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少娟
摘 要:本文通過描述一個患有行為控制障礙孩子的案例,闡明如何在小學心理咨詢的工作中運用行為治療法進行矯正的技術,實踐效果較好,具體運用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象征性的游戲、規則游戲,細化小目標塑造新行為等。
關鍵詞:行為障礙;行為治療;角色扮演
一、案例概況
小A(化名)是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性別男,10歲。小A出生時體重5斤9兩,孩子身體健康,智力正常,患有先天性兔唇,經過后期手術目前嘴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說話有時發音不清楚。
1.家庭情況
小A是獨生子,與父母同住,其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父親干部身份在職,平時工作較忙,母親在孩子8歲時,因單位裁員下崗,加上孩子難以管教,所以現在沒有上班。父母關系和睦,家庭條件較好。平常母親負責照顧和教育孩子的工作,父親也能共同配合教育孩子。
2.學校表現
小A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基礎差,書寫慢,相對而言,口語表達較好。平日里好表現,喜歡踢足球,還喜歡畫畫。上課難安靜,因為喜歡看電視,電影課時就能做到非常安靜。課間喜歡和同學一起玩,但又因為很霸道,不遵守規則,同學又不愿和他一起玩。喜歡攻擊同學,課堂上亂拿同學的學具來玩,玩一下就丟。經常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不如自己的心意時就動手打同學。對于老師的批評教育有時不僅不聽,甚至還謾罵老師。班上同學都很怕他,外號“薩達姆”,連年級最高大的男生都不敢和他打架,反映他打架很“陰毒”,有時會專打人的要害位置。
3.個人成長史
順產,一出生就有先天性兔唇。父母親以極大的勇氣接受這個現實,并采取積極的治療方案,分別在孩子6個月和三歲時做了兔唇矯正手術,留下明顯的疤痕,在孩子12歲左右時還將進行第3次手術。年幼時奶奶曾協助一起照顧孩子。曾在外省讀過幾年小學,孩子經常不上課,在外面玩,基礎很差,于是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轉學到我校。
4.班主任老師主訴
(1)有嚴重的暴力性傾向。上學期有記載的打同學的記錄有36 次,主要行為有:踢同學的肚子、掐同學的脖子、打同學的頭和臉。導致打人的原因大體有三種:第一是和同學游戲時,別的同學不小心碰著他;第二是游戲中不如意導致打同學;第三是無故打人。
(2)影響課堂秩序。該生除了在班主任的課堂表現比較安靜,其余的課都難以自律,具體表現為:第一,和老師頂撞,暴粗口,漫罵老師,誰批評教育他他就罵誰(幾次罵英語和科學老師)。第二,隨意離開座位,拿同學的學習用具,誰不給就打誰。第三,情緒不穩定,大喊大哭。有當沒有爭取到上課的回答問題或參與活動的機會,他就很生氣地大喊大哭,甚至威脅同學誰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打誰,有時會在地上打滾。
(3)學習成績差。該生長期無法正常完成作業,其家長也給予很多的輔導,由于其上課基本不聽講,作業和考試都存在較大的困難,上學期期末檢測語文、數學均不合格,英語剛合格分,學業成績與其他同學相距較遠。
家長配合度很好,每次孩子犯錯誤都能進行教育,并給對方賠禮道歉,并對孩子的學業進行輔導。上學期,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對這個孩子給予更多的愛心,也鼓勵同學和他交朋友,但收效甚微,這學期剛一開學,打人問題更加嚴重。
5.母親主訴
“作為一個母親,我比別的媽媽付出更多。當時在給孩子做手術時,醫生也提醒我們要慎重,擔心手術會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要多注意關注孩子的心靈。我記得孩子在做完第一次手術后,行為就有了變化。術前別人來抱他,他很開心;但術后,除了我,誰都不要,只要人一靠近到他,他就用手拒絕,就哭。在第二次手術后,他就變得更淘氣、霸道、打人,什么都要讓著他。一有事情不如意,就大哭大鬧,連最嚴厲的父親都得盡量讓著他,所有的親戚朋友、單位同事都對孩子很寬容。他在家里也動個不停,只有看電視時安靜會。作業我不督促他就不做,特別怕寫字。在家里經常一個人玩,跟親戚朋友的小孩在一起玩時,也沒有出現過打人的行為,也可能是大家都讓著他。”
二、初次訪談
孩子看起來很有禮貌,走進心理咨詢室先敲門,并叫“老師好”。他個子偏高、偏瘦,眼神顯得有些緊張,但又有些防備,嘴上的疤痕十分明顯,并問:“老師,找我什么事?”我請他坐下,坐下之后老愛腳動來動去,雙手擺放自然。通過觀察和會談了解到:孩子十分樂于表達,思路清楚。問什么說什么。他有一個十分疼愛的家庭環境,不僅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喜歡他,別的親戚都對他好。他說學校的老師也對他好,同學也對他好,只有一個男生老是跟他作對。他很在意嘴上的疤痕,怕同學笑他,誰要取笑他,他肯定要打人,并認為十分有道理。說這話的時候,他的情緒很激動,一雙眼睛充滿憤怒。他對當時的手術印象不深,只說“很痛”。我稱贊他很勇敢,他很開心。他很想和同學玩,渴望人際交往。他最喜歡踢球,長大要當足球明星;還喜歡游泳和畫畫,媽媽在家會教他畫畫。問他上課為什么不聽課,愛拿同學的東西玩時,他就不吭聲,問多幾次,他說“好玩”。
三、分析與診斷
(1)初步臨床印象為攻擊性強,行為控制障礙,人際關系不良,學業不良,有退行行為。
