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蘭蘭
摘 要:以體現人文特性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為探討對象,針對城市街道中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中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特征進行研究,尤其是在人文特性的表達層面上,梳理總結出街道中的設施在人文特性展現上的優缺之處,根據對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理解與思考針對不足的情況提出改進方向和方法。這樣不僅對當前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方面的問題解決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的問題及時發現以及改進具有推動價值。通過本次設計研究能夠改善城市的公共設施的行業發展以及城市當中空間和諧氛圍的營造。
關鍵詞:人文特性;城市;公共設施;設計
在城市化進程中,急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空間。城市結構及其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環境也逐漸受到專家和大眾市民的重視。城市公共設施作為城市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戶外活動關聯緊密,是促進人與自然對話的道具,它除了提供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還起著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作用、豐富人民生活、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然而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公共設施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當然造成這樣的結果跟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但本人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城市公共設施沒有足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因此在設計中總是千篇一律的現代化,沒有體現當地特色的文化歷史,缺乏空間的可識別性,而且無法滿足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在追求個性、倡導文化傳承的今天,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需要融入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和城市個性的展現。
一、研究背景
人文是一種關懷,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其主要內容是指先進的規范,對于社會而言,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于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于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人文就是重視人的文化,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古往今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中國還是外國都有各自不同的關注。2005年申仁洪在論科學的人文特性中指出人文精神不僅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之尊重,人之為人的價值,人之為人的生命存在不僅是情感的外設,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一種基于強烈好奇心的追求根源的興趣,一種運用理性把握完整世界圖景并以經驗加以驗證的渴望。2007年李生校在基于人文特性的越商研究中同樣指出,人文特性是一種精神動力,具有強烈的擴散與放大作用,作用與區域,它可以為區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公共設施作為一種城市資源代表了社會公益與社會進步,所以不僅需要我們愛護而且也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目前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的程度比較高,經濟實力也相對較強,投資額度也較大,公共設施比較完善,從而導致我國現有公共設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2007年楊葉紅在“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中就表明“如今我們如果扔然認為在城市中放置一個休閑椅凳或燈桿就是裝點城市那就不再是正確的想法,然而,如果在裝點城市的同時設置一些體現城市特色或城市文化的設施,這樣才是明智又正確的做法”。很明顯,他認為當前公共設施需要人文特性。公共設施不僅僅是城市空間中特定場景的秩序與安排問題,而且具有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能夠更好地改造并利用資源與手段對于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城市記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人文特性與公共設施的設計關系
人文是一種文化的存在,而文化的本質是人類生命特有的活動。因此人是創造出文化的主體,而文化則是展現人類精神實踐、情感認知的載體。在生存環境中,文化提供給我們了解世界認知各個城市的基礎,而人們也正是通過對人類自身的思考來不斷優化人性狀態。文化本質上是人的文化,象征了人性的品質和才能。人性的本來意義是指“人的本性”,所謂人性是人類在不斷發展中區別于動物的特征,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在社會環境建設中我們經常發現設計者們會推崇人性化設計(人性化設計是在滿足產品功能的基礎之上,設計師通過設計語言和設計方法來滿足使用人群情感和美好愿望的需求)。
本文所研究的公共設施是指在城市公共室外空間中滿足人們戶外交往和運動的工具,它們是社會環境中體現美好價值及人文關懷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很強的使用功能,還具有一定的審美功能,是統一規劃的具有多項功能的社會綜合服務設施。它既是在人造環境景觀與自然景觀中能滿足市民的需求具有使用功能的景觀設施,也是保護居民生存環境、擴展自然景觀,為居民提供美好的精神空間。
公共空間環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縮影,在公共設施的風格、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都應考量城市文化的特性,才可以通過這個小的縮影呈現城市的整體文化。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應該對外來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對外來文化接受的同時也將本地文化呈現出來,這樣才會形成本地區的高識別度、高記憶度的地域文化。
