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高二13班 100032)
中國民樂揚琴與美國鄉村音樂的跨界對話
陳 曦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高二13班 100032)
文章通過闡述中國民樂揚琴、美國鄉村音樂,對中國民樂揚琴與美國鄉村音樂的跨界對話展開探討,旨在為如何促進中國民族音樂與美國鄉村音樂的有效相融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中國;揚琴;美國;鄉村音樂;融合
2016年1月,我來到美國明尼唐卡高中游學一個月,在這里,我研修學習了美國歷史,美國殖民和美國音樂藝術的發展和變遷。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它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的音樂特色,這也成就了美國音樂的多元化。揚琴是中國民族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民族樂器,在民族樂隊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揚琴匯集了中國彈撥樂器極具特性的音色及打擊樂器傳統的演奏技藝,不僅有優美、婉轉、幽雅等多種音響色彩,還在樂隊中具備極佳的融合性,更有不斷豐富的多種演奏手法。通過這次研修學習,我試圖探討如何將我國的民族音樂帶入美國的多元文化,把美國的鄉村音樂風格融入中國民族器樂揚琴的音樂特色,從美國鄉村音樂文化的發展與特色,淺析中國民族音樂鑒賞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揚琴,音量小、音域窄,轉調難度大,難以有效調節語音,往往會出現滑軸跑弦情況,弦長、弦號以及音高相互間匹配度不高,不同地區揚琴音位排列各不相同等等,對演奏者開展藝術交流造成極大的影響。現代揚琴的形制對傳統揚琴琴體結構、音位排列及工藝等展開全面革新,歷經一代代藝師的逐漸調整改良,揚琴已然轉變成極具中華民族藝術特色的中國民族樂器。
伴隨揚琴的發展演變,以往單一竹法被運用雙手主動性、靈活便捷的混合竹法所取代。基于對中國其他民樂及國外樂器技法優點的繼承與吸收,中國揚琴已自成一體,擁有多元豐富的演奏技巧及表現手法。對于中國揚琴的演唱技巧而言,主要有單音技術、雙音、輪音、色彩技巧等種類。其中尤以單音技術、輪音為揚琴演奏的基本核心技巧。單音技術通常運用于對旋律的裝飾,使旋律變得優美多姿、自然輕快;雙音通常運用于強奏音方面,可有助于增強氣勢,渲染氣氛;輪音通常運用于慢板、中板歌唱性旋律,可使旋律變得悠揚婉轉。在一系列色彩技巧中,撥弦、反筧可使旋律變得婉轉自然;泛音可使音境變得悠長,韻味無盡;勾揉可使曲調變得深邃樸實,高貴幽雅;滑撥好似流水、浪濤,強如驚濤駭浪、波瀾壯闊,弱似溪水涓涓細流等等。在樂曲中,通過對各種揚琴技法的合理運用,可充分呈現音樂的藝術魅力,深化音樂藝術的主題,增強音樂藝術的感染力。
美國鄉村音樂起源于十八世紀末,作為一種起源相對早的音樂形式,其最初是由棲居于東海岸附近的蘇格蘭、愛爾蘭人后裔不斷朝南部、西部內地山區遷移,為了實現發展而創造出的一種音樂。拓荒者們在生產勞作過程中,時常會吟唱到各式各樣英國古老民歌,這些民歌淳樸、歡快,多以描述日常生活、勞作為主,還偶有提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這些都算得上是鄉村音樂最初形式。伴隨人們的不斷遷移,這些歌曲繼而演變成多種不同的風格、種類。在西部,它們演變成質樸、粗獷的牛仔歌;在北部,它們演變成伐木工人們的勞動歌曲;在海邊,它們演變成了水手們的勞動號子。
作為一種運用通俗直白、真切純樸語言描繪人類發展經驗的音樂形式,美國鄉村音樂核心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不僅有凸顯美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又有對過往的追憶,還有對時下世事炎涼的表達及對社會現狀的批判。從和平、戰爭到親情、愛情,抑或是熟悉的事物、人物等,均可游刃有余地改編成歌曲。正是憑借美國鄉村音樂可充分表現美國人民的情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戰爭社會的憎恨,因而其深受廣大人民所喜愛,并對美國社會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特征是聲音與情感的有機相融,有效認識音色是嗓音的重要特征之一。對于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技巧而言,主要包括有:1)了解音準的準確性與各個音共鳴的統一性;2)了解吐字標準,保證和音的平衡完美;3)確保聲音的自然性;4)了解斷音、連音的技巧;5)調節好節奏節拍的強弱水平。結合美國鄉村歌手演唱經驗而言,通過對演唱技巧的合理運用,可實現對自身情感的自然表現,并使歌唱變得極具感染力。情感轉變與心理狀態密切相關,聲音的色彩、音高受心理狀態所支配。另外,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還受選曲很大程度影響。歌曲選擇恰當,有助于演唱者把握及詮釋好自身情感,使聲音變得更具穿透力,變得更具完整性。