(2)理由如下。①生物因素:小時候兩場大手術,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靈傷害。②社會原因:存在負性生活事件,被人稱為 “薩達姆”,招人嘲笑,沒有同學愿和他交往。由于孩子特殊的身體狀況,周圍的人都對他比較寬容,更促使他放縱自己的行為,無所顧忌。③心理原因:一是因為自己患有兔唇,覺得外表很不好看,過分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二是缺少有效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當遇到和同伴的沖突時,不知道怎樣去解決。三是人際關系上與同學真心交往少,支配欲望強。四是性格外向,爭強好勝,表現欲強。
四、制訂咨詢方案
我與孩子共同制訂了這個方案,并經取得孩子的同意后告訴了他媽媽和班主任。
(1)目標:①矯正攻擊行為。②改變認知,學會和伙伴相處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咨詢的方法:①采用孩子喜歡的游戲進行矯正和治療攻擊行為。如“角色扮演”游戲、畫畫游戲、象征性游戲、規范游戲等。②用代幣制提高完成作業的能力。③根據小步子原則逐步改變其認知,循序漸進地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五、咨詢過程
(1)“畫人、樹、房”進一步分析和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況。我覺得從畫中可以看出:孩子在攻擊行為中,得到了快樂,這對他的行為矯正有很大的難度。他的母親一直照顧他,但和孩子還有距離。老師雖然關心他,但看來和老師也不是很好溝通。他想和人溝通,但溝通不暢。
(2)根據以上的情況,在以后的咨詢中,我采用游戲進行行為矯正:①“角色扮演”游戲:在孩子身上模擬其侵犯的動作,通過“移情”使其感受到對方的痛苦。我讓孩子扮演母親、老師及被打的孩子,在扮演中來體驗角色,宣泄情緒,表達愿望。我從中也了解他原有的與社會化過程中的個性。在他扮演被打的那個同學時,他也知道愧疚,并知道打人是不對的。②象征性的游戲:我嘗試用小型玩具做一些短小而帶有情節的象征性游戲,讓他學會在游戲中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我讓他帶上一個猴子的面具,他一戴上面具就手舞足蹈。我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猴子想做森林中的大王,他怎樣才能做大王呢?猴子很好動,但你有辦法管住他,怎么管呢?你有辦法。就讓他開始編故事訓練猴子能控制行為的想象故事。希望他通過訓練猴子規范的活動來約束和訓練他自己。③規則游戲:孩子在班里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戲時,時常破壞規則,誰要求他遵守規則,他就打誰。別人不和他玩,他也要打那個同學。我有意識安排他做一些“跳樓梯”“打撲克牌”“投球”“下棋”等規則性的游戲。如果他遵守規則,就獎勵他多玩一次,并讓他在電腦看10分鐘動畫片。由于學校的時間有限,我讓他母親參與游戲,并在家和他一起玩。有時也請一些小朋友合作,以增加游戲的興趣,并且讓他在與小朋友的合作中,接受小朋友的監督,學會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④教授他一些能夠合理發泄自己情緒的方法:對著桌子、玩具或枕頭拳打腳踢,大哭一場,在操場等不打擾別人的場地大喊等。
(3)針對他不能按時交作業的現象,我設計了一個小步走漸進方案。第六周: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每天交任何一科的作業,就算完成作業。第七周: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每天交任何兩科的作業,就算完成作業。從第八周起: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作業都按時交,可以選擇一天不交齊。從第十周起,每天都按時完成作業。孩子對這個方案的完成很有信心。
(4)按照陽性強化的程序,制訂靶目標。我設計表格進行記錄,并希望班主任加以督促。表格中可以記錄每天的關于打同學的頻率和程度,以及后果。如果從第4周開始,每天只打5個同學或以下,根據程度和后果的嚴重性進行強化獎勵。以后每隔2周,根據行為的改變設計新的靶目標和行為結果。
六、咨詢效果與評價
從第三周的第一次咨詢到第八周一共進行9次(有3周來了2次),孩子的行為有些改變。作業正按設計的方案實施,作業完成的次數比以前多了些,雖然有時候做得不好,但是家長反映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在逐漸改善,攻擊行為有所減少。課堂上行為依然保持原狀。本案例還將繼續咨詢下去,期待孩子繼續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永勝.小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2](加拿大)馬丁·安東尼,(美)伊麗莎白·羅默.行為療法[M].莊 艷,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3]王 蕾.行為治療法及其最新進展和評論[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陳 屹,石 惠,唐 平.積極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5]陳洪巖,高紅麗.論行為治療在兒童心理治療中的利弊[J].中國民康醫學,2010(6).
[6]王蘇玨.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分析及療法研究[J].教育探索,2002(5).
[7]王偉冰.積極認知行為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的對比研究[J].瀘州:瀘州醫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