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慧
摘 要:近年來中考歷史試題體現了對新課標理念的落實,實現了由知識綜合到能力綜合考查的轉變。尤其是2007年福建省漳州市歷史學科中考出現了重大變化,對備考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做好備考策略的調整與改變,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中考;重組教學;備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一、領悟理念,把握趨勢
《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風向標,不但指導考試也指導平時的復習教學。通過研習《指導意見》以及歷年來各地的中考試題發現,近年來的中考試題進一步了貫徹2011版新課標的理念,一來減負,避免機械識記;二來突出歷史學科“育人為本”的教學功能。通過考試最大限度地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滲透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使課改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下面以《指導意見》樣卷的試題為例,分析“三維目標”是如何在試題中得到體現的。
(樣卷)示例:以下名言歷來為人民吟誦推崇,其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感情是( )
A.關心百姓的疾苦
B.抒發愛國的情懷
C.注重身后的名節
D.秉持清廉的作風
本題題干中的內容屬于材料。該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的能力。讀懂材料,理解材料內涵是解題的關鍵。排除選項中與題干人物關系不大的選項,回歸教材,對試題分析解答的過程考查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而試題中三個人物以民族大義為重,將個人安危榮辱置之度外,表現出高尚的愛國情操,這又是對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重組教學,有效備考
1.以課標為指導,狠抓基礎,努力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南京師范大學劉軍教授曾說過: “如果課程改革連以往只重視知識與技能考查的目標都達不到的話,那還能指望課程改革在三維目標整體實現上有所突破嗎?”事實上,歷史本身包含豐富的內涵,歷史知識的教學應該是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
在復習階段,教師應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理清教材不同社會形態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特征。除了強化基礎知識,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如歷史圖表的識讀、歷史材料的理解以及運用啟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形成。
2.整合考點內容,活化知識,聚焦時政熱點與考點的契合點
在復習時,可做到三個結合:中國古代史與近現代歷史的結合、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結合、歷史與時政熱點的結合。如復習“西方資產階級向世界擴張和爭奪市場”的相關內容時,可以把列強的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結合起來,這樣各專題之間邏輯聯系更完整,而且可以讓學生形成更清晰的知識框架。
近幾年的中考命題都不回避時政熱點,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如2017年有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周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100周年、香港回歸20周年以及中美關系等熱點。復習時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問題緊密結合起來,以時政背景為載體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實現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三、推陳出新,典型指導
根據《指導意見》的樣卷顯示,2017年中考歷史科考試在試題結構上,穩中求變,推陳出新,增加了新題型——材料論述題,把考查學生的能力擺到一個重要位置上來。對此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重視史料教學,培養證據意識
材料論述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能力要求較高,有效考查考生的學科素養,因此單靠死記硬背、考前突擊、猜題押寶取勝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史料教學,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思維方式,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
2.重視例題訓練,掌握解題方法
適當選取典型例題,“窺一斑而知全豹”,教會學生解題。學生通過平時的練習,掌握答題方法,教師加強指導,提高答題的準確率與規范性。
下面以一則摘選材料,進行提煉觀點的釋析: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35年……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這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2013年11月6日《人民日報》
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筆者認為,材料論述題的解題技巧可分為:“觀點、論述、結論”三段式解答。
第一,提出觀點的解題技巧。首先,找出材料的核心關鍵詞。上述材料的關鍵詞為:“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其次,辨明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對肯定作用、否定作用、辯證作用加以概括。材料中“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間呈“肯定”方向的關系。再次,尋找材料中的觀點進行提煉概括。表現材料觀點的原話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最后,初步擬定觀點并檢驗觀點是否符合材料。綜上,可擬定觀點為“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由之路”或“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第二,以材料的史實和歷史的史實為依據,展開論述。首先,歸納概括材料中的史實為: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提升。其次,圍繞觀點,列舉課本相關史實,論述過程基本圍繞兩個要點即史實+影響。
例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內進行改革,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例2:對外實行開放,設置經濟特區,引進資金、技術、經驗等,有力地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例3: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及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等。
最后,作出結論,升華觀點。方式一:觀點+怎么做。上述實踐和成就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應堅持改革開放。方式二:把觀點具體化、深刻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總之,2017年的中考穩中求變、推陳出新,更加凸顯學科的核心素養,這給廣大師生的教與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要迎難而上,要注重方法策略,來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重組教學,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實現能力的提升,以達到高效復習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朱 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 棋,馬曉銅.新課程歷史怎么教[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