三、影響城市公共設施人文特性設計的因素
影響現代城市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因素有很多,地理、文化、宗教、信仰、民族、歷史、環境、人群等的不同都是體現人性化差異的表現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與歸納將這些因素總結為環境、設施本身以及使用人群,我們只有對這些因素進行充分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對待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
(一)自然環境因素
由于氣候差異、地理環境的不同,人們在使用設施時就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干燥,公共設施設計時應多考慮實用性,即防寒防凍性,在設計時就可以設置一些四周封閉可以避寒的候車室,公共座椅多采用具有溫暖質感的木材,色彩要偏向暖色,這樣就可以使人們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和視覺上的溫暖。不同的自然環境造成各地公共設施的設計也有所不同,所以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考慮到周圍的自然環境,注意處理設施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另外,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它是歷史的積淀和人們創造的結晶,人文環境的協調性要求公共設施要充分體現出城市的這種文化特征,符合當地民眾心理,提煉出富有特色的形態、色彩、文化符號來進行設計,使公共設施與人文環境協調一致。不同國家與城市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是有區別的,每個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應該形成自己的特點,即形成一定的鄉土性和地方性,而不是完全照搬別的城市和別的國家的設計手法和風格,這就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人群使用情況
公共設施設計是以人的需求為中心,不僅要美觀,而且要充分考慮使用人群的需要,尤其是對兒童、老年人、殘障人士這些弱勢群體的使用情況在公共設施設計時更應該進行深入分析。
首先,針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最基本的是要保證兒童使用設施時的安全性,兒童娛樂設施應布置在大人看護的視線范圍內,注意設施的安全性以避免各種器械對孩子造成傷害;其次,要滿足兒童使用的心理取向,多運用一些兒童喜歡的造型特征進行設計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置開發兒童思維能力的設施,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當前我國已經逐步邁向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與年輕人都有很大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開始下降,許多老年人開始不適應為年輕人提供的環境,他們的內心很容易產生孤獨感。這就要求在公共設施設計時更多地考慮老年人的一些特殊需求。例如,根據老年人喜歡熱鬧害怕孤獨的心理特點,可以設置一些不同功能分區的娛樂活動場所,以供老年人聊天、下象棋或打太極拳等活動,以驅散老年人的寂寞感。
殘疾人作為一個需要人們更多關懷的特殊使用群體,他們有平等參與社會的強烈愿望,無障礙設計是幫助這些殘疾人實現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愿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盲人經常出入處設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設置便于盲人分辨方向的語音設備,對于行動不便利的殘疾人,公共建筑物入口處應開辟輪椅通道,取代臺階的坡道坡度應小于1∶12,等等,這些都是考慮到殘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設計。
(三)設施的設計
公共設施的設計首先必須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使用需求,為人們提供必要的服務。因此,對于設計師而言,功能是每一次設計產品時首先要考慮的要素。除此之外,功能按性質分類,可分為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因此在產品設計時,不僅要滿足人們使用的物質功能要求,同時還要根據不同設施的具體情況切實考慮它的精神功能。
形態和色彩也是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公共設施的形態特征是設施本身及所處空間環境主題營造的一個重要方面。公共設施的造型形態具有明確化、具體化、實體化的特點,它通過公共設施的造型、尺度、比例等給人愉悅、輕松等不同的心理體驗。色彩具有辨認性和裝飾性的特點,運用色彩可以增強公共設施的表現力。但是在我國不同的地域,人們對色彩的偏好也是有所不同的,東北地區人們偏好色相反差大、明度對比大的色彩,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偏好的色彩濃艷、熱烈、純粹,體現著西北人豪邁而純樸的民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偏好豐富、細膩的色彩,不同民族則有自己偏好和崇尚的色彩。因此,公共設施的色彩設計,不能脫離客觀現實,要根據地域和環境的特殊要求,研究色彩的適應性,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區人們對色彩的喜好心理,這樣才能設計出與環境融為一體的人性化公共設施。
四、結語
本文基于城市建設中人文特性的發展對城市中公共設施的設計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從人文特性及公共設施的概念以及在公共設施設計時應考慮的影響因素出發,闡述了人文特性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應用的合理性,通過分析總結了現代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人文特性的運用缺乏以及城市公共設施如何體現城市個性化和文化的特點。由于時間有限,因此本論文只是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與研究,文中難免有許多錯誤與不妥之處,衷心希望這篇論文能夠得到多方面寶貴的批評意見,并為改善城市形象盡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魏東.城市景觀設計的人文特性與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2,(11).
[2]申仁洪.論科學的人文特性[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5,(05).
[3]李生校.基于人文特性的越商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07).
[4]楊葉紅.“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
[5]張祥云.人文知識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蘊[J].教育研究,2004,(06).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