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靚雯 石瑞娟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紡織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因素及其路徑
王靚雯 石瑞娟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紡織工業是高污染產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紡織企業需要盡快實現綠色轉型。研究從綠色轉型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紡織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因素、轉型路徑等方面分析了紡織企業該如何實現綠色轉型。
紡織企業 綠色轉型 影響因素 路徑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產國。紡織工業是中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但同時也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產業[1]。在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形勢嚴峻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紡織企業的綠色轉型迫在眉睫。綠色轉型起源于綠色經濟[2],最早由英國環境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在其出版于1989年的《綠色經濟藍圖》中提出,是指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而建立起來的“可承受的經濟”。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以“發展綠色經濟”為主題,明確全球經濟進行綠色轉型的發展方法[3]。實現企業綠色轉型,就是要協調和處理好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以及企業內部的關系,達到促進地球與人“雙健康”的目的[4]。
(一)紡織企業綠色轉型的動力
近年來,發達國家將許多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工廠遷到中國,加劇了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激起廣泛的社會反響。消費者對紡織品的要求逐漸提高,為了適應健康安全的消費新趨勢,我國紡織企業應進一步加快綠色轉型。在紡織業十三五規劃下,我國要實現在2025年成為紡織強國的基本目標,轉型升級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十二五”時期,大量節能降耗減排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全面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取水量下降以及水污染總量減排等約束性指標[5]。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在紡織工業各環節采用先進的節能裝備與技術,能使紡織企業生產出低耗環保的綠色紡織產品[6]。
(二)紡織企業綠色轉型的阻力
現代紡織技術已在向設備高速化、自動化與工序連續化的方向發展。而我國紡織企業由于缺乏高新技術與先進設備,耗費過多能源如水資源并且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氣體[7]。我國紡織企業沒有充足的資本和專業人才研制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制約了我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
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提出紡織工業的綠色發展目標是形成紡織行業綠色制造體系,清潔生產技術普遍應用。然而地方政府出于“經濟人”的理性,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傾向。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排污監管力度不夠,執法不嚴,這種追求短期政績的行為阻礙了紡織企業的綠色轉型之路。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正面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雙重擠壓”。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和綠色轉型浪潮,紡織企業必須順應趨勢,加快綠色轉型的步伐。
臺灣宏碁企業創始人施振榮于1992年提出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微笑曲線理論(U型)認為,曲線左右兩側的設計創新、市場營銷、品牌營銷等環節附加值高,利潤空間大;而處在曲線中間弧底位置的加工、組裝、制造等,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利潤微薄。我國紡織業正處于附加值最低的“簡單制造環節”。要實現紡織企業的綠色轉型,往“微笑曲線”兩側推進,外部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內部需要加強軟實力建設。
(一)加強政府作用
黨的十七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因此政府要從建設生態文明的新高度推動紡織工業節能減排,通過立法制定各項法規標準以建立我國的“綠色”保障機構,進一步擴大環境信息公開,采取環境經濟政策,刺激企業積極減排。重點培養戰略型人才和創新創業型領軍人才,推動扶持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同時,加大對企業綠色轉型思想的宣傳力度并運用綠色財政手段支持紡織企業綠色轉型。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術
當下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企業提供了即時的信息與技術支撐,推動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廣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制造執行系統(MES)和物聯網應用技術,建立市場快速反應機制與公共信息系統,為紡織企業提供國內外最新市場信息和前沿科技動態,效利用信息技術,使企業能夠在綠色消費的浪潮中把握市場,形成競爭優勢。
(三)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產學研是指在經濟、科技、教育的社會發展的推動下,以企業、學校、政府為三大主體,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以實現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產業發展等功能。運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能夠降低成本和風險,提升創新能力,帶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進程。
(四)加強綠色品牌建設
我國紡織企業存在缺乏自主品牌,品牌知名度不夠的問題,難以在國際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因此,紡織企業應強化品牌意識與綠色環保意識,加強綠色品牌建設,增加品牌附加值,擴大中高端產品供給,向國內外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綠色環保的產品。
(1)綠色轉型起源于綠色經濟。實現企業綠色轉型,就是要協調和處理好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以及企業內部的關系,達到“雙健康”的目的。
(2)市場需求、綠色環境政策、綠色紡織技術、資源短缺、政府目標、節能環保觀念等因素對企業綠色轉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3)加強政府作用、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以及加強綠色品牌建設能有效助力紡織企業綠色轉型。
[1]李一,石瑞娟,駱艷,等.紡織工業碳排放峰值模擬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寧波市為例[J].絲綢,2017,54(1):36-42.
[2]廖中舉,李喆,黃超.鋼鐵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因素及其路徑[J].鋼鐵,2016,(04):83-88.
[3]鄭德鳳,臧正,孫才志.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及綠色轉型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15,(02):64-68.
[4]劉學敏,張生玲.中國企業綠色轉型:目標模式、面臨障礙與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6):1-4.
[5]Li Y, Luo Y, Wang Y, et al. Decomposing the Decoupling of Water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s Textile Industry[J]. Sustainability, 2017, 9 (3), 412.
[6]工業和信息化部. 關于印發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9/c5267251/content.html,2016,09,20.
[7]Li Y, Lu L, Tan Y, et al..Decoupling Water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Textile Industry by Using Water Footprint Method: A Case Study in China,Water 2017, 9(2), 124.
2017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2017R4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