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梅溪 (江蘇大學 212013)
馬克思實踐論在哲學發展邏輯中的解讀
佘梅溪 (江蘇大學 212013)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結晶,而人類的思想發展具有邏輯性。因此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也必定從歷史的思想中產生。本文將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置于實踐的歷史發展脈絡展開,從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人之為人的實踐”到培根為代表的“技術性實踐”再到馬克思的實踐,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產生的進行合理化解釋,在此基礎上實現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正確把握。
實踐;馬克思;歷史邏輯
自古以來,哲學一直在回答人的問題,哲學追根究底就是一門人學,而人類思想的發展是有邏輯的,任何一種思想必定是從歷史的思想中產生。本文將從哲學幾千年的發展脈絡展開,將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置于哲學幾千年的發展邏輯之中。從而對馬克思實踐哲學進行把握,實現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合理性進行邏輯上的分析。
亞里士多德對人類的學問進行分類:一是為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是純粹的理性、沉思的智慧。這類似于畢達哥拉斯所說的生活中的旁觀者,是哲學家。哲學家不參與生活,哲學家在生活之外,旁觀著生活,所以他們是冷靜的、是靜觀的,所以他們是理論的化身。二是為行動而被追求的實踐知識。他認為實踐是以實現人自身善為目的的活動,活動的本身與其最終追求相一致。三是為制作而被追求的知識。
亞里士多德不把具有制作性特征,需要技藝支持的活動當做實踐。因為他認為真正實踐的活動與制作活動的本原并不相同,即使行動著的自身都是其二者的根源所在。因為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他的實踐是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實踐,是以追求善為目的,他之所以把實踐當做他的倫理道德活動,不是他的規定,而是他在頭腦中反復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植物的活動完全是根系吸收營養水分,這是植物靈魂;動物完全是靠激情和欲望,靠自然本能,以食物為中心;動植物都遵循自然法則,都沒有遵循邏各斯。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人與動植物之所以能夠得以區分,就在于人的行為合乎邏各斯即合乎具體的德性,合乎具體的善而合乎理性即合乎“努斯”合乎一定的普遍性。使得人既可以把握具體的善又可以把握其中的一般性。
需要技藝支持的制作性活動,它所追求的是制作產品的實現,作品的最終誕生是其活動的目的,在這一目的定位下的活動成為了獲得產品的手段,善的實現走到了人之外。 一旦善成為了外在的善,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屬人的善,實現的僅僅是動物生活般的生存價值。 沒有善和理性的目的在其中。同時人之為人的活動與作為一個人去制造一個東西的活動不一樣。人與人之間在制作工藝的掌握上的差別并不能改變人作為人的本質,而人與人之間的內在差距卻足以區別人與非人的存在,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實踐所具備的倫理性,是為了把外在目的的活動與人之為人的內在活動區分開來。
走進近代,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開辟了實踐的新時代,實踐成為純粹的技術性的活。因為力量的證明就是——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力量就大。人類的活動就是駕馭世界的實踐活動,駕馭世界就要講到效果,這是資本的邏輯。在此之前倫理性的實踐都被培根都當做無用的東西拋棄掉了,實踐成為純粹的技術性的東西。
所以在近代社會,笛卡爾和培根兩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扼殺真正的人,為資本開辟道路。笛卡爾表面上是為了人,發現近代實踐的立足點——“自我”,但是他所講的任性的“我思故我在”的人根本不是人,因為真正的生命一定要在與他人、與自然的羈絆中尋求存在,但這樣一個純粹的動物般的任性的人的發現,有著自然觀念的變革。
曾經的古代自然在弱小的人類面前,是一個神秘的內在有其秩序規律的自然,是一個擁有強大力量可以對人的行為活動進行引導規范的自然。所以古代人認為只要順應著自然的尺度和法則,人的一切的道德、善、價值都能實現。而近代的自然完全是死的物的堆積,在近代人眼中的那些物,全是資源,等待我這個任性的人去駕馭它操控它,因此從此往后理性不再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完全成為算計的理性。實踐活動為外在目的所綁架,與人的本質相異化。由此過去講實踐使人成為人,近代則認為實踐是一種技術性的活動,是具有經濟效益的生產實踐。
雖然近代工具化技術性的實踐,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等等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異化,幾乎所有的事物都被被資本利益所綁架,人失去真正的自由,但是它一方面使人在任性中感受并挖掘了自身的力量,實現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雖然將人置于絕對孤獨的狀態,但在這日益極端環境的推動下,人不得不尋求一種突破使得對該現狀的破壞成為可能,目前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說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可喜先兆;另一方面工具化技術性的實踐使得生產力在資本的推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人類的最終解放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面對從古代肯定人之為人的實踐,否定技術性制作實踐到近代資本邏輯控制下技藝實踐的主導,人的喪失。歷史的發展邏輯證明當下要做的應該是在肯定技術性實踐地位的同時肯定人之為人的重要性,順應歷史潮流,在生產實踐高速發展、物質資料高度充足的基礎上,將工具化的人還原為真正的人,讓實踐成為屬人的實踐,讓人在實踐之中成為人。而馬克思的實踐觀恰好做到了這一點。
馬克思意識到實踐一定是要使人成為人的活動并且實踐一定是技術性的活動。
強調真正人性實現的馬克思并沒有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將生產性的制作活動排除在實踐之外,相反馬克思把它當做特別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說是首要部分。一是因為制作技藝性的生產活動是人的肉身得以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正象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 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研究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即歷史為繁茂復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 事實:人們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 學、藝術、宗教等等。”1且在勞動中人發展了自己的大腦四肢使自己成為人; 二是生產實踐使人具有現實性。以往唯心主義哲學強調意識思維對人的決定作用,強調圣靈的存在,甚至把人神化,對人的定位缺乏確定性。而生產實踐實現了人本質力量的現實展開,使人在生產實踐中認識自身,使人在發現自身力量的同時認識自身的局限性,并在生產實踐的碰撞中與他人、與自然進行交流聯系,最終形成現實具體的關系,使人在其中實現對自我的正確定位。它揚棄了唯心主義人的抽象性,人的神創論,使人回歸大地。同時揚棄了把人當作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一塊由器官決定人性的一堆死物。三是在生產實踐實現人與世界的統一。實踐活動使得人的行為活動不再是虛空冥想而成為具體可視的行為,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實現對世界的認識,實現自身力量在世界中的作用,世界對自身的規訓,最終在活動中互相成就對方的存在,重塑自身與世界的關系。
因此馬克思說他要在物質生產資料的實踐過程之中實現真正的倫理和價值。打破生產實踐活動的異化,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解放無產階級勞動者,將人本質力量外化創造出的物質世界回歸到創造者的手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2使實踐的目的最終回歸人本身,最終在實踐中達到真正的真善美。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8頁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趙家祥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的含義及其關系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KS001)
佘梅溪(1994- ),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文學中級職稱,碩士在職,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