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艷 浙江理工大學
兒童過度自信現象研究述評
劉艷艷 浙江理工大學
年幼兒童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估計的不準確,通常會對自己在各種任務中的成績做出過高的預測,這種高估現象具有跨領域的普遍性。并且即使在有過去失敗經驗的情況下,兒童的判斷也不會受到影響。文章針對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整體的回顧與分析,并嘗試對這一現象帶來的影響以及成因作出解釋。
過度自信 適應性 主觀愿望 經驗
年幼兒童往往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如果你花時間和學齡前兒童呆上一天,你可能會聽到他們聲稱能做到許多“壯舉”,而這些“壯舉”遠遠超過他們自己的實際能力。這種過度自信既體現在各種體力任務中,也在許多認知任務中處處可見。與他們的實際情況相比,年幼的兒童往往認為自己有較強的身體素質,更好的記憶力,更加聰明,更具有模仿力,更了解事物的運作方式,并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強大、更具有社會地位。
例如, Yussen和Levy (1975) 對幼兒園,小學三年級和成年人的研究中,向被試按一定順序展示了10幅圖片,并要求他們預測自己能夠按順序記住的圖片的正確個數。結果發現成人預測正確率最高,高估比率僅為6%,三年級兒童和幼兒園兒童高估比率分別為40%和153%。Schneider(1998)研究中,考察了4歲和6歲兒童對自身體能(包括跳遠任務和投擲網球任務)的預測情況。結果發現在這兩種任務中兒童對自己成績的預測都高于真實成績。Mills和Keil (2004)對學齡前兒童、小學2年級和4年級兒童的研究中發現,要求兒童對某些事物(例如,烤面包機、音樂盒等)作出了解多少時的預測時,存在過度自信的現象,并且被試年齡段越小對自己表現做出的預測越高。
從上述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對于自己能力的過度自信表現在不同的任務和領域中。那么過度自信對兒童來說是利是弊呢?
兒童過度自信無疑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也有研究者發現,過度自信對兒童,特別是年幼兒童的適應性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一)兒童“過度自信”的消極作用
由于過度自信,可能會導致兒童對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影響學習成績。兒童隨著課業需求不斷增長,必須培養發展自身技能,包括制定學習計劃、優先某些學習任務、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并使用恰當的學習策略。這就要求兒童必須能夠準確有效的監控學習,發現錯誤并識別尚未掌握的材料。然而,由于兒童過度自信,兒童對學習的判斷經常是不準確的,往往對他們認為已經掌握的學習材料,會過早地停止學習,影響學習成績和技能的掌握。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過度的自信可能會對兒童產生有害影響,包括對于兒童人身安全方面等的影響。有研究者曾探討了兒童去急診室的次數與兒童過度自信的程度的關系,結果發現在6歲兒童中兩者的相關顯著,對自己體能過度自信的程度越高,有突發狀況的次數越多[3]。
(二)兒童“過度自信”的積極作用
兒童過度自信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其適應性方面。高估自己能力的孩子可能會愿意嘗試更廣泛的活動,而且任務中堅持時間更久。作為一個新手,兒童對大多數任務的最初嘗試大都不盡如人意。在從事與身體、社交和認知能力相關的活動時,兒童很可能會因為自己表現不佳而沮喪,放棄當下的任務轉而進行其他活動。班杜拉曾說過,那些相信自己擁有比實際表現更強的能力的兒童,可能會比不那么樂觀的兒童在當前任務中堅持更長的時間,也更可能會嘗試更具挑戰性的行為。Stipek(1984)也同樣認為,兒童對于自身能力的過度自信能夠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并建議教育者能夠建立起維持兒童樂觀和信心的環境。
兒童會出現過度自信的現象不是由某一種原因單獨導致的,研究者們對此也給出了很多解釋。這些解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可能每一種解釋都會對我們進一步了解兒童這種現象提供一些幫助。
(一)記憶監測缺損假說
Schneider(1998)提出了記憶監測缺損假說,認為兒童還不具備相應的能力來對自己記憶監測的情況作出準確判斷。根據這一理論,兒童無法監測自己在任務中的表現,因此也就不能夠將自己在之前任務中的表現與之后的預測相結合。
但是有研究者發現,兒童是可以對自己的記憶進行監測的。Lipko等人(2009)對4歲和5歲兒童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兒童能夠準確記住之前實驗中自己正確回憶出的圖片的數量,但他們在實驗中仍然過度自信。因此對自己成績監控的準確性和使用以前成績來預測將來表現的能力在不同的階段發展。將自己過去的表現轉化為對未來成績的預測可能需要更多的認知資源,因此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發展。
(二)主觀愿望假說
這一觀點是Stipek(1984)所提出。研究者認為,年齡較小的兒童不能夠區分愿望與預期,因此兒童對于成績的預測是基于他們想在任務中有怎樣的表現(wish),而不是他們預期會有怎樣的表現(expect)。Stipek認為,兒童能夠對其他孩子在任務中的表現作出較準確的預測,這是由于兒童尚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因此對于表現好的迫切愿望僅局限于自己,而不一定會對其它同齡人的成績預測產生影響。
這一理論與記憶監測缺損假說不相容,因為不良的記憶監測,會使兒童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的成績預測均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三)“努力”假說
有研究者發現,年齡較小的兒童尚不能區分努力和能力之間的差別[6],并且這一階段的兒童往往忽視任務中很重要的因素(例如要識記的材料),而過分重視其他因素,尤其是努力程度。根據這一假說,如果兒童把努力作為自己任務表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兒童很可能會相信努力了就會有好成績,盡管之前失敗了,但是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認為任務中的表現是獨立于能力之外的。
(四)“經驗”說
為什么兒童會在已有失敗的經歷后,仍在后續的預測中過度自信呢?有研究者認為,幼兒一般不需要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因此也缺乏根據以往經歷調整自己預期的經驗。兒童在早期教育環境中,教師側重于鼓勵兒童努力掌握技能,而不會制定某種社會比較或評價標準。因此不管在任務中的實際表現如何,兒童大多都會獲得正面反饋和獎勵。這種模式對促進兒童的積極性和自尊心有很大的作用,但同時會讓兒童缺乏對自身真實能力評價的經驗。,
綜上所述,兒童身上存在的這種過度自信現象是其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特點,而對兒童這一現象的研究不僅會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發展,并且能夠有助于我們根據這一特點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出最符合兒童發展的教育規劃,這對于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是及其有意義的。
[1]Lipko A R, Dunlosky J, Merriman W E. Persistent overconfidence despite practice: the role of task experience in preschoolers' recall predict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9, 103(2):152-166.
[2]Mills C M, Keil F C. Knowing the limits of one's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awareness of an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4,87(1):1-32.
[3]Plumert J M.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overestimation of their physical abilities and accident pronenes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31(5):866-876.
[4]Schneider W. Performance prediction in young children: Effects of skill,metacognition and wishful thinking[J].Developmental Science, 1998, 1(2):291–297.
[5]Stipek, D.J. Young children’s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Logical analysis or wishful thinking[J]? In J.G. Nicholls (Ed.),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Greenwich,Conn.: JAI Press, 1984.
[6]Stipek D, Iver D M.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children's assessment of intellectual competence.[J]. Child Development, 1989, 60(3):521-538.
[7]Yussen S R, Jr V M L.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predicting one's own span of short-term memory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75,19(3):502-508.
劉艷艷(1987-),女,山東青島人,浙江理工大學在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學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