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 要:“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觀能滿足的獸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這段出自李澤厚先生的話總是在讓我們思考關于人性的東西。當所有人都想要去追求第一張床的時候,第二張床和第三張床不斷地交叉重合,以至在現今這樣的社會里,并不能輕易找到存粹的第二張和第三張的存在。而真正存在真理的第一張床,因為遠離人們真正的生存空間,讓現實的人們,越來越疏遠,只是還沒有忘記。真理縹緲于后兩張床之間,也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發達之后所留下的結果。若是強硬分開,誰又能真正抓住真理,誰又能證明誰抓住的的確是真理呢?
關鍵詞:理想;現實;美;美學;人性
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90后、00后開始影響著這個世界的潮流,從柴米油鹽到國際流行,從風靡一時的非主流到韓流的入侵,一代代的年輕人,用自身的想法去影響著這個世界,也無條件地接受著一切來源于世界的饋贈和施舍。美,時時刻刻圍繞著我們,就像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那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的定義。個性充斥的年代,所有的定義,都會歸結為解釋,并建立于個人的基礎上趨于合理。
一、是否區別
大多數人心中的美是現實的美。建立于自己生活多年的觀摩經驗上,沒有科學依據,也無從合理解釋,這樣的美的觀賞性,多數是圍繞看得見的、顯而易見的、美好的進行。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但跟風性地評論,往往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無非是人的本性使然。談之美學,很多非此領域的人們會覺得很高端。畢竟隔行如隔山,就如同畫畫的修不來汽車,而修汽車的欣賞不來一幅畫作。但不是絕對,這就是個性使然。現代物欲豐富充盈,隔行眼中的“高端美”已不那么孤傲地站在藝術之巔。有人會稍作了解,以便離“高端”更近一點,有人會用錢財來換取“高端”,以便裝飾在自己的身上,換來敬仰膜拜。無論以哪種方式來接近觸碰,也是生生讓“高端美”離所有人更近了一點,不再那么鶴立雞群般尋不到半點知音。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的“三張床”理論,即世界上存在著三張床。第一張是“理式”的床,這張床是存在于人類出現之前的。柏拉圖認為這是“床的真實性”,也就是說,這是床的最高真理,是理想的床。第二張床是木匠按照人們描述中的“理想的床”做的現實存在的床,是能被人用眼睛看見和用手觸摸到的。這是對理式的床的模仿。第三張床是畫家按照或者說模仿木匠做的床創造出來的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床。這是一種基于模仿之上的模仿。我們所熟知的現實的美就如同第二張床那樣,被世人所統一認可并接受的一種美,也可稱為狹義的美。而“高端美”,作為學科知識被人類追尋了數千年以來,也領導著世人統一的美,卻也接受著世人各方的言語,充實,從不外強中干。這樣的“高端美”,就是第三張床,存在或只是意念存在。
再回到普通人對于美的理解和定義。現代年輕人總會給一些外貌出眾的明星冠以男神女神的稱謂,見多那種清一色式的美貌,雖然在不久之后會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看“膩了”,就棄之,但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追隨著清一色的“美”,并樂此不疲。明星的紅極一時,有的時候是需要對的時間對的地點來烘托和拋磚引玉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不一樣的長相的明星,會在不一樣的時候“紅極一時”。就像很簡單的,每個人都知道的,在唐代,以胖為美,而在現代,以骨感的瘦為美,更有甚者,現今社會里,風行的健身,各種“馬甲線”“人魚線”層出不窮,霸占著人們的視野和大腦。這種關乎時尚感和流行感的“美”,沒人會否定,卻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摸得著的。這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一種看得見的、可以觸摸的一種美。卻不是模仿什么而形成,在每個不一樣的時代,都會有這樣的標準,在影響著現世和后代的人們。這是對于人們外貌的美的定義。那么,對于物件、環境的定義呢?
