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娜
摘要:維吾爾自治區現代社會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學生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廣闊的空間,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歷程。
關鍵詞:初中語文;目標教學;創新素質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上每一節課或每一單元前定下的師生共同完成的知識點。在教學中采取的目標教學為基本模式而又兼并其它教學方法,靈活地完成教學。這樣有章可循,學生的創新來自于老師的創新。如果教師不知道怎樣去創新的話,那么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就是空穴來風。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挖掘教學內容當中的創新因素,如果沒有創新性目標作統帥,課堂教學就不可能有創新。縱觀歷史長河,古往今來的教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到今天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對教師的自身素質與發展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特別是對中學生的發展也做了規定:現代社會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1.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戰場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詳細地了解課文,熟練地駕馭課文,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以學生的實際出發來組織教學,要充分體現人文素養,把素養教育體現在學生個性發展和人格健全方面。語文教材八年級上中李森祥《臺階》一文,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項:你能說出作品中的"我"是懷著怎樣的感情去講述父親的故事?文中的父親是個非常普通的農民,懷著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希望受到人尊重的思想,勞動了大半輩子,終于將自家的臺階筑高了,然而臺階筑高了后覺得不適應情況,在此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題,獲得正確人格的評價。
2.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參與活動,幫助學生確定目標
指導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尊重學生意見,關心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理解他們,信任他們,在傳授知識時不僅“授之以魚”,同時要“授之以漁”。如七年級上冊《生命.生命》一文中,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列舉了三個事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從三個事例中作者展示對生命負責,生命短暫,珍惜生命等.那么還有些什么呢?學生本來以為已獲得對生命的完全理解,但一個問號不僅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也使他們感到困惑,老師作為一個問題拋磚引玉的人,逐步引導學生來找出文章的主旨: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3.素養的培養要發揮學生的本質的力量,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內在的動力
學生的能力不僅在教師的面前展示出來,在學生面前也要展示出來。語文七年級(下)光未然的《黃河頌》是一篇充滿愛國激情的詩,也是中國人民所熟知的歌曲,在這篇課文中教師有意地從下面環節入手:①課外搜集抗日戰爭的愛國素材;②搜集并學會演唱歌曲《黃河頌》;③準備如何學習,將你的學習方法介紹給你的同學們。一堂活動課上,學生用搜集的資料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基于對它的理解,思想情感上有了升華,學生用滿腔的熱情朗誦《黃河頌》,學生用高亢的激情唱了《黃河頌》等歌曲。這堂活動課,把我們帶到了抗日戰爭的戰場上,看到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也讓我們看到全國人民掀起抗日的高潮。一堂課下來,富有激情的朗誦與熱情的演唱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也讓學生走進一個音樂的殿堂。
4.把學校不僅作為文化傳播地,更要作為塑造學生靈魂的主要陣營
從而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讓學生在學校受到教師熏陶的同時,健全自己的人格,學會寬容與理解,創設一個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陣營和人文環境,也促進自主發展。如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手抄報.學生墻報,學生文娛活動等)中,大力提倡用自己的智慧,集體的智慧,大膽創新,辦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報刊,專欄,來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大自然是天然的教科書,讓學生走出課堂回歸自然,在大自然中去學習,生活,勞動,鍛煉和成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講的也是一種純自然的美。自然的回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也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諾貝爾曾說:“自然,是上帝賦予人類去雕琢的寶石,大自然是一塊寶地。”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多讓學生接觸自然,感受自然,如在學完語文八年級(上)第3單元后帶領學生來到大自然,觀察,搜集我國古代建筑中留下的遺產——橋,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美麗的橋梁。橋,不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并給人們以美感,學生情不自禁地用詩歌來贊頌它:畫橋依舊垂楊柳,映帶殘陽一抹紅……
5、創新素質的培養,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學生的心靈,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
目標教學思想由傳統的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轉向以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等新“三中心”。目標教學的方向,也由科學教育的科學、規范、有序向人文教育的生動、活潑、有趣發展。目標教學作為理性派的杰出代表開始并必須向非理性派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立足于全體學生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尊重并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寬容學生的錯誤和失敗,在教學方式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及活動課內容的確定上平等地與學生商量,求得心靈上的溝通,彼此理解、信賴、合作,真誠地尊重學生的意見并盡可能地予以采納,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應表現出高度的修養、寬容和愛心,真正營造出一種師生互尊、同學互愛的寬松、和諧、自由的創造性氛圍,在活學活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活力。
中學語文教師擔負著嚴重的任務,學生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廣闊的空間,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歷程,讓我們在這里盡情去耕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