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奇葩說第四季》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若瑾 (上海交通大學 200240)
淺析網絡綜藝節目品牌營銷再創新
——以《奇葩說第四季》為例
李若瑾 (上海交通大學 200240)
在內容為王的21世紀,發展自制內容已成為各大視頻網站的重要策略。網絡自制內容一方面為視頻網站縮減購買成本,另一方面也為打造網站品牌形象、增強競爭力奠定基礎。在眾多網絡自制綜藝中,《奇葩說》自上線以來,便以鮮明的網絡特征、娛樂化的氛圍等贏得了廣泛好評。在網絡自制綜藝遍地開花的今天,如何實現品牌升級與再創新、留存更多觀眾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奇葩說第四季》為例,從品牌傳播、差異化競爭以及品牌衍生等方面簡要分析其營銷模式再創新。
網絡綜藝;品牌創新;奇葩說
2016年是網絡綜藝全面爆發的一年,各大平臺的競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從數量上,相較2015年,各家制作平臺擁有的網綜數量從三五檔激增到十多檔,2016年自制綜藝前20名的總播放量接近150億,現象級網綜播放量直逼6億次。在質量方面,多數網綜制作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綜藝面臨巨大沖擊和挑戰。
網絡綜藝節目由于根植于互聯網且審核機制相對滯后,在制作時往往具有更大的靈活度。網絡綜藝節目往往呈現出精準定位、資源整合、互動性強、碎片化傳播等特點。
第一,網絡綜藝精準定位90后族群。年輕用戶正在成為網絡市場的核心人群,而網絡綜藝無一例外地定位在年輕人身上。《我去上學啦》24歲以下用戶的占比是61%以上,《偶滴歌神啊》24歲以下的用戶占比60%以上,《大學生來了》更是直接定位大學生族群。
第二,網絡綜藝整合更多資本以及傳統媒體資源。一方面,由于播放量和關注度持續走高,網絡綜藝的影響力和自身價值成為吸引廣告贊助的法寶。再加上網絡綜藝形式靈活,可以更好地進行廣告植入與融合,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到了網絡綜藝領域。另一方面,許多傳統媒體人也紛紛轉戰網絡綜藝。如謝娜加盟《偶滴歌神啊》《暴走法條君》《拜托了衣櫥》等;何炅主持《明星大偵探》《拜托了冰箱》等。
第三,網絡綜藝相較于傳統綜藝,具有更強的互動性特點。網絡綜藝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將娛樂效果表現地淋漓盡致。網絡綜藝在各大門戶視頻網站如愛奇藝、騰訊播出,視頻網站本身擁有強大的用戶基礎,彈幕隨之成為觀眾與節目互動的形式。彈幕也成為節目了解觀眾評價的路徑。此外,節目播出后往往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成為熱點,引發大量討論。
第四,網絡綜藝具有碎片化傳播的特點。除正片之外,后期團隊每期節目之余,往往會另外制作其他短視頻播放。這些短視頻往往是節目預告、未播出花絮等等,而電視綜藝一般包括節目預告和正片。相較之下,網綜的長度要遠遠超出傳統綜藝。這些大量的短視頻不僅僅給用戶更豐富的信息,同時也是供各類社群傳播的物料。這樣一來,有助于保持用戶的關注度,提高用戶忠誠度。
《奇葩說》是愛奇藝2014年推出的網絡自制節目,是中國首檔說話類真人秀節目。作為一檔創新性的語言類節目,《奇葩說》旨在尋找華人華語世界中,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自上線以來,《奇葩說》便具有鮮明的網絡化、娛樂化特征,并且贏得廣泛關注。至2017年,《奇葩說》已成功持續四季,除具備上述網絡綜藝的特點外,還具有以下品牌特點:
傳統電視節目中辯論節目相對少見,一般意義的辯論節目往往專業性較強,重點在于辯論技巧。自詡為“嚴肅的辯論節目”的《奇葩說》將辯論重新帶回觀眾視野,并將其以更富娛樂性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具有創新意義。
