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淺論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價值觀
劉洋 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茖W校
20世紀初,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核心的多元化價值觀。伊格爾頓建立了“文學藝術意識形態論和文學藝術生產論”相結合的重要理論學說。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論”。 阿多爾諾認為以無與能比的強大整合力量消磨了人們的個性風格與精神意志。
本雅明 機械復制時代 價值觀 批判
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包括伊格爾頓、盧卡契、葛蘭西、本雅明、阿多爾諾、詹姆遜、馬爾庫塞等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們帶著一種崇高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對西方社會機構、階級機構、意識形態等各方面進行深刻反思。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核心的多元化價值觀。
“意識形態是一個歷史悠長、含義豐富的術語。”在英國新馬克思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的價值觀中,“意識形態”是其理論的一個中心范疇和標志性符號。伊格爾頓在理論上承襲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論的共同點,強調文學藝術的審美性與自發性,重視文學藝術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高揚文學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和解放功能,并且將社會性的文學活動視為一種生產活動,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商品。他把意識形態作為理論的出發點,詳細地論述了其與文學生產的關系,建立了“文學藝術意識形態論和文學藝術生產論”相結合的重要理論學說。他指出了文學藝術生產與一般社會生產的共同性:其勞動成果都是人工產品,都融入了人們的勞動。不僅如此,伊格爾頓也強調了文學對意識形態的生產和加工。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群體中的一員,本雅明(1892-1940)是法蘭克福學派一位特殊個性的批評家,一生著述主要集中于文藝理論方面,且極富獨創性。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論”。他認為“隨著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藝術生產也進入了機械復制的時代。”他對這個時代的來臨表示了極大的熱忱、傾心和富有激情的贊美。在他看來,機械復制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技術革命的進步,它使得藝術作品像現代工業社會中其它產品那樣批量生產出來,用眾多的摹本代替了原作獨一無二的存在,銷蝕了藝術作品的距離感及其神秘的面紗。從而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來欣賞、消費藝術作品。它“改變了大眾與藝術的關系,藝術不再有稀罕、特權的味道,也不再訴諸個體獨特的感知?!北狙琶鞯倪@種理論是建立在他獨特的藝術生產論基礎上的。他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創造性地把藝術創作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講,藝術創作與物質生產就存在著共同的客觀規律,即:它同樣受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制約。如果創作是生產,藝術欣賞是消費,那么藝術生產技術就代表著一定的生產力技術水平。
技術作為藝術的物質現實對于“機械復制時代”的理論出發點的解說,通常較偏向古典藝術終結與現代藝術崛起這一演變歷程描述。實際上,正是立足于技術發展的現實基礎,本雅明看到傳統藝術獨一無二的光暈逐漸消失,被以機械復制而喪失原真性的現代藝術所取代?,F代藝術以與現實相疏離的態度創造新的情感表達方式,它們不僅與以往的任何形式,而且與現實的限定規范相對抗,主體意識在經驗世界的壓抑借助審美的藝術形式獲得疏導和解脫。與馬爾庫塞激進的美學顛覆、阿多諾堅定的藝術自主性堅持相比,本雅明更多內斂冷靜地對藝術發展事實的展示,并在現代藝術內涵的剖析中,自然流露對其中含蘊的審美追求與批判意義的震驚、反思和評價。
本雅明更關注電影發展的巨大而驚人的意義,因為它“使我們時代非凡的技術器械成為人類神經把握的對象”。本雅明對電影的技術特征的分析,使文藝理論與美學理論中前所未有地關注到藝術的物質現實性問題。
阿多爾諾是德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領銜人物,他率先對本雅明的“復制藝術觀”做出了抵制和反對。阿多爾諾在與霍克海默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工業”這個術語,認為,在以復制技術為基礎的文化工業中,消費者被滿足的需求都是社會預先規定的,他永遠只是被規定的需求的消費者,只是文化工業的對象。在他看來,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機制,在資本主義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它以規范化、普及化、類型化的文化產品標榜主流,引領時尚潮流,規范和限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了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在毫無抵抗能力的情況下,只能消極地去接受,因此大眾文化可以抑制消費者的主觀創造能力,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在潛移默化當中麻痹了接受者的思想意識,降低了大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并且控制和局限著大眾視野的發展。大眾文化內含同一化趨勢,以無與倫比的強大整合力量消磨了人們的個性風格與精神意志。
總之在本雅明的理論中當代藝術在機械復制技術所引發的廣泛傳播中,期待更大的社會效用。他同時看到了技術進步表象下的人被異化的現實,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所產生的社會發展的兩難困境,予以否定批判。本雅明借助于藝術文本內在分析實現其審美的社會批判目標,那么他對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生產形式與藝術特性的剖析,則是從藝術之外即從社會生產方式的角度,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廓清現代詩學與政治相互鏈接的藝術政治化指向,本雅明理論主題揭示了現代藝術與技術、政治之間隱顯交錯的辯證關聯,為深入思考現代藝術的價值意義提供了獨特解說,并給以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指明了一個并不輕松的理論目標,即直面現代技術影響下的新型藝術研究。
[1]張利群.多維文化視閾中的批評轉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2]本雅明著,張旭東等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
[3]陸海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4][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5][德]瓦爾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