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趙 杰 (昆明理工大學 650504)
天水竹雕的藝術工藝
張 倩 趙 杰 (昆明理工大學 650504)
中國的竹雕藝術工藝歷史悠久,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竹雕的藝術工藝,取決于藝術家們對竹子的精心構思與雕刻,從而賦予竹子嶄新的藝術形式。天水的竹雕藝術工藝融入了伏羲始祖文化和天水當地的歷史人物原型,其精美的樣式,獨特的造型、考究,使其聞名遐邇。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天水竹雕的藝術家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中國竹雕;天水竹雕;藝術工藝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域就“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天水地勢,整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屬溫帶季風氣候,地處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復雜,森林資源豐富。獨特的自然條件,使生長在天水的竹子或移植過來的竹子,在獨特氣候的影響下,變的韌性很好,經得起多次彎曲、打磨。由于這些因素,使竹子在雕刻工藝上難度很大,而價值卻不低于其他竹雕藝術品。
中國史上竹雕藝術及雕刻工藝種類多種多樣,同時,竹雕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起,人們就開始利用竹子進行編制各種生活器具,人們用竹子編制的器具,在給他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他們生活帶來了絕無僅有的樂趣。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精美的竹子在當時的“卮”的底部雕刻出三只獸蹄足,這是當時人們利用竹子雕刻出的最好的藝術作品。西漢時期,當時的古人在竹子雕刻上龍,用來裝飾家具。東漢時期,古人們就已用竹子制作為毛筆,在毛筆的桿上進行雕刻。六朝時期,人們把砍來的竹子雕刻成“如意”。這些作品,在當時就已經足以說明竹雕在量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前發展。
竹雕藝術和竹雕工藝發展到唐代時,其實竹雕藝術工藝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唐代挖掘的陪葬中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們在竹子上刻上俑,用來作為陪葬品。宋代時期,宋代古人開始在竹子雕刻出花鳥魚蟲、人物、風景、庭院等等,而且還使用多種刀法相互結合的雕刻工藝。元代時期,人們慢慢開始喜歡上了這種雕刻藝術,在對采摘的竹子進行雕刻的同時,也漸漸地開始追求竹雕藝術雕刻工藝技法與表現手法。歷史在不斷的發展,古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的進步和變化,明代時,竹雕藝術工藝比之前朝代的竹雕工藝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到了明朝,人們開始關注竹雕的選材、雕刻手法,還有如何更好地表現雕刻工藝。
其實,竹子本身對于人們而言就是吉祥的象征4。在雕刻竹子的同時,還提高了人們的藝術修養與文化。尤其體現在明清時期的竹雕藝術中,當時的藝術家們在雕刻時,都完美地運用了當時的人文藝術,如詩中竹、石墨畫中竹等等。雕刻中,將這些都表現地淋漓盡致,與此同時,也襯托出竹子在中國人的眼里獨有的特征。古人們將當時的畫、書法和竹雕工藝完美結合,使得竹雕工藝在歷史的進程上得到了史無前例的跨越進步。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清時期的竹雕工藝在表現手法上各有不同,多種多樣,我們在了解竹雕上的圖案樣式和雕刻工藝的手法時,也能深深感受到一個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個基礎上所雕刻出來的藝術工藝,才更能體現出當時的藝術家們在竹雕工藝雕刻的同時,才能呈現出中華文化中的“美”。
天水竹雕,是甘肅天水市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雕刻藝術品。天水竹雕是天水人們比較喜歡收藏的文物之一,也是天水人在對竹雕漫長的研究過程中,最喜愛的雕刻藝術工藝品之一。天水向來有 “隴上小江南”的美稱,只因天水氣候宜人,水質干凈和物產富饒。生長在天水的竹子或移植到天水的竹子,也因受到天水獨特氣候的影響,韌性很好,這加大了竹雕藝術家們對柱子打磨、彎曲和雕刻的難度,但也使雕刻出來的竹雕藝術品價值有很大提升。
