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幸福產業的締造者
——喜多俊之及其設計思想
王星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給設計以靈魂”是日本設計師喜多俊之的設計哲學。喜多俊之的作品時常透露出諧趣及游戲性;此外,他的設計也與傳統手工藝有著密切關系,有意識地將日本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這種設計面貌源于喜多俊之對設計的獨特理解,他始終將設計作為一項幸福產業來對待,其作品充分考慮到個人、社會、文化等多層次的需求,體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日本設計;喜多俊之;情感關注;回歸傳統
喜多俊之是一位活躍于國際環境設計、工業設計及空間設計等領域的日本設計師,被譽為“最歐洲的日本設計師”。1942年,喜多俊之出生于日本大阪。大學畢業于大阪Naniwa學院,主修專業為工業設計。大學畢業后,喜多俊之前往米蘭,由此開始了往返日本與米蘭兩地的設計生活。喜多俊之的設計作品被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選定為永久收藏品,受到很高的評價。他的作品時長透露出諧趣及游戲性;由于對日本傳統工藝的喜愛,喜多俊之的設計作品也有意識地將日本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喜多俊之看來,設計這項工作與消費者的感受、企業的經濟、國家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他將設計稱為一項“幸福產業”。在設計中,喜多俊之不僅從用戶和企業的角度出發,還強調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的回歸,并將其延伸到文化產業的復興和環境資源的保護等方面。
一
“給設計以靈魂”是喜多俊之的設計哲學的精髓之所在。喜多俊之曾指出,設計根植于一種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創造。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將自己的心熔鑄于所設計的產品之中,使其具有“情緒”,從而有效地激發使用者的情感。而賦予設計以靈魂的關鍵在于,深入發掘設計的本質,同時要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充分考慮問題,體悟其感受,唯有此,設計師才能積累經驗,不斷進步。因此,喜多俊之的設計從來不是簡單地滿足產品的功能性,而是充分關注到消費者使用時的感受。
喜多俊之曾講,“設計的98%都來自日常生活”,生活是他設計得以萌芽與生長的土壤。對設計師而言,設計的目的不僅是滿足用戶和企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生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喜多俊之的每一件作品幾乎都與生活密切相關,他的設計作品以夸張、生動、擬人化的造型和豐富鮮艷的色彩,傳達了一種情趣和快樂,在人性化的功能中帶著一份天真的氣質。“猴山”沙發的設計靈感就源自喜多俊之對生活的抽絲剝繭,該沙發的造型設計極具幽默感,同時揭示了人類潛意識中的動物天性。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層次與需求內容變得更為多樣化,產品質量和功能已不是設計的唯一出發點,人們更加重視產品的藝術性、文化性及個性的滿足。美國設計心理學教授唐納德?A?諾曼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情感與設計之間的關系,將設計目標分為三個層次:本能層的設計、行為層的設計和反思層設計。本能層、行為層及反思層這三個不同維度,在設計中相互交織,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與認知二者的交織。這一理念在喜多俊之的設計中同樣被表達出來。1981年,喜多俊之設計了著名的沙發椅——“wink”,該椅被紐約現代美術館選為永久藏品;并于1983年斬獲美國商業設計師協會產品設計大獎。Wink椅的整體造型極具卡通意味,色彩猶如糖果,椅子的靠枕和腳墊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隨意伸展折疊。座椅各部分由色彩不同且可脫卸的布面所包裹,便于日常替換清潔。Wink椅的側面造型猶如一跪坐于地的女子側影,人坐于其中如同依偎于慈母的懷抱,這種情感關懷直觸使用者的心靈。
二
一件優秀的設計作品,必須滿足兩個層次的需求,即使用需求與精神需求。其中,精神需求又包含審美和文化認同兩個層面,而文化認同是產品設計的最高境界。當前設計界已逐步意識到這一點,眾多設計師將傳統文化因素融匯到自己的設計之中,以此增強設計的感染力。盡管一直被譽為“最歐洲的日本設計師”,但自上世紀70年代起,喜多俊之就有意識地借鑒日本傳統工藝作為設計創作素材。在喜多俊之的理念中,傳統手工藝就如同電腦“軟盤”,里面存儲著巨大的文化遺產。因此,對他來講,“過去與未來同樣重要,都是現代設計的重要源泉”。