最初,美國鄉村音樂廣泛運用的伴奏樂器以小提琴為主,另外還包括吉他、班卓琴等樂器。小提琴是由白人殖民主義者引入美國的。作為美國鄉村人們最喜愛的一種樂器,小提琴過去一定是美國鄉村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伴隨美國鄉村音樂的逐步發展演變,后來還引進了頗具特色的民間樂器,諸如夏威夷吉他、曼陀鈴等。因為美國鄉村音樂伴奏不需要龐大的樂隊,盛大的布景,所以演出的場面十分靈活,形式豐富。
我熱愛中國民族音樂,從五歲學習揚琴至今,師從中央音樂學院揚琴屆泰斗黃河教授和李琴揚老師,多次獲得全國比賽個人金獎和團體一等獎。此次在美國參加明尼唐卡高中的文化交流活動中,我通過運用PPT,結合圖片、短片和視頻,為美國同學講解介紹了中國民樂揚琴的歷史發展,音色音域,琴架結構和演奏方法,并讓大家欣賞了揚琴名曲林沖夜奔和漁舟唱晚,美國同學被我們原汁原味的中國民樂所吸引。
音樂鑒賞是學習者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一種審美行為,依托音樂鑒賞不僅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優美動聽的音樂,還能夠依托音樂鑒賞培養學習者創造性思維。中國民族音樂鑒賞亦是如此。中國民族音樂鑒賞的途徑多種多樣,依托對各式各樣曲風音樂的鑒賞,有助于提高學習者音樂認識能力,可促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鑒于此,在中國民族音樂鑒賞中,學習者可對同一音樂作品開展多種不同風格的鑒賞,好比運用中西樂器對同一曲目進行演奏,必然會產生有別的音樂效果,如此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對中西音樂文化背景的有效認識。例如,對中國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江樓鐘鼓”片段展開鑒賞比較,《春江花月夜改編自琵琶古曲《夕陽簫鼓》,其著重凸顯了我國民樂中江南絲竹樂的藝術特征,音色優美婉轉,音質清新脫俗,具備中國古典民樂寫意、溫婉、幽雅的氣質。而鋼琴曲《夕陽簫鼓》同樣改編自琵琶古曲《夕陽簫鼓》,樂曲以民族調為基礎,通過鋼琴演繹,充分吸取了多種不同民樂的演奏特征,營造出一個純美、令人神往的音樂世界,凸顯了中國的美學思想。通過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比較鑒賞,可引領學生自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音樂展開不同維度的分析、感悟,提高學習者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能力。
我認為,音樂藝術的演變源于文化,文化則植根于歷史。美國立國僅200多年,在音樂事業上取得的飛速發展和成就令世界矚目,而我們中國民族音樂已經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春秋戰國就有了完善的禮樂制度,秦漢樂府,元朝雜劇,明清戲曲,直到清末民初西方音樂得以傳入我國。美國有許多跨世紀的經典民歌,我嘗試把這些鄉村樂曲改編成中國揚琴樂曲,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country roads—johndenver的鄉村小路帶我回家。以新的形勢演繹出古典民樂風格,讓中國民樂與時俱進,精益求精,才能延續經典,走向多元化的中西共通。我希望通過此次研修學習,嘗試中國民樂揚琴與美國鄉村音樂的對話,從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探討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取長補短,實現中西方音樂跨界的創新與探索。
總而言之,通過這次赴美研修,我嘗試將美國鄉村音樂改編成揚琴樂曲,用中國民族器樂揚琴演奏美國鄉村音樂一定富有極強的表現力。通過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全面分析中國民樂揚琴藝術內涵,美國鄉村音樂藝術內涵,不斷推進中國民樂揚琴與美國鄉村音樂的跨界對話,積極促進中國民族音樂與美國鄉村音樂的有效相融。
[1]黨焱.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J].大家,2012,(20):324-324.
[2]王義茹.中國揚琴藝術縱覽[J].樂器,2009,(3):89-89.
[3]杜娟.美國鄉村音樂淺析[J].作家,2012,(4):217-218.
[4]馮紫浩.淺談音樂鑒賞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6,(11):211-212.
陳曦(1999- ),漢,女,北京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高二1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