天水的竹雕藝術文化時間久遠。早在20世紀初也就是民國時期,天水竹雕就已經有一大批竹雕藝術家,當時天水的竹雕藝術家們傳承了傳統的中國竹雕藝術的雕刻手藝。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天水人民的思想也受到各種文化的洗禮,尤其是天水人民在藝術思想與審美觀念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天水的竹雕藝術也連同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天水竹雕藝術家越來越稀缺,同時,天水竹雕市場也不復以往。
在1985年以后,天水將縣改為市,天水竹雕分布在清水、武山、甘谷、張家川、北道區等地區,但天水竹雕主要集中出現在天水市秦州區,特別是在秦州區的石馬坪、西關這些地方。與此同時,在天水市秦州區的南路與西路的部分村子里,也有竹雕藝術工藝品的雕刻和生產出現。在天水這座文化名城里,天水竹雕藝術家們將鏤空、圓雕、高浮雕、低浮雕這些雕刻工藝很好的融為了一體,最終體現在他們精心挑選的竹子上。這樣一來,天水竹雕工藝作品就產生了獨特的造型、各式各樣的品種。最后,天水竹雕藝術家們的雕刻出來的藝術品,成為了中國罕見的竹雕藝術工藝品,也成為了絲綢之路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如今,天水的竹雕藝術品不光需求量大,還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觀賞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天水藝術家們在雕刻竹子時,通常都是以竹子的生長走勢為基礎,將其與自己所要雕刻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手工藝雕刻。從天水的竹雕藝術家們在對竹子精心雕琢,就可以體現出天水竹雕藝術家對于美的詮釋與藝術造詣。
天水竹雕藝術家在竹雕的工序上也是費了功夫的。首先,藝術家們在對竹雕選料上也是特別講究,選材時第一步就是對竹層進行非常仔細地處理,之后再對竹子做軟化處理。天水的竹雕藝術家們,在對作品進行整體的造型構思、局部構思的過程中,都是要保證這個作品的造型美、藝術工藝和技巧,從而使整個作品都富有靈性,這樣的作品,才能稱作為一件好的竹雕藝術品。當然,老藝術家們的畫工也起著關鍵作用,在天水竹雕藝術工藝品中,畫工才是整個創作雕刻的重中之重。在構圖中以歷史典故為創作基礎,在保留傳統的雕刻技巧的同時,又須再盡可能突破,進行再創新,重點突出表達內容。這樣雕刻成的竹雕藝術工藝品才能夠被現代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天水竹雕藝術品也是富有美感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傳統雕刻工藝的復制品。構思完成之后,就是描線,從早期工藝時期的刷漆片,到后來藝術家們開始用碳素筆畫在竹子上,這種手法轉變的優點就是手輕易抹不掉,而且所畫的線條又是三維體。最后,就是分層雕琢,有幾層雕刻幾層,一步一步進行細雕,第一次細雕完再進行初修,再最后的過程中一次比一次要細。天水的竹雕藝術家們,有時候雕刻一件竹雕藝術品僅是修就要多達一個多月,也常常要根據天水當地的氣候、光線、形態考慮具體要修多久,從而保證所雕刻的竹雕藝術品具有立體美,達到他們想要的最終效果,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與收藏價值。
天水最出名的竹雕藝術品就是來自吳云生先生的竹雕作品6,自清朝時期,吳云生先生家的竹雕傳統手工藝術就代代相傳。吳云生先生是天水竹雕藝術的第四代傳承人。吳云生先生的竹雕藝術作品中,男、女、牛、馬、船、車的線條剛健有力,連人物的衣服與配飾細節也雕刻的獨具匠心。吳云生先生的竹雕藝術作品中,既有融合當地歷史人物原型的“姜維”,也有在秦州區北宅子古民居內陳列著的一個長1.2米、高60厘米的竹雕巻箱,巻箱上面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清明上河圖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天水竹雕藝術品在圖案造型設計上也融入許多伏羲始祖文化元素和天水當地歷史人物原型,每一件作品都是竹雕藝術家們的精心雕刻,沒有重復,都是天水竹雕藝術的孤品。
[1]吳傳新.獨具民族風格的竹雕藝術[J].美術向導,1999(6):35-40.
[2]顧紅森.漫談中國的竹雕藝術[J].文化月刊,2010(7):128-128.
[3]黃建海.探析精雕細刻在竹雕藝術創作中的運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6(1):205-206.
[4]葉陳旺.對竹雕藝術的認識[J].雕塑,2015(4):72-73.
[5]黃建海.漫談竹雕藝術在文化內涵上的傳承與創新[J].現代裝飾:理論,2016(5):237-238.
[6]熊巍.淺析天水民間藝術家吳云生和他的竹雕螞蚱籠[J].文藝生活旬刊,2012(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