文化傳統是現代設計的重要源泉之一。作為日本著名設計師,喜多俊之嘗試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詮釋日本精妙的傳統文化,并極力倡導賦予所設計的產品以精神內涵和設計靈魂。他指出,日常生活中很多優秀的傳統工藝,凝集了高度的生活智慧,透過物品外在的形式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其內所傾注的工匠之靈魂。喜多俊之正是于這些被匠師們賦予了靈魂的工藝之中重新獲得了設計的靈感。當然,除了將傳統工藝作為設計的元素外,喜多俊之更多地是以一位文化保護者的態度予以對待。“Tako”是1971年喜多俊之為意大利品牌IGuzzini而設計的燈具產品。燈罩以日本傳統手工紙“和紙”制作而成,在當時機械化生產占據主導地位,手工制作退居其次的時代這無疑是一次超乎尋常的大膽嘗試。通過這次設計實踐,日本這一古老的手工技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再次復興。同時,喜多俊之試圖通過自己的設計將日本工藝中所蘊含的“大和之心”引入現代工業之中。除傳統的造紙工藝外,喜多俊之還對諸如陶瓷、漆器等日本傳統工藝有著極強的興趣,尤其是對有著千年歷史之久的漆細工情有獨鐘。
三
正是在對日本傳統工藝的深入挖掘與不斷創新過程中,喜多俊之進一步深化了對設計本質的認識。他認為,基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而創造的傳統手工藝制品,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當它們喪失其功用后,便再次回歸自然。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對喜多俊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喜多俊之對“給設計以靈魂”這一設計理念也有了一定的延伸。對于使用者而言,有“靈魂”的產品不僅意味著可用,更是一件有價值的物品,一件可以為使用者帶來愉悅的物品。即使它因各種原因破損了,它的主人依舊會想盡辦法對其進行修補而并非直接將其拋棄。鑒于這兩點認識的深化,喜多俊之在設計中逐漸關注三方面的問題,即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而成為環保設計的積極倡導者,并將這種思路始終貫徹于他的設計創作之中。
設計界很早就有人指出,“設計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商品生產和消費行為,而且是影響全人類的資源環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強調設計師社會責任感的回歸。喜多俊之在設計中極為注重這一社會職責的履行,如他在冷光片燈PLANET中運用了生物LED技術,燈具的核心發光體則采用有機冷光片。這種照明技術僅需要耗用極少的太陽能,即使在夜晚也能提供照明。同時燈具閉合后的厚度僅有10毫米,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節省空間的考慮。這種對空間的節省也是喜多俊之設計中經常遵循的原則之一。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的設計顧問,喜多俊之參與設計的日本企業館中的其中一個子項目即采用了“再設計”的理念。喜多俊之選取了一處廢棄工地作為展館的建設場地,并在原址基礎上加以改造,完成棚架改建以及隔離墻的設計。
四
在喜多俊之眼里,設計是一項“幸福產業”,而自己則是這項產業的創業者之一。在這項產業中,喜多俊之本著各方面協調的原則,不僅站在用戶、企業的立場進行設計,并且充分考慮到社會大環境的發展。他在設計中所體現出的理念,如關注生活、注重情感、振興傳統及生態環保等,現在已成為優秀設計師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名設計師,喜多俊之時刻都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要求自己,把設計師作為用戶快樂的制造者、經濟效益的提高者、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及生態環保的倡導者。設計不僅僅是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行為,而是具有整個社會理想的高層次的精神活動。設計師的社會責任問題不僅是設計師個人的修養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社會和諧的重大課題。喜多俊之將設計的倫理問題與經濟因素巧妙地加以融合,為人類的幸福不斷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