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山 (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637000)
高校雕塑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李希山 (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637000)
近些年來,雕塑專業蓬勃發展,一躍成為美術界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高校雕塑專業日趨繁榮,專業教育呈現出了非常振奮人心的發展態勢。面對如此空前繁榮的景象,高校應該如何迎合市場的需求,培養輸出一批批能較好投入崗位的雕塑專業人才?基于高校雕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這一課題,本文從高校雕塑教學應注重寫實技法、完善知識結構、培養觀察意識、提升實踐能力、提高創新能力還有熟練運用各種材料等五個方面提出個人的淺薄見解,以期高校雕塑教學蒸蒸日上。
雕塑教學;綜合能力培養;培養策略;創新能力
教育,所為教書育人,所為桃李滿天下。目前,縱觀各高校雕塑專業教學,對于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于高度專業化,重視學生基礎理論和技法的訓練,忽視對于專業核心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如此有失偏頗的培養模式,學生的綜合能力表現不盡如人意。隨著雕塑行業的發展,社會對于雕塑專業人才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現已是高校雕塑教學一個具有探索性的課題。
雕塑藝術是一種造型藝術,而造型藝術教育最基礎的就是寫實技法的學習,寫實技法它是以自然的形體為標準,以逼近自然為目的的。在雕塑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以寫實技法所強調的標準和依據作為學生學習的準則。在傳統的造型藝術領域中,寫實技法就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寫實其實是西方藝術的創作理論,中國傳統藝術都是講究寫意和抽象的,所以我們強調雕塑教學對寫實技法的運用其實是將東西方不同的創作理念進行融合,是對西方寫實藝術的學習。
寫實技法追求對自然的還原,其實從這一點看,寫實藝術應該是其他藝術風格的基礎,這是因為他們都是來源于自然,不論是抽象的藝術風格還是具象的藝術風格都是如此。自然其實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只有打好寫實的基本功,才能夠去追求所謂的抽象藝術。作為造型藝術的雕塑更應如此,因此,在雕塑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們應該要專注培養學生的寫實技法,在課程設置上應該給低年級的學生開設一些寫實雕塑創作的課程,雕塑的寫實性是其他特征的基礎,寫實是雕塑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們學習雕塑創作必備的基本功。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雕塑教學的基礎內容即是知識結構的充實完善,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依賴于扎實的理論功底,一切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培養也都因理論基礎而得以展開。故此,知識結構的完善、自我內功的修煉至關重要。
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交互異常密切,各專業之間不再閉門造車,而是積極進行信息交流。與此同時,資源整合能力也逐漸成為當今人才教育培養的重點內容。關于雕塑教學,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應局限于本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該積極走出去吸收更多的藝術文化精華。雕塑的創作不僅包含空間造型、選材、塑造這一系列具體實施環節,還包括前期關于主題的構思與思考,這些前期斟酌分析極為考驗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眼界思維,別出心裁的立意往往源自于知識豐富、見多識廣的思想創作者。
綜上分析,雕塑教學必須打破學科界限和專業限制,勇敢地走出去,擁抱信息時代,將學科專業內涵與各科知識交叉整合,促使學生能夠以多維深層次地角度去解讀雕塑知識。
見微知著,觀察能力的培養對于雕塑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一項基本的素質能力。藝術創造有別于日常活動的關鍵點在于,是否考驗全方位觀察能力。日常活動,一般的觀察往往走馬觀花,只是對于客觀事物表象特征的提取;而多方位觀察則更重視對于事物本質和深度內涵的挖掘。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梅花香自苦寒來,藝術性的觀察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經歷多次的專業培養與訓練。
雕塑教學中的觀察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多種構圖法則、色彩法則和解剖法則等專業知識應用之上,復雜性之余更具藝術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觀察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在訓練中提升,以至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掌握專業知識技能。
有思想、有觀察,還需要學生將自我想法付諸實踐。實踐出真知,絕非戲言而已。雕塑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動手操作、親自實踐,才能更加體會到作品創作的真諦。目前,重理輕實踐的教學培養模式,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以致綜合能力不甚理想。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改進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雕塑實踐能力方面獲得應有的成長。
創新是最好的推動力。機械的仿造,不過是臨摹的技巧;唯有創新,融入自己的思想,才是不可復制的藝術。雕塑創作最核心的思想即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謂創新,即是敢于突破傳統,大膽創作。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理念和思維模式,獨立思考的機會較少,難以勇敢發聲。故此,雕塑教育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大膽質疑,走出慣性思維的束縛。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各種天馬行空思想的激烈碰撞。雕塑作品的創作,集合多維空間設計,對于創作者的空間構思與藝術造型能力要求較高。為了更專注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逆向思考便是需要先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構思能力,需要從現實空間、心理空間、情感空間三個維度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空間把握,才能更好的設計出理想的雕塑造型。至于想象能力的開發,需要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將想象力思維貫穿于雕塑教學的始終,實時引導學生去發散思維,激勵保護學生寶貴的藝術創造力。日常活動中,可以經常帶領學生參觀鑒賞名家之作,積淀專業知識、啟發創造思維。搭乘信息時代的快車,利用好線上線下的優質資源,讓學生在信息資源整合中,更加深刻地認知創新與思維的重要性。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都是需要特定的專業工具和材料進行完成的,就像是畫家作畫,需要畫筆和畫紙,雕塑藝術的創作也沒有例外,沒有工具,沒有材料就無法創造出一個新的作品。可以說,工具和材料是雕塑藝術創作的物質條件,是將雕塑藝術家與創作出的作品相互溝通的媒介,雕塑藝術家們只有通過工具材料的運用才能將自己心中所想的作品展示給大家,通過雕塑作品用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可見,雕塑創作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的重要性,所以在高校的雕塑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最開始就要介紹雕塑創作的工具和材料的運用,這是學生們動手和實踐的前提和基礎。由于雕塑創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可能會因為制作工藝、制作材料和手法上的區別而又很大的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雕塑作品的質量和情感表達,所以,正確的認識和學習雕塑創作所需的工具材料的運用和把握是高校雕塑專業的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在高校開展得雕塑課程中,可以考慮將雕塑創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的運用單獨設置一門課程,為學生們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生們在熟練了掌握了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功能和運用之后,才能夠靈活嫻熟地進行雕塑的創作。在雕塑教學中,其中泥塑教學應該是教學的基礎,因為作為基礎教學,泥塑是非常易取得的材料。
教育活動的開展,是為了培養能夠具有高度社會適應力與貢獻力的專業性人才,而在所有的教育層級當中,各大高校任重道遠。當前態勢下,雕塑領域一片繁榮,社會大眾對于藝術審美的情趣日益多樣化,高校雕塑專業應勢而趨,更專注于人才綜合能力培養。高校雕塑教學,需要參考專業綜合能力模型,著重于培養思維、創造、實踐、創新等能力,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雕塑藝術創作水平。
[1]李小兵.淺談當代背景下的雕塑基礎教學[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8):60+124.
[2]戚宇.雕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6,(01):139-140.
[3]彭凡.高校雕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8):118.
[4]苗齊.雕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08):202-203.
[5]郭亞男,高華云.對高校雕塑藝術專業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培養的思考[J].美術大觀,2012,(0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