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濤 (太原理工大學(xué) 030024)
解析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
王光濤 (太原理工大學(xué) 030024)
本文從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的塑造,來闡述中國畫的虛無(留白)與道家無為思想的內(nèi)動。
中國畫;虛無;空間意境
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道家老莊思想所崇尚的無為思想和通過直覺體驗式的認識方法把握本心與自然的冥合,為傳統(tǒng)中國畫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思想源泉。中國畫的畫家們以道家清凈淡泊、寂寞無為、至味平淡為通道,感到這宇宙深處是無形無色的虛空,而這虛空卻是萬物的源泉、萬動的根本、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中國畫的無為、虛無正是融入了這種虛無寂靜的自然之性,老、莊名之為“道”、為“自然”、為“虛無”。萬象皆從虛無中來,向虛無中去。在中國畫里,虛無既已被質(zhì)定為自在之物,質(zhì)定的同時,虛無其實又被規(guī)定為為我之物。從自在之物那種不可認知的獨立存在轉(zhuǎn)變?yōu)橐驯徽J知的為我之物,虛無是客體中首要的認知內(nèi)容,因此也是更為本質(zhì)的東西,通過它,我們獲得了客體運動變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存在條件和時空關(guān)系。
因此我們說,中國畫對實有的認識和反映,運用的是具象的理念思考,是悟性的客觀思維方式。實有之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加以認知,是由于實有是到達虛無境地的中介手段。虛無還需要通過實有,傳遞虛無境地中的觀念內(nèi)容,說到底,自在之物是難于直接為人類服務(wù)的,人類自覺地去認識自在之物,實際上是為了掌握和改造客體。只有以實有作為虛無的物質(zhì)載體,中國畫才能完成信息傳遞的功能。
其一,中國畫畫面之留白處(虛無處)雖不著一筆或寥寥數(shù)筆,但為實有之根本,有虛才有實,虛實互為辨證,虛無是畫家無為之處,寄托了畫家的情感與境界。
世間萬物,無不是從虛無中來,然后又回到虛無,如此循環(huán),生生不息。宋朝蘇轍在他《論語解》內(nèi)說得好:
貴真空,不貴頑空。蓋頑空則頑然無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則猶之天焉!湛然寂然,元無一物,然四時自爾行,百物自爾生,粲為日星,滃為云霧。沛為雨露,轟為雷霆。皆自虛空生。
蘇東坡也在詩里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边@納萬境與了群動的空即是道,也是老子所說的“無”,也就是中國畫上的空間意境。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
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饣匈猓渲杏形铩8`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不就是宋代的山水畫家馬一角、夏半邊所塑造的意境嗎?南宋的人們無不夢想恢復(fù)北宋時的大好河山,畫家們本著愛國的精神,往往在描寫山水時采用不完整的構(gòu)圖形式(就是所謂的殘山剩水),在畫面上留出大量空白,在實有有為處惜墨如金,在虛處不著一筆,但空間意境無窮無盡,很好的寄托了畫家及當(dāng)時人們的無限情感,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元代張渥的《九歌圖》,在一片空白的背景上隨意布放幾個人物,畫家運用流轉(zhuǎn)自如、迂回盤曲的線條,勾勒出飄然出世的仙人道骨清風(fēng)的形象,再配以靈芝狀的云的飄逸形態(tài),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而這幾個人在這空白的空間里,并不覺得沒有世界,相反給人一種宇宙空間無限美的想象,意境深遠,意韻無窮??梢?,中國畫的留白在整個意境塑造上起著傳達畫家情感,表達畫家思想境界的使命,是畫家表達宇宙、時空、自然、人文的重要依托。
其二、中國畫的實有與虛無、有為與無為相互依存轉(zhuǎn)化,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虛處成就了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
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里說: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有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很早就掌握了這種虛實相結(jié)合的手法。例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簪花仕女圖》,宋李公麟《免胄圖》,元顏輝《鐘馗出獵圖》,明徐渭《驢背吟詩圖》,這些赫赫名跡都是很好的例子。我們見到一片空虛、靜寂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現(xiàn)人物行動姿態(tài),刪略了背景的刻畫,留出虛空來讓人物在畫面中充分的展示,使畫面的人物與觀者充分地進行精神交流。深入到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所謂的“真境逼而神境生。” 雖無為但體現(xiàn)了“大音希聲、大美不言”的道家境界。
其三、中國古老的哲學(xué)思想影響了中國畫家的審美情趣,畫家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態(tài)與特殊的空間意境相融通,形成崇尚虛無而去質(zhì)實(實有)的創(chuàng)作方法論,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于無為處最美。
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在《石濤畫語錄》說:
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cè),有聚有散,有近有遠,有內(nèi)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飄渺,此生活之大端也。
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但令人感到滿幅是水。齊白石先生畫蝦也不畫水,他畫的蝦觸須柔軟中帶著勁挺,似乎在不停地搖動開合,身軀好像還隨著水的流勢,一節(jié)節(jié)都在蠕動。而觀者似乎也能感到清澈的泉水、涓涓的溪流,小溪叮叮咚咚流動的響聲也熒繞耳畔,正是“真景清而空景現(xiàn)”,如此,“板、亂、臟、死”之病去矣!得“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氣韻生動之空靈意境。
可見,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為虛實相生,太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于無為處最美,實有是形跡和筆墨的由無而生有為的實在;虛無是理趣和氣韻的無形、無為的存在,而畫貴有神韻,有氣魄,然皆從虛靈中得來。中國繪畫美學(xué)正是通過畫面的筆墨塑造、“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等有限的表現(xiàn)手段去表現(xiàn)實有,到“氣韻生動”總攝全局的最高意境。這也是“虛無”與“實有”、“有為”與“無為”的辯證關(guān)系在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上的反映,也是古人所謂的“立身畫外,存心畫中”。因此虛無與無為的關(guān)系也是一個空間意境的觀念和藝術(shù)形式的結(jié)構(gòu)的問題。
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正是憑借中國古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虛(虛無)同實(實有)聯(lián)成一片波流,如決流之推波;無為與有為也聯(lián)成一片波動,如行云之推月。這確是中國畫特殊的空間意境的表現(xiàn)方法,是中國畫美學(xué)中的重要法則,也是達到“氣韻生動”的重要因素。
[1]李安綱,趙曉鵬.道德經(jīng)[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2]陸欣.莊子通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3]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