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 湖北醫藥學院第三臨床學院
通過十堰市農村地區醫療救助調研看精準扶貧
董浩 湖北醫藥學院第三臨床學院
醫療救助是對貧困人群實施專項幫助和經濟支持,使他們獲得必要的衛生服務,以維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目標人群健康狀況的制度。它通常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主導下,社會廣泛參與,通過醫療機構針對貧困人口的患病者實施的恢復其健康、維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救治行為。
精準扶貧 醫療救助 救助標準
醫療救助是對貧困人群實施專項幫助和經濟支持,使他們獲得必要的衛生服務,以維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目標人群健康狀況的制度。它通常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主導下,社會廣泛參與,通過醫療機構針對貧困人口的患病者實施的恢復其健康、維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救治行為。
(一)2017年精準扶貧醫療救助對象
1.重點救助對象;2.低收入困難救助對象;3.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救助對象;4.因病致貧家庭中的重病患者救助對象。
(二)2017年精準扶貧醫療救助方式
1.重點救助對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資助。2.重點救助對象、低收入困難對象、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對象經基本醫療保險機構審批的重特大疾病和需要長期門診治療的慢性病病種,可申請門診醫療救助。
(一)醫療救助宣傳力度不夠。普通民眾對醫療救助政策了解很少,完全理解救助方式、救助標準的幾乎沒有。根據我們的走訪和問卷調查,很少有有關部門對這一政策進行宣傳,甚至有民眾表示對這一政策不知曉,但這其中有很多都是需要醫療救助的家庭。
(二)救助對象評判標準不夠嚴謹。在村民家中走訪時,很多村民反映當地存在大量“不貧困的貧困戶”,也就是通過走關系或者鉆政策的空子從而得到國家經濟補助或醫療救助的家庭,而真正需要國家補貼的家庭卻沒得到,長此以往,貧困的人會更加貧困。在我看來,這在民眾中引起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很多不了解政策的人認為國家政策不好,了解政策的人認為地方官員不作為。
(三)重癥(慢性)疾病救助標準較低
我們走訪了很多貧困家庭,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家中有一人或者幾人患有慢性重癥疾病的家庭,這些疾病一部分是無法短期治愈的,需要長期用藥,所用的藥藥價較高,另一部分是可以短時間內通過手術或其他手段治愈的,但因為家庭經濟不夠寬裕,選擇長期的保守治療,而這些病的患者往往會應病而喪失勞動能力,導致家庭勞動力減少,這樣一來 ,在經濟負擔加重的情況下又減少收入來源,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提高群眾對醫療救助的了解程度。從調查結果過來看,如果提高了群眾對醫療救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就能使更多的貧困家庭得到更好的醫療保障。家庭貧困的患者不愿意去大型醫院接受專業治療的原因往往是擔心自己無法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國家能給他們很多幫扶,這都是對政策不了解所導致的,熟悉救助政策,讓家庭貧困的患者敢于去大型醫院進行救治,一方面讓患者的健康得到更大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政策的報銷減少開銷。
(二)醫療救助標準應更具家庭情況的不同而分類處理。救助標準現在是根據病的種類和開銷進行的分類,但相同的病在不同的家庭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我認為應該按照家庭情況進行分類救助,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患者為家庭唯一勞動力;②患者為家庭主要勞動力;③患者為家庭非勞動力;對于特殊情況的家庭除了醫療救助,其他方面的救助也需要,例如某家庭有一成員患病,但需要專人長期照料,在附近的工作單位安排就業,從而同時達到照顧患者和打工掙錢的目的,農村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對家庭的農業生產進行幫扶,使家庭農作物帶來的經濟效應增加。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家庭的經濟來源,患者的醫療又有了保障,可以達到長期的脫貧效果。
(三)救助對象應嚴格審查。雖然現在的低保五保等資助名額有嚴格的政策要求,但在我們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農村地區依然存在不少未按政策辦事的情況。在下鄉調查過程中,我們隨機對村民進行了采訪,針對救助問題,大部分人都表示救助政策沒有落到實處,存在“貧者未付,扶者未貧”,真正貧困的家庭沒有得到應有的幫扶,越是偏遠的山村,越得嚴格的執行國家的政策,我認為必須要由有關單位成里相關的督察小組,進到各個貧困村去,實地考察,嚴格管制。
通過以上的論述和分析,從十堰鄉村看精準扶貧醫療救助,我看到了很多問題,國家政策好,但落實的好不好才能決定貧困能不能真正被解決,我們在做采訪的時候有一位先生發表了他的個人觀點,我覺得說的很好: “現在精準扶貧做了這么久,看似效果很好,但是很多貧困家庭根本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這是哪里出了問題?不是說國家政策不好,相反,國家政策很好,而且越來越好,問題是當官的不作為、亂作為”,我認為這才是我們實現全面脫貧的最大問題,只有將政策不落實、落實不到位、不按政策辦事這些問題解決了,貧困才能真正被解決。2016年國家貧困人口減少了1240萬人,使我國的貧困發生率降到了4.5%,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果,在2020年前達到全面小康不成問題。實際上并沒有看起來的那么可觀,開著小轎車,住著小洋房的家庭卻被評為貧困戶屢見不鮮,只要數據需要,他們是隨時都可以脫離貧困的,這就是從數據中看不見的東西。落實和完善各項政策和制度,使真正貧困的貧困人口得到醫療保障、經濟資助,才是精準扶貧的目的--“精準扶貧,不落一人”。
[1]李華,張志元,郭威.完善我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思考[J].人口學刊, 2009(1):44-48.
[2]劉芳,李躍平.從醫療救助的本質看醫療救助的設計[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9,10(4):27-30.
[3]吳佳.中國農村醫療救助政策研究[J].中國發展,2007,7(4):71-77.
董浩(1997-),男,漢族,湖北宜昌人,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醫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