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昌
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用途、制備以及物質間反應的規律等等,乍看起來,化學教學與德育工作似乎毫無關系,是兩碼事。其實仔細觀察與思考,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許多方面的聯系。只要善于捕捉機會,見縫插針,就能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使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從而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也有相應的提高。作為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義不容辭,利用化學教材、化學學科的特點進行,使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高中生收到較大限度的德育教育是我們的職責。要求教師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逐步樹立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學生形成為國家和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要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高中化學;滲透;德育
隨著近代文明的崛起,教育的領域日益拓寬,從單方位的教育逐漸演變成德、智、體、美、勞動技術教育等多方位的教育。長時間的分科教育,使現代教育離其最初的涵義越來越遠,教育越來越專業化,德育工作也越來越專職化。“把德育從教育整體中分離出來是大進步,但卻蘊含著德育和整個教育、教學分離的可能。”雖然德育從教育中分離出來,但是整個教育不能喪失其最初的育人內涵。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同一的”。品德不是教而得之的,而是通過耳濡目染在周圍環境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漸形成的。“學校的課程、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學校中每一樣工作、學校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滿了進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就是說德育是與其他教育、與生活交織滲透在一起的,這決定了每個教師都應該是德育工作者。
作為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化學教師,在重建角色的同時,面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高中生,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寓情于景,使課堂教學的德育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和品德培養。
一、通過化學史的講述,對學生進行“三生”教育
保爾·柯察金曾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們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靈魂.促進生命的成長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師要讓學生領悟生命的珍貴,體驗生命的快樂,品味生命的幸福,做學生生命成長的領路者、促進者,和學生一起成長。
化學史講述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人生中不僅僅有健康、快樂、成就、幸福等正面的人生狀態,而且痛苦、挫折、寂寞、苦難等負面人生狀態。一個人如果能在人生非常痛苦狀態中體會到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就不會輕易走向死亡。因此,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優良品質
確立誠信受益的教育主題。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經了實物交易、貨幣交易、信用交易三個階段,現代市場經濟就是一種以信用交易為主的經濟。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要牢固確立誠信受益,不誠信必受損的價值觀念。在進行化實驗時,要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如實地反映實驗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即使觀察到的現象與預期的現象有出入,測得的數據出了偏差,也不能隨意捏造事實或修改實驗數據。要求學生在處理實驗數據、寫實驗報告時實事求是。鼓勵學生通過與同學、老師交流探究原因并在必要時反復重做實驗以求得真實結果,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科學求實的科學思想教育。
確立在集體中求得發展的教育主題。目前,學生素質的缺陷不是知識能力,主要是缺乏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在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大背景下,個人作用越來越小,成就事業的合力在于群體的合力。所以,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合作精神,牢固確立在集體中求得發展的價值觀念。學生實驗特別是在分組實驗中,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在具體操作時還要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實驗結果的交流可以加強學生的自信與謙遜的個性培養。
三、愛國主義教育
如何使青年學生既保持本民族的價值規范體系,又能夠融人世界優秀文化之中,既有國際意識、世界眼光,又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要對青年學生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牢固確立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
教師通過對古今中外化學家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感人事跡的介紹,通過了解世界化學的新成果和世界化學化工發展的新趨勢,使學生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激勵他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報效祖國。
四、化學課堂教學中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化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化學可以稱為研究物體由于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質變的科學”。
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的物質性,物質世界多姿多彩,宇宙間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表現形態。認識了這些道理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生明辨是非、識破迷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五、環境保護教育
科學的發展創造利益的同時,帶來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消耗,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化學污染是危害最大、治理最難的一種污染。在全球,臭氧層遭受破壞,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這一切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室內裝修引起的甲醛污染、苯污染以及近年來多起由食品添加劑造成的污染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應教育學生保護環境應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化學實驗做起。學生做化學實驗時,教師應提出明確要求,對亂倒、亂排“三廢”的現象應及時加以制止,并指導其回收處理的方法。師生應形成綠色化學實驗的理念,努力創建、綠色實驗室。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認識的化學與環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只要在中學教學中堅持德育的滲透,教學中注意:在“寓”上作文章、在“滲”字上下功夫、在“透”字上求效果、選好切入點,不必使用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語言,將德育內容有計劃地安排在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中,采用化學知識教學的語言,自然地滲透,使學生在汲取知識營養的同時,在無意之中受到了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