首先,節目開始的Mini Talk生動有趣,議長和導師在開場時往往會通過調侃自己或嘉賓的方式,使嘉賓能夠迅速融入節目。高曉松愛發自拍、馬東割眼袋等往往成為調侃之處。其次,節目每期都會邀請男神女神作為嘉賓,充分利用明星效應進行傳播。由于節目話題十分貼近生活,且選手表達較為夸張,觀眾經常可以看到明星在整個節目中立場的轉換,使節目更具有戲劇性。最后,《奇葩說》的賽制是跑票數量定輸贏。傳統辯論賽輸贏往往由評委打分決定,重點在于邏輯和辯論技巧。然而,《奇葩說》采取的是跑票數量決定輸贏,核心在于能夠使多少人轉換立場。
另外,《奇葩說》三季以來,每季在賽制上也有所改變。比如,第二季開始加入“奇襲”機制,選手之間針鋒相對,使得現場氛圍更加緊張。第三季采用蔡康永、高曉松分別帶領“肉松隊”和“大緊隊”的方式來進行。
由于精準定位年輕群體,《奇葩說》的話題十分貼合年輕人的人生選擇和內心世界。節目每期都會運用大數據,通過利用用戶在知乎、天涯、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等熱門平臺中的信息整合出熱點話題,并發動網友參與話題投票。對于那些壓倒性的話題,節目組會選擇放棄,而對于那些各持一方的問題,節目組則會考慮留用。據筆者統計,前三季中,共70辯題,44.3%為婚戀類話題,如結婚要不要在乎門當戶對;14.3%為社會類問題(包括社會成見、習俗等),如份子錢該不該被消滅。這些話題都與90后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90后也許正在為這些問題所困擾。
盡管《奇葩說》反對貼標簽,但導師與選手身上卻有“標簽化”特征,即導師與選手定位明確。馬東、蔡康永、高曉松均為名嘴,配合默契。馬東在主持時具有很強的控場能力,插科打諢,不動聲色,其廣告口播已經成為《奇葩說》的特點。蔡康永言語溫和,潤物無聲,對許多問題的闡釋清晰,角度刁鉆。高曉松博學多才,善于自嘲,能夠將辯題上升到一定高度。同時,《奇葩說》的選手也獨具個性,稱得上“奇葩”。馬薇薇被稱為“金句女王”,邏輯清晰,見解獨特;與專業辯手不同,肖曉陰柔自戀,另辟蹊徑;范湉湉善于用經歷闡述觀點,感性多情,熱愛表演和表現。
《奇葩說》作為說話類節目,說的是觀點,體現的是思想,傳播的是多元價值觀。反貼標簽、反雞湯、尊重不同人的“三觀”是節目組一貫的主張,這也是節目獨具看點的原因之一。傳播多元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選手和導師選擇方面,節目組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例如,節目的性別寬容很強,包含了直的、彎的和中性化的。導師蔡康永也坦誠自己的取向,從這個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同性戀的自我表達。從辯題的選擇上,節目組會選取部分帶有“社會成見”色彩的辯題拿來探討,如“高學歷女生做全職太太是浪費嗎”便是為“全職太太”和“高學歷女生”的正名,鼓勵觀眾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奇葩說》在成功舉辦三季之后,已積累一定的受眾和熱度,然而也面臨審美疲勞的問題,加上網綜競爭不斷增強,尋求品牌再創新成為其必由之路。《奇葩說》第四季主要從品牌傳播、差異化競爭和衍生推廣方面進行創新。
《奇葩說》第四季在傳播策略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方面。
《奇葩說》的傳播主體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導師、議長、選手、嘉賓。 首先,導師和議長設置由2+1變為4+1,馬東由議長變為導師,何炅、張泉靈、羅振宇加入。盡管高曉松的離開為觀眾增添遺憾,然而何炅的加入、馬東參與辯論仍不失為節目看點。其次,在選手的選取上,《奇葩說》第四季將選秀成分發揮地淋漓盡致。本季選手主要通過《奇葩大會》選取而來。作為第四季的先導節目,《奇葩大會》除選手外,還有眾多大咖加盟,如李開復、王佩瑜等。值得一提的是,《奇葩大會》選手中還有許多幕后人員和網紅,如谷大白話、娛八婆。他們的加入和節目相得益彰,起到了互相宣傳的效果。從選取結果上,節目組充分考慮了選手人氣,傅首爾、馬劍越的加入便是充分考慮觀眾意見的結果。這在其他節目中并不常見。最后,贊助商開始進入節目做嘉賓。雷軍作為贊助商小米手機的CEO屢屢被調侃英文,在錄制現場起到了活躍氣氛的作用。
