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啟帆
摘 要:校園環境要求完整、穩定和統一,在設計中應該具有理性和文化。恬靜和充滿文化氣息應該是校園所具有的空間特點,它在設計中要創造一個提供學生戶外學習、思考、集會、休息和交流等的活動場所。如今的大學新校園環境的規劃是一個發展中的過程,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在整體校園環境景觀中突出和延續老校園的文化是很不完善的。應考慮景觀的功能性、文化性、展示性與參與性。本文以此來思考并總結出在設計中應遵循的方法和原則。
關鍵詞:校園環境;景觀設計;校園文化;空間屬性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049-01
一、大學新校園景觀設計現狀及問題
1998年以來,中國的大學迎來了一個巨大的發展變化趨勢,并且最明顯的就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數和在校人數有了巨大的增長。雖然人數大量增加,但大學校園的建設卻一直停滯不前。在大學在校學生數量的大量增加,近幾年我國大學大多數加大了校園的建設力度。但由于大多數校園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到原有校園和周邊環境的限制,改建,擴建后還是遠遠不能滿足規模發展的需求,所以,在城市的鄰近郊區建設大學新校園成為了大多數高校的選擇。
許多學校借著建設新校區想把學校一味的做到恢弘大氣,不考慮自己學校和當地政府的實際情況,沒有對學校各方面的發展做一個合理的規劃,征用大量的土地,巨大的規模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學校空間中會出現大片的荒地,建校多年都未曾利用,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其次就是校前區,校前區其作用應是展示學校形象,在疏導人流和車流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現如今許多高校只是為了展示校園的大氣磅礴,將校前區改造的面目全非,巨大無比的大門,遠遠超過了所能使用到的大小,在崇尚文化的大學校園中實在華而不實。
大學校園的傳統功能分區一般分為教學區,宿舍區,體育運動區及日常活動區。由于以前的校園面積并不大,所以相對師生活動比較簡單,簡單的分區是可以基本上滿足師生的活動的需求。但是從大學開始擴建改建甚至建設新校區后,高校的辦學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校園規模的變大,使得校園中應具有的功能也增加了好多;現在校園的教學模式都是多元化,多層次的立體網絡教學結構,各個專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但是由于校園的規模變大,院系之間的聯系逐漸變少,一些校園規劃設計中大多數停留在平面上,缺少真正的意義的聚集場所,所以相應的功能也并不具備。
道路交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內部的環境質量。傳統的校園中車行較少,在規劃設計時常常以直線的道路網來分割校園,人車同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車輛大量的增加,校園與社會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校園中有車輛已經是很正常的事,甚至還有公交車經過,交通情況就變得相對復雜,所以現在高校的交通和道路系統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進,在道路規劃階段做出適當的限制和引領,不然將對校園環境產生污染,噪聲,不安全等影響。
二、大學新校園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通過系統的研究與實踐,認為校園建設適當的“低密度,高容量,發展立體化”方向,當代大學規劃具有積極的理論指導,它不同于以往的“低水平,高密度”的校園規劃的指導思想,值得推廣。在校園的規劃與設計應該是靈活的,校園的膨脹必然帶來的施工面積的增長,在有限的空間是提高校園建筑密度,或增加施工層,增加容積率。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校園規劃應具有先進、靈活適應學科交叉發展,滲流狀況,促進學校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內部,年級,然而靈活多樣的建筑的室內和室外空間計劃統計,然而建設多層次系統的空間時,創造和大學校園空間環境的需要有開放性,以促進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之間的交流論壇,教師和學生,在規劃和設計應放在單片集成教學建筑形式特別強調,高度重視校園廣場,綠地和重要的建筑室內外空間設計等。
以前的一些實驗設備和舊教室已無法滿足現在老師的教學要求,校園智能建筑是在第二十一世紀大學的唯一途徑,也是建設自動化智能化校園建設,如自動控制溫度,濕度,照明和自動報警及消防控制,自動控制,電梯和自動扶梯,等新技術,新材料,新的建筑技術和建筑的大學組織法,使其成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文思想的有力武器的傳播,現如今經成長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現在的大學新校園的建設中。
三、結語
新的的校園景觀環境設計的可以理解為三個方面的含義:滿足使用要求,使原生態校園的發展潛力;校園環境是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和休息的地方,是一個文靜的、充滿休閑生態區;提供景觀環境的審美享受。設計師應該整合三個特點。校園景觀設計應與實際使用中,應該能夠提供足夠的心理舒適和有一個高層次的審美素質。
參考文獻:
[1]歐陽國輝,王軼.大學擴招后的困境與大學新校園建設的思考[J].中外建筑,2012.
[2]劉寶光,劉恒燁.大學新校園區建設用地指標控制思考[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