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源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從碳交易市場到校園碳交易的實現
曹思源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011年國家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在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和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立了多家環境能源交易所。高校作為節能減排的先行者,致力于緩解學校管理中的高能耗問題。本文以碳交易模型為例,基于校園的低碳發展,分析如何連接高校-企業-碳市場交易推動以校園為單位的社區減排,尋找個人通往節能減排的康莊之道。
碳交易市場 校園碳交易 節能減排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是碳交易市場的參加者,碳交易市場規則的執行者。2008年8月,全國首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正式掛牌。這是以溫室氣體排放權為交易對象的新興交易平臺。碳排放配額可以在該機構公開出售,通過交易所交易提高了交易操作的規范程度,改變了交易不透明現象,從而有望改變過去國內碳排放交易價格遠低于國際交易價格的局面[1]。
(一)碳交易市場簡介
在環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規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由此導致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量額度(信用)開始稀缺,并成為一種有價產品,稱為碳資產。1997年12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碳交易是基于節能減排成本差異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碳交易市場和實行碳排放交易是實現低成本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式。
《京都議定書》在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為發達國家確定了強制性溫室氣體量化減排指標,同時為幫助發達國家履約,規定了低成本的靈活減排機制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質檢的清潔發展機制[2]。
(二)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根據《京都協定書》的規定,在2020年之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線控義務。國內的碳交易主要是自愿減排項目,即一些單位或個人出于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的考慮,購買一些指標來抵消日常經營和活動中的碳排放。
2008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決定成立碳交易所。目前,我國有二十多家機構從事碳排放交易業務,其中天津碳排放權交易所推出了我國首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電子公示查詢系統,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登記系統進行嘗試;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了中國首個自愿碳減排交易平臺,同時還建立了登記結算系統;北京環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國首個自愿減排標準——熊貓標準[3]。
(一)進行校園碳交易的必要性
由于人數較多且集中,校園往往是城市中耗能、用電、用水量較大的區域,而如何降低學校能耗、減少排放,也成為各個高校長期關注的問題。我國擁有2000多所高校,一個校園每年大約排放幾噸到幾十噸的二氧化碳,雖然相比較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不是最大的,但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減少校園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對國家的節能減排工作是一個顯著的促進作用。
校園能耗產生于學生、教職工的衣食住行以及校園建設。其中電力消費和燃料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是校園碳排放的主要來源[4]。即使校園作為一個非盈利性機構,如果能夠根據市場上的碳交易模型進行校園碳交易,對消耗的二氧化碳進行嚴格監測,不僅有利于建設低碳校園,同時能夠促進校內個人碳排放的減少,而富余碳配額的交易,使得高校獲得經濟收入。
(二)簡易的校園碳交易模型
校園碳交易模型分為校園碳排放與校園碳交易兩個部分。首先計算校園碳排放量:①統計所有能耗指標(如消耗電量E、消耗水量W、消耗煤氣量G);②分別計算成標準煤量(E*F1,W*F2,G*F3);③換算成碳排放總量(1噸標準煤=2.62噸二氧化碳)。得出校園碳排放總量之后再進行校園碳交易:A學校和B學校擁有同樣多的初始碳配額,結果A學校的實際碳排放量大于初始碳配額,A學校存在超出部分;B學校的實際碳排放量小于初始碳配額,B學校有富余配額,于是A學校與B學校之間可進行碳配額交易,將B學校的富余配額賣給A學校,最終A學校實現減排目標,B學校獲得經濟收入。
(一)倡導個人碳交易
校園的大部分能耗都是基于人,從而促進個人碳交易活動對校園碳交易的實現有著推動作用。個人碳交易模型類似于校園碳交易模型,然而在計算個人碳足跡方面有著更加精細的分類:住宅、交通、生活以及綠色習慣,計算出的個人碳排放量更加貼合實際,最終在制定校園碳配額方面有著更為嚴謹的數據參考。
(二)加強高校聯動機制,實現電子交易系統對接
校園碳交易的交易平臺建立在各大高校之間,加強高校間的聯動,搭建統一的管理平臺,立足需要與目標導向,構建低碳校園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建全監督評價反饋機制,加大宣傳力度讓校園碳交易行為在高校間落實。此外,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高校間、與社會團體等資源共享。優化節能設備與技術,加快與行業進行校園建設合作的步伐,不斷加強和鞏固與行業標桿性企業合作,加大對交易平臺的管控與監督,實現電子交易系統的對接模式。
[1]劉楠.中國碳交易市場前景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8):12-14.
[2]中山大學法學院課題組.論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14(1):70-76.
[3]楊志剛,宛利,孫晶瑩,等.關注碳交易市場[J].銀行家,2014(2).
[4]柯罡,周瑤,方雨,等.武漢某高校校園碳排放核算初探[J].綠色科技,2015(6):220-223.
曹思源(1995.5-),女,漢族,安徽宣城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