從傳播內容來說,辯題升級,廣告形式更加多元。據筆者統計,《奇葩說》第一季的辯題主要涵蓋了婚戀類(54.5%)、社會類(18.2%)、人生觀(9.1%)、道德(4.5%)、腦洞類(4.5%)等方面。而第四季辯題更加多元化,婚戀類話題下降20%,增加了教育類、交友類、父母相處類話題。其中辯題“認真你就輸了”,“我們最終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是不是件壞事”都是來自網絡語言,這使得節目更具娛樂性的同時,也啟發90后理性地看待網絡語言。另一方面,第四季節目中廣告形式除了口播,還增加了小劇場形式,即由米未工作人員以表演形式進行植入。
與其他網絡綜藝不同的是,《奇葩說》的選手、導師具有很強的“養成”特征。“養成”一詞主要來源于“養成”系偶像,是指由娛樂公司打造,以“培養”、“陪伴成長”為訴求點,販賣真實的人生成長過程,使粉絲訴諸于自身“參與感”和“認同感”,多用于團體、組合的培養。盡管不同于偶像培養,《奇葩說》的選手和導師也具有一定的“養成”屬性。
從導師層面來看,羅振宇、張泉靈的融入成為一大看點。繼馬曉康之后,“賢者club”成為了導師團體的新名字。在選擇持方時,產生了“羅圈CP”,“冬泳組合”,“羅馬CP”等,導師嬉笑怒罵、互相調侃間,讓觀眾慢慢感受到其融入節目。張泉靈作為前《東方時空》、《焦點訪談》主持人,為《奇葩說》帶來了更多的事實。在就“給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愚蠢嗎?”辯論時,張泉靈介紹了慈善機構衡量受助人的條件,打破了觀眾的既有認知。同樣作為新導師,羅振宇以邏輯嚴密、知識豐富聞名,在最后一期表演賽時,他將辯題一一拆解,并提出“成長就是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事件之間的那條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為《奇葩說》第四季結辯。
從選手層面來看,新奇葩融入迅速,老奇葩另辟蹊徑。從《奇葩大會》開始,新奇葩便開始了“養成”的過程。與往季新奇葩不同的是,第四季的新奇葩綜藝感十足,在闡釋觀點時往往會分多個層面。臧鴻飛在“生活的暴擊值得感激嗎”的節目中從感激暴擊是弱者間的阿Q精神、讓弱者感激暴擊是強者的精神壓制兩個層面進行辯論。另一方面,老奇葩也尋求改變。馬薇薇開始嘗試演繹觀點,開始變得感性,用自身經歷來闡述觀點。觀眾還可以從節目中看到老奇葩創作了自己的作品《好好說話》和公眾號等等,這都是他們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第四季開始,制作公司米未傳媒加大對衍生產品的開發和投放,發展成為新的運營模式。米未傳媒從《奇葩說》第三季開始開發“米未小賣部”作為商城,售賣“粑粑瓜子”,并將《奇葩說》作為主要投放渠道。第四季開始,“米未小賣部”相繼推出“好厲害薯條”“好厲害爆米花”等零食。米未傳媒制作的節目多為談話類節目,開發瓜子、薯條等是基于情境下的配套衍生方式。在一個談話的情境之中,這些零食作為輔助,使得節目氛圍更加輕松有趣。作為文化衍生產品,米未小賣部的零食多以網絡語言作為口號,例如“吃口shi冷靜下”。這些奇葩的口號不僅和節目定位相符,還吸引了更多90后群體的關注,引得他們購買。零食的價格約為同類產品的5倍左右,具有極高的附加值,因而為米未帶來了更多利潤,成為新的盈利方式。這些衍生品也在米未其他節目《飯局狼人殺》等進行聯合推廣,增加知名度。
[1]高旭.《奇葩說》的網絡文化特征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06.
[2]田蕓澤.網絡自制節目《奇葩說》成功之道分析[J]東南傳播,2015.(07):105-106.
[3]孫雨田.“養成”系偶像的粉絲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6.03.
[4]中國新聞網.網絡綜藝已成綜藝節目主流 呈現三大特點.[EB/OL].http://www.sohu.com/a/115283341_123753.
[5]搜狐娛樂.2016年網綜大盤點:垂直細分內容大熱,污力爆表網綜成新標桿.[EB/OL].http://www.sohu.com/a/120504829_508269.
李若瑾,女,河北安平人,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2015級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