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瓊
摘要:本篇論文以四部不同歷史時期的紀錄片為例,分析解說員的配音風格,從而探尋出紀錄片的解說員在創作時應該把握的主體身份。在配音解說時應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在用聲上應該如何駕馭自己的音高、音色、音強、音長,從而使得紀錄片達到一個很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紀錄片;解說員;角色定位;用聲狀態
紀錄片配音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
一、紀錄片《紅旗渠》中有聲語言傳播者的主體身份
分析紀錄片《紅旗渠》的配音,我們發現有聲語言的傳播者在整個紀錄片中占據最主要的位置,配音員凌駕于畫面之上,并不是以畫面為主。在《紅旗渠》中,配音員聲音高亢,激情飽滿,播報樣態與新聞專題片類似,畫面只是為了配合播報,使之顯得不那么單調。我們可以看到,配音員完全沒有去解讀畫面,他說的內容與播的畫面沒有太多的關聯。細聽配音員說的內容,不是源于畫面、對畫面的深入解讀,而是畫面之外很完整的政論稿件,畫面的剪輯是為了配合稿件的內容而選取的。一切以稿件為中心,以配音為中心。配音員熱情高亢、說的早已不是事件本身,言語里有太多宣傳的意味。嚴格的說,已不是簡單敘事的普通紀錄片,而是帶有濃重政治色彩、宣傳色彩的紀錄片。
從音高、音強、音色、音長上分析,配音員音高很高,音強很強,音色堅實有力,音長每個字的長短基本均勻、相似,變化不大,以實聲為主,聲音重音較多。
從配音員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員是整個紀錄片的主導者、宣傳者,他的話語鏗鏘有力、激情飽滿,說出的話鼓舞人心,充滿斗志,話語中充滿著紅色革命的政治意味。
二、紀錄片《話說長江》中有聲語言傳播者的主體身份
紀錄片《話說長江》的配音,我們發現與《紅旗渠》相比,它更突顯了文學色彩,語言優美。男聲和女聲相配合,在表達時清新柔和,娓娓道來,高低起伏變化明顯。與《紅旗渠》不同,《話說長江》的配音,并未凌駕于畫面之上,而是讓位于畫面,與畫面相配合,聲音變得輕、低了很多。配音員就好像在播讀優美的文學作品,淺吟低唱。
從配音員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員是講解者,解說者,他們解說畫面背后更深層的信息、寓意。委婉親切、栩栩動人。
從音高、音強、音色、音長上分析,配音員的音高是中低音,音強不強偏弱,聲音虛實結合,虛聲、氣聲相比《紅旗渠》偏多一點。
音長上,每個音節基本都偏長,語流緩緩播出。重音的強調,不是音節加重、加強,而是加長、留有停頓時間。語句當中聲音高低變化明顯,以中低音為主。語勢上大多屬于上山的昂揚式,那種積極的播講愿望特別強烈。喜悅感和對自然的陶醉感很強。
三、紀錄片《江南》中有聲語言傳播者的主體身份
相比于《話說長江》,紀錄片《江南》畫面呈現的效果更好,而且明顯畫面為主體,配音都是以解讀畫面為主,而且解讀的過程中,配音員的情感比起《話說長江》變得更深沉一些。外在的情感不如《話說長江》那么飽滿,但內在的意蘊卻豐富了很多,深沉的情感,豐富的故事,優游自如的表達,讓人陶醉。只覺江南的美在配音員的講解之下更加豐滿、動人、真實。
配音員讓位畫面的明顯特征是畫面中有很多的同期聲,之前的《話說長江》《紅旗渠》中的同期聲比起《江南》少很多。同期聲的增加,使得畫面更加的鮮活、生動,紀錄片也變得有了生氣和生命。
從音高、音強、音色、音長上分析,音高偏中,以中音為主,音強不強不弱,比較適中,聲音從容。音色,男聲聲音富有磁性,柔和動聽又不乏剛健、干脆。女聲聲音甜脆柔美。音長偏長,每個音節之間有停頓的時間,聽起來比較舒緩。
從配音員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員是講述者,給受眾講述畫面背后的故事、傳說、意蘊等等。情景交融、文采奕奕,非常具有美感。把江南的文化意蘊表達的淋漓盡致。
四、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有聲語言傳播者的主體身份
隨著時代的發展,紀錄片也在不斷地進步。很明顯,四部紀錄片,從年代的先后順序排列,一部更比一部好。《舌尖上的中國》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很精致。無論是畫面的拍攝效果,選用的同期聲,內容的編排,還是配音員的解說,都渾然天成,非常具有吸引力。
特別是配音員在說的時候,那種耳語般的親切,是之前紀錄片沒有的。配音者所采用的說話距離特別近,近到好像在受眾的耳邊說話。
這里的配音員較之前面的配音員感情沒有那么豐富、飽滿,而是以一種平常平靜客觀的態度,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介紹中國民間傳統美食制作的流程等。情感淡定的像個老人,但是就是這份淡定從容樸素的表達,反而覺得不造作,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因為美食本身、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本身就很有韻味,無需渲染就可以流露本真,給人感動和震撼。而這樣的從容、淡定,不渲染的播法也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從音高、音強、音色、音長上分析,音高不高,音強不強很柔和,音色樸實,沒有刻意追求虛實的變化,基本就是最舒服的說話聲,比較自然。音長不長,沒有刻意強調重音,比較干脆利索,比較平實,從容,始終不緊不慢,沒有高八度低八度跳躍著播。
從配音員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員是旁觀者,他以一個觀賞者的身份品讀著中國的美食文化,沒有刻意夸大、贊美,自然流露,還原事件的本真。可以說,體現“真”的本質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其他三部紀錄片都有刻意追求美、刻意去宣傳的成分,只有這部紀錄片在配音上,感覺不到刻意去宣傳,卻達到了最好的宣傳效果。
可見紀錄片的“真”才是真正的靈魂所在,當我們能越來越接近客觀的角度、自然流露,沒有太多的強加的目的宣傳性在里面,反而會更好。 “真”本身就能給我們帶了很多啟迪、感受。越是強加自己的感受,像前幾部紀錄片,形容詞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太多,遠勝于對事件本身樸實的介紹,美感的確有,但這種美感卻很難進入人心、沁人心脾,給人一種自在舒適的感覺,也很難給人留有自己的回味、想象和感受。
真正的美不是矯揉造作,也不是濃妝艷抹,而是樸實自然。《舌尖上的中國》相比于其他三部紀錄片更加的樸實自然。這是紀錄片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一點點蛻變,走向大美!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概論. [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四版.
[2]張頌.播音創作基礎. [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