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我們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熊老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并正在展現它超強的滲透、浸染乃至覆蓋能力。
近來,“熊老人”的新聞每每刷屏。人民日報微博日前推送的一則小視頻引發強烈關注,6月7日,浙江海寧一位大爺在公交車上大聲放音樂,還摳腳,司機提醒大爺小聲一點,注意文明,結果被大爺吼了一路,“我天天坐公交,沒有駕駛員像你這樣說我!呸!我不要你說!”
當我們還沒能處理好“熊孩子”的時候,一扭頭,一部分本該慈祥善良的老人卻紛紛變成了“熊老人”。這些“熊老人”游蕩在各種公共場合,碰瓷、搶座、打罵、摳腳丫子、猥褻小女孩……很多人不解,這是為什么?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新聞扎堆兒產生的“印象強化”,這也不是什么“標簽化”,而是時時刻刻發生在人們身邊的事件。每個人都無法逃避,都是在場者,都可能成為“熊老人”發飆的對象。
客觀講,很多老人事情無多,精力仍健,而以往人生中積累的太多憋屈、隱忍、不滿情緒,也因為老了而找到了釋放的出口,而當他們發現社會對他們并無任何制約辦法的時候,更是變本加厲、肆無忌憚。“熊老人”遍地狼煙,本質上是一種老人面對老齡社會的“不適癥”。
至少在目前而言,我們社會的一部分老人們還不知道怎樣做老人,更不知道在一個老齡化的社會,該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為。種種沖突,可能是一種力量的尋找,但更多是一種價值迷失。
他們只是舉著尊老敬老的旗幡,卻不知道,任何尊敬都是雙向的,年齡、胡子可能是一種足以自傲的資歷,但卻并不必然意味著可以收獲尊敬,更不要說可以肆意妄為;他們可能會帶著過往的情緒繼續走在社會上,卻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邊界,年輕時候不可以做的,老了以后同樣不可以做。
也因此,學會做老人,學會做好人,應該是當下社會的一個大命題。老人本身有責任,而成人社會也應該從現在開始,多一些邊界意識、規則意識、文明意識。
這是因為,我們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熊老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并正在展現它超強的滲透、浸染乃至覆蓋能力。
據人社部權威數據披露,截至2014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總人口比例15.5%。目前,中國老年人口數量正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左右,中國老齡人口比例會達到峰值,超過4億人,即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而當城市化與老齡化出現疊加效應,則未來的幾十年,必然會出現一個老人占據絕對優勢的社會。
有什么樣的“熊孩子”,就有什么樣的“熊家長”,相應的,也會有什么樣的“熊老人”。我們當然應該指責那些為老不尊的“熊老人”,但同時,也應該反觀自身,檢點一下,自己是不是存在目前“熊老人”身上固有的某些特質,并克服之。既然我們齊聲指責“壞人變老”,那么,不妨從現在開始,學做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