求的產業政策才能促進經濟的蓬勃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產業變動的趨勢有清醒地把握。
信息技術地深入運用所帶來的將是一個生產分散化、扁平化,適合于中小制造業企業特點的工業制造時代;而消費領域的個性化趨勢,則為中小企業發揮自身靈活的優勢提供了巨大的驅動力;而技術的發展則在客觀上縮小了大型制造業企業對于中小企業原有的巨大優勢。大型制造業企業在大型裝備制造、高新科技研發和先進設備生產等領域將依然占據優勢;但是在消費領域,中小企業則發揮自身靈活機動的優勢更加有效地回應消費需求地變化,從而占據優勢地位。
產業格局的變化方向,也就是我們政策調整的指針。我們應當積極地順應這種發展趨勢,而不能違背。
參考文獻:
[1] 王惠文,黃澄清,魏嫄.中國互聯網行業反壟斷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40-44
[2]陳志文.“工業4.0”在德國:從概念走向現實[J].世界科學,2014,05:6+13
[3]芮明杰.“工業4.0”: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方式[J].世界科學,2014,05:19-20
[4]張曙.工業4.0和智能制造[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14,08:1-5
[5]裴長洪,于燕.德國“工業4.0”與中德制造業合作新發展[J].財經問題研究,2014,10:27-33
[6]楊帥.工業4.0與工業互聯網:比較、啟示與應對策略[J].當代財經,2015,08: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