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陽月 鄭州大學
1980年以來墨學中衰原因研究綜述
裴陽月 鄭州大學
墨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之一,但在秦漢之后墨學逐漸式微,影響大不如前。這其中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二者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容忽視。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關墨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相應地關于墨學中衰原因的研究也不斷出現,因此就很有必要對相關文獻進行一下系統地總結和概括。
墨學 中衰 原因 綜述
首先從研究成果的種類上看論文居多,專著較少。從專著方面看,很多都只是在研究墨學時涉及到了到墨學中衰的原因,如李亞彬先生的《中國墨家》,就只是在第八章“薪盡火傳-墨學的興衰與流布”中涉及到了墨學中衰的原因,并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孫中原先生的《墨學通論》也是如此,只在第七章中提到了墨學中衰的研究。然而很多論文卻是關于墨學中衰原因的專門研究。
從年代分布上看,我們可以看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論文數量最多,本世紀前十年其次,2010年至今第三,上世紀八十年的數量最少。從數量上看,我們可以得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到2009年是關于墨學中衰原因研究的一個高潮期。
在對墨學中衰原因的研究中,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在這兩個方面之下又可以細分出很多小的因素。下文將對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分別進行闡述和分析,從而對其進行總結和概括。
(一)主觀原因
1.墨家自身的理論與現實脫節,具有超現實性。張親霞女士在她的《從墨家價值目標的缺陷看墨學中衰的原因》一文中就提出了墨學中衰的方面原因就在于墨家價值目標的超現實性。她認為墨子承認私有制的合理性,但是主觀上卻企圖消除私有制的存在,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達到一種無差別的同一。她認為墨子的這個良好愿望極大地超越了現實發展的可能性,只能使墨子的價值目標流于空談。章可敦先生在他的《墨家消亡原因探微》中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墨家先天并不具備革新的能力,墨翟“背周道而用夏政”,以模仿古人的生活為人生目標,失去了自我革新的能力,從而堵塞了墨家的發展道路。此外墨學理論還帶有一定的矛盾性,即自身的內在的自我矛盾。王志平先生在他的《“顯學”的衰落-論墨學驟衰的主因》這篇文章中指出在墨家的理論體系里,存在著許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如“兼愛”與“尚同”、“天志”與“非命”、“薄葬”與右鬼等。盡管后期墨家克服了前期的有神論傾向,但其它方面的矛盾仍然存在。
2.從組織結構上講,墨家內部組織結構森嚴,有著自己的嚴格的組織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墨學的發展。魏明云《論墨家中絕的組織因素》一文就從組織結構因素方面分析了墨學中絕的原因,她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分別是成員對巨子的人身依附、成員心態的不穩定、組織軍事功能的凸顯以及組織宗教化的傾向等等,正是以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墨學的中衰。張鳳林先生在他的《墨家衰亡原因探析》這篇文章中就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墨家缺少承前啟后,德才兼備的領袖,發揚光大其學說.墨子死后,其后巨子沒有得其真傳,陷于“真墨”與“別墨”之爭,使墨子學說未能得到真正的繼承和發展。
3.墨家不重視理論的發展與傳承,缺乏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由于墨家學派的成員大多出身小手工業者階層,文化程度受到很大限制,忽視了著書立說的重要性,使得墨家學說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任重先生在他的《墨學中絕原因淺析》這篇文章中提出:“著書立說是傳播自己觀點的有效手段,墨家的著作除《墨經》外,《呂氏春秋》、《淮南子》中都雜有墨者的手筆。但是墨家重質輕文的傾向卻不利于其著作的流傳。”
(二)客觀原因
1.社會背景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隨著社會的變革以及時代的發展,墨學原來的階級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楊建平先生在他的《試論墨學中絕的原因》中指出小手工業者們失去了原來的獨立和自由地位,墨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階級和經濟基礎,其學說在秦漢時期也就不可避免地趨于式微。二是儒家“大一統”思想的盛行,使得墨家等其他學派的學說受到打壓。張振華先生在他的《墨學“中絕”之因及時代意義新論》這篇文章中提出在漢武帝之后,儒家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墨家也只能作為異端邪說而被摒棄。
2.墨學思想被其他學派所融合吸收。余衛國先生的《墨學衰微原因辨析》這篇文章中提出儒家充分發展了周人的天命論思想,至漢儒董仲舒的進一步發展,引“天志”于“天命”論,并與陰陽五行天道觀相結合,“以德配天”,建立了以“天人感應”為特征的神學目的論。
3.某些墨學思想抨擊了現實的政治體制,從而能背離了君主的統治,最終招致了君王的打擊。張穩先生在他的《淺析墨學堙沒的原因》一文中指出墨家“任游俠”的風氣極大地刺激了君王的權利與威嚴,受到了君王的強烈打擊。
對于墨學中衰的原因見仁見智。墨學從名震一時的“顯學”到沒落必然有著它的原因,而且不會是某個原因單方面作用的結果,它必然是主、客觀原因相互作用的產物。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新的研究資料的不斷出現,對于墨學中衰原因的研究也必然會出現新的研究成果。
[1]孫中原.墨學通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2]樊明.墨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3]李亞彬.中國墨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4]魏明云.論墨學中絕的組織因素[D].河南大學,2006年.
[5]賴哲信.墨學衰落內因探索[J].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82年第6期.
[6]董俊彥.墨學后世衰微之原因[J].教學與研究(臺灣).1983年第5期.
[7]任重.墨學中絕原因淺析[J].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3期.
[8]王志平.“顯學”的衰落-論墨學驟衰的主因[J].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9]楊建平.試論墨學中絕的原因[J].歷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0]張親霞.從墨家價值目標的缺陷看墨學中衰的原因[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