在古代,或者往近了說,近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北美、歐洲等那些國家,從影片錄影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生活的環境或是使用的工具物件都有那個時代獨有的特點。那些時代并不像現代社會各種事物已經趨近發展至頂峰,人們在認真生活的同時,會渴望去了解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見識,去創造更多能造福于自身的物件。各行各業,都在發展的路上蓬勃地往前走,幾乎沒有特別繁瑣的交叉交流,所以也就保障了彼此的純度,彼此的特點也都完美地被保留下來?,F代人喜歡收藏經典,尤其是能代表某個年代的經典之作,從家具用品到音樂畫作,人們用一種行業內統一認同的標準去衡量一個經典之作的價值,并加以小心珍藏。其實也就證明了這種純粹的美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反過來,人們的行為,也表現了人們對于美的定義,也未曾因為時代變遷而偏離多少。
所以也無法說明,現實膚淺又實在的美,與經典而理想的美,到底有無差別,有多少差別。
二、真正的定義
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把青銅器作為一種獨特獨立成章,承“遠古時代”,啟“先秦精神”,用平近的語調解讀出在其中的那種審美趣味,把青銅器所呈現的獰厲之美的本質歸為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的結合,是一種“客觀歷史前進的超人力量”。李澤厚認為的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遠不能代表歷史的全貌,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樣也是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由于藝術體現了更多民眾的審美意志而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這里所出現的體現民眾審美意志的藝術“美”,在我看來,是已將第二張床與第三張床結合而呈現的美,這樣代表歷史性質的美,不是單純的“美”,不能用言語來形容,去描述,是一種能夠震撼所有人內心的一種共鳴式的“美”。中國人讀歷史喜歡鉆研帝王之術、能臣之道,總希望從書堆中找些能為現世所用的經驗教訓,李澤厚將美的歷史與社會發展歷史息息相關地引作一篇篇美文,“時代精神的火花凝練,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是人一唱三嘆,留連不已”。歷史有歷史政權爭奪時的波濤洶涌,美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事物,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人們,并被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改變。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笔乔f子對世間的感嘆。那樣一個超凡脫俗的人物,對于天地間大自然的這種美,依舊是無法忘懷的。李澤厚先生對獰厲之美的解讀,莊生對自然無為之美的解讀,后人認為這樣的解讀是正確的,前人又有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文字去描述。
一味地去批判人類前前后后寫下的無數定理定義,或是一味地遵從這樣那樣的說法教誨。即便來個幾千年時間,依然是無法找出真正的真理。其實在這樣豐富繁雜的社會里,人們不可能像過去的學者那樣單純地這樣認為那樣認為,不可能只是探索一個光明的世界。棱鏡折射出的光,每一面都有不一樣的事實色彩,但每一面都有同一個名字,是光。也就是說,在繁瑣的知識海里,尋找真理并不難,難的是對于一切同類同門有著無比大的包容能力,并能清晰地解讀出來。也許那樣定義,才是最真的真理。
三、結語
以我現在的學資,我所能理解的“美”,是存在于現世每一個人的身上的,能定義的美僅僅是“美”中小小的分支。那么回歸到自身,我們往往會在知識海里迷惘,不知道作為研究藝術的學者究竟該如何在這樣龐大的藝術世界里找到真理的存在地。很多從事藝術學習的學者都大張旗鼓地認為自己在研究美學,但也僅僅是搜集些書籍,品讀一些經典之作。在現代社會,并沒有多少人會以研究美學為真實目的學習研究經典以為后世美學的發展做貢獻,學生不懂得怎樣得到真理,而教育機構亦不懂得怎樣做一艘可暢游于知識海的帆船。迷惘中迷惘,學風慢慢不見了好的蹤影。知識向來是互通的,當成為了必要研究學術的學者時,其實,更多的需要我們去做的,是將自己想要知道的,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搜集到,在自己的知識范圍中無限地、不斷地畫圓。李澤厚先生以歷史呈現美的各種面,相同的,各式各樣的學者,沒有理由覺得自己隔行如隔山一般從而坐井觀天,得過且過。
“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觀能滿足的獸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引用這樣的一句話,并不是要引起文章顯示的原意,更讓我看重的,是人性、感性、理性,個體社會交叉互存的一種事物。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時代不同的流行的美,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會有不一樣的各種風格式人物。更有甚者,在感受這個世界的時候,不一樣的人會用不一樣的感官,不一樣數量的感官,那么得出的結論,亦真亦假,誰又能真正評判。在所有人都想要去追求第一張床的時候,第二張床和第三張床不斷地交叉重合,以至在現今這樣的社會里,并不能輕易找到存粹的第二張和第三張的存在。而真正存在真理的第一張床,因為遠離人們真正的生存空間,讓現實的人們,越來越疏遠,只是還沒有忘記。真理縹緲于后兩張床之間,也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發達之后所留下的結果。若是強硬分開,誰又能真正抓住真理,誰又能證明誰抓住的的確是真理呢?
我們期待一個鮮明的答案,但還是想要讓這樣的飄渺感多存在一刻,因為尤其接近“美”。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