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毓琦 (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30029)
數字藝術語境下的文化創意產品研究
徐毓琦 (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30029)
“數字化”在經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書中提過后,便走進了大眾的生活。即使它當時僅僅是向那些從未聽過、接觸過計算機的人科普計算機單一卻又復雜的世界。“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憑借0和1組成無限可能的數字集合,形成了如今的數字化空間。在這個變幻無窮的空間里,產生了無數個改變我們生活的功能。
數字化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也為藝術的表現方式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文化創意產品正是數字藝術孵化項目之一,遵循 “人的尺度”準則進行的藝術作品創作。數字藝術所具備的獨特優越性,使之創作的出來的作品更具交互性和多可能性。緊跟時代的步伐,傳統的文創產品在制作與設計過程中都將與數字化結合,例如,3D打印技術、多維建模、數字化控制模型制作等,都將文創產品以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呈現出來。今天的文創產品更是打破了傳統的創造設計思維定式,以不同程度上的數字藝術設計改變著傳統的藝術設計方式。
“文化”是增強民眾向心力與歸屬感的精神根基。在政府積極倡導和鼓勵下,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我國第一份關于文化旅游發展的政策文件——《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務院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都標志著文化的建設和傳承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因此如何將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以大眾可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文化創意產品這一綜合載體,涵蓋了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物質,傳達了當今社會的精神現象。以精神為主要因素的產品,更加不能忽略“人”的體現。從鉆木取火到結繩記事,從倉頡造字到遠古神話,從先秦子學到兩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宋明理學再到明清樸學,至今仍有我們未探索到的文化領域。已逝去的時代,我們緬懷追憶,在傳承中汲取營養,用當今的數字媒體手段還原、演化、延伸其文化內涵。一座紀念館可能太過遙遠,一部主題電影可能太過虛幻,一本講解書籍可能太過無味,但是一系列帶有設計感視覺文化符號性強的文物仿制品和具有一定實用功能的小物件,例如:雨傘、書簽、明信片、移動內存、公仔、手機殼、充電器等。這樣具有文化屬性的創意家具日用品、辦公用品、旅游紀念品、科技日用造型設工藝品等更貼近生活,服務于生活,通過創意與數字化的手段的展現,附加了超出消費者期待的價值,讓產品有其自身價值,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的接受溢價,也更激發人們自主追溯文化的起源與傳承。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在現實工具和傳播載體。李政道教授說的:“科學與技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這句話至今仍受用。數字藝術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改變了傳統的文創產品設計方式,在改變和創新之間,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技術的改變是受到了傳統藝術的沖擊或者接受了新的融合這一過程是細致而又深遠的。對于文創產品來說,新穎的形式承載的卻是古老卻又眾人皆知的真理。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一批數字文化創意制作的實訓體系,但相對于文化傳承與推廣,在現今體制下的文創產業,往往以商業利益為根本目的,針對市場產品的效率與投資做設計和開發,且形式單一、內容老舊匱乏。面對市場上已有的文創產品現象,主要存以下幾個問題:
目前我國文創產業還未形成獨立的人才自我培養機制和系統,產業人員來源依靠傳統的產業,缺少體系內的自我造血功能。單憑口碑相傳和熟人介紹方式,低效的運作方式加上尚不成熟的市場化形式,讓很多優秀的人才不能人盡其用,從而制約了產業的發展。此外,目前市場上仍未有成熟的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人才服務機構。人才與企業之間不能有效的進行交流,針對性差,對文創產業的發展形成不了實際的平臺支撐。
文創產品在保證傳承和宣傳文化的同時,也應注重產品的創新性。跟風嚴重、制作雷同,相似的產品數見不鮮,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創產品也就失去了內核力。
現今文創產品普遍優質品匱乏,價格呈兩極化,缺少價格適中且品質感好的產品。究其因,是大多文創產業制造商制造手段仍停留在手工、紙質印刷、貼標等簡單的手段,因此出現大量的制作粗糙、不精美、難激發消費欲望的產品。而品質高的產品價格昂貴,消費者也會望而卻步。
文創產品作為創意設計的一大表現,加上數字化的快速模型生成,設計稿出圖快模型打樣便捷,因此許多設計師、公司等愿為相關文化機構、行業等出謀劃策、制定專屬的文化創意產品,但是由于設計的產品最終產權難得到保護,而被他人掠奪,到頭來終是白費功夫一場。因此錯失了諸多好的創意。
文創產品的定義在大多人看來等同于旅游紀念品,僅是將當地的自然風光、詩賦書畫、文物等繪制成圖案直接印制在紡織品、日用品、服飾等物品上。這只是對文物實體進行了模擬復制,并沒有形成宏觀的設計概念,而是依賴于固有的商業圈意識和產品慣性。因此設計的產品缺乏創新性和實用性。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的古老歷史。時間上的流變和空間上的差異使得文化能夠一直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近年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對于精神養料的迫切需求的趨勢,更直接的促成專業化、數字化以及娛樂化的文化研究長足發展。文創產品的興起與持續至今,正是文化內涵傳承的體現。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石頭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裝飾等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文化移植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這便也是文創產品的魅力所在。
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文化習俗交相影響,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遍布。因此,如何打造自身地區的特屬名片也是各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從地區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來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并具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調整區域旅游產品結構和滿足城市居民游憩需要的功效。此外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一種新興起的文化旅游資源,其創新性和活力感,能夠吸引大量年輕消費群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廣闊的消費市場,并且所占有的市場可以和其他三類文化旅游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這便加劇了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火熱的VR以及AR技術火便全球,以及沉浸式虛擬技術、體感追蹤等,新的數字媒體技術植入給文創產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現在大眾面前的也將是全新的視覺感官文化體驗。為此,各地區可以逐步建立打造自身的文創產業團隊。
建設完善人才資源儲備庫。招賢納士,專業培訓。與各地區高校合作,運用高校的師資力量,集思廣益,搭建師資結構、人員配備、設備空間、重點實驗室,逐步完善基礎的配套設施建設。組織和鼓勵有實力的設計團隊、成立相對應的機構,開展設計系列以當地特色文化為特征符號的文化創意專題研究。
甄選目標市場,挖掘潛在市場機會。發掘文創產品市場并填補空檔,對旅游市場以及產品特色進行定位,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定制并推廣特色文創產品及設施,提煉出不同年齡段都欣然接受的文化元素。開展文創專題計劃,進行市場細分,了解同類競爭者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提高競爭能力,找到競爭取勝的關鍵和突破口。
各個地區有著許多重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中國地理、歷史具有獨特的重大意義。因此,可以圍繞在當地的重要歷史人物、遺跡遺址上發掘的文化品和其周邊建起一個以學校、公司、機構為核心,打造影視基地、文創基地為方向的文化主題數字藝術社區。下設數字歷史陳列展館、數字虛擬體驗館以及文化數字體驗館。
制定相適應的計劃方案,進行實時的項目進度更新進展。同時優化藝術社區的實際運用功能,做到立足全國宏觀概念下相關辦學科研定位、政府機構項目的符號化,體系化等。并利用學術交流、橫向合作等多元化的形式進行宣傳推介。多爭取多部門、機構支持合作,向上爭取社會化運作、招商引資的方式,將使各地文化產業數字藝術社區的發展得到更長遠穩健的發展。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3]肖永亮.數字媒體在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地位.現代傳播雙月刊,2005.
徐毓琦(1993.9- ),女,漢族,籍貫:江蘇江陰人,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