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
摘 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具有民族性、多樣性、交融性等特征。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學術論文報告,在對畬族文化的基本情況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實踐調查團深入廣東增城正果鎮蘭溪畬族村,對畬族文化發展及傳播過程中的動因、阻力進行調查,最后為畬族文化的發展提出有針對性并且具備可行性的發展策略建議。針對畬族文化的傳統風俗以及發展現狀,在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其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分析目前國內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現狀,結合國際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情況,立足基本,為打造畬族文化品牌尋找策略,推動其實現再發展,凝聚民族向心力,繁榮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及經濟,向世界傳播優秀畬族特色文化。
關鍵詞:畬族;文化資源;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C953
一、導言
1.研究背景
在國內,政府設立了多項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方案,并整合若干項專項資金,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的支持力度。
在國際上,文化軟實力作為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重要參照系,提升文化軟實力顯得尤為特殊與重要。在文化對外輸出的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特有的文化元素而獨具魅力。
2.研究意義
當下少數民族文化開發仍處于探索階段,畬族作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畬族文化,延續畬族文脈,有助于挖掘開發其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傳承好、發展好畬族文化。推動畬族文化進校園,做好校園特色文化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了解、認識、傳承畬族文化特色,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發揚畬族傳統民俗文化和人文風情,可以向社會各界展示畬族優良風采,凝聚民族向心力,傳播時代正能量。
3.畬族基本現狀
(1)自然環境。自古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畬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后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后來的畬民當為客人。畬族原分布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陸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皖東南等地山區、半山區。
(2)社會經濟。畬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經過社會改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畬族山鄉的經濟搞活了,多種經營,變山為寶,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浪潮中,畬族山鄉已成為對外資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地方。
(3)文學及工藝技術。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
同時,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彩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圖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新中國成立后,畬族的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游產品和出口產品。
4.調研報告的主體要點
要點一:廣州增城正果地區畬族的發展現狀。
要點二:廣州增城正果地區畬族再發展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要點三:廣州增城正果地區畬族再發展問題及解決策略。
二、調研方案設計
1.資料收集方式設計
實地觀察法: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1)訪談調查法。通過與村民和村干部的直接對話,從不同的層面獲取更多面、更深層次的信息。
(2)問卷調查法。采取不記名調查方式,節省時間、人力和體力,并且問卷調查結果更加容易量化。有結構有層次地針對正果鎮蘭溪畬族文化村村民對畬族文化的了解狀況、習俗、認同感以及保護與傳承進行系統調查。
2.調研樣本
調研樣本是廣州增城正果鎮蘭溪畬族文化村村民。調研的主題:廣州部分地區畬族文化再發展的形式與對策;調研的內容:正果鎮蘭溪畬族文化村村民對畬族文化的了解狀況、習俗、對畬族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畬族文化保護與傳承進程的意見。
3.收集數據
本次調研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我們分組以拜訪、訪談的方式向村民發送調研問卷,然后統一回收并進行統計、分析。
三、廣州部分地區畬族文化再發展的形勢與對策調查研究結果分析
1.廣州地區畬族文化認同度
根據與村干部、群眾代表以及對4個村民小組中40戶的入戶訪談調查,98%的正果村畬族人民認同本地畬族文化的再發展,對于本地畬族對現存的文化認同度為74%(見圖1)。
同時,在本次問卷調查統計過程中,調查組發現本地畬族村民對現處的文化環境“滿意”的占87%,“不滿意”的占13%;對村里傳統祭祀文化等“滿意”的為70%,“不滿意”的占30%(見圖2)。
2.影響廣州地區文化發展的首要因素分析
在影響廣州地區畬族文化進一步發展的諸多突出問題中,受訪的村民將“道路交通不便”排在第一位,將“文化載體”排在第二位,將“旅游業發展”排在第三位,將“地理環境”排在第四位。在此次的調查問卷中,52%的畬族村民認為著重加強道路建設將是今后畬族文化再發展的重點項目,28%的畬族村民認為今后政府的建設重點應該是增加畬族文化的文化載體,修繕佛爺寺、建設文化館等。13%的畬族村民認為旅游業的有序發展是有效弘揚畬族文化再發展的重要途徑。7%的畬族村民認為村民居住的地區存在因地理環境而產生的影響因素(見圖3)。
3.對廣州地區畬族文化再發展意見
在對廣州地區畬族文化再發展的意見調查部分,94%的畬族村民支持政府投資建設傳統文化博物館。87%的畬族村民支持政府發展旅游業,13%的村民認為旅游業的發展會對本地村民生活造成影響。97%的調查支持政府對本地文化開發趨向自然化、生態化。
四、畬族文化再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廣州部分地區為例
1.傳統工藝繼承的缺失
畬族的傳統工藝為彩帶和竹編,集中反映在衣飾刺繡與編織品上。在衣裳的領上、袖口、衣襟邊和圍裙上,刺繡各種花鳥、幾何紋樣及人物。在村落中依然繼承傳統手工藝的有72%是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群,青壯年有89%選擇外出就業,這導致傳統工藝難以繼承與創新。工藝品是我國傳統出口產品之一,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占用相當大的比重。針對我國手工藝品外貿現狀,而畬族傳統工藝繼承的缺失則難以把握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同時,由于缺乏創新,不利于畬族手工藝在繼承其傳統紋飾、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再發展。
2.旅游項目開發存在局限性
畬族特色旅游項目的開發力度仍有待提高。在畬族的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上具有局限性,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大部分都各自為戰,缺乏資源的整合和合理的規劃,如果只局限于對本地的資源管理和發展,地區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
3.推廣渠道存在狹窄性
廣州畬族文化村的居民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停留在較為基礎的階段,互聯網意識薄弱,對傳播媒介的應用不熟悉,沒有把握住當代潮流,在新媒體推廣方面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
五、畬族文化再發展的措施——以廣州部分地區為例
1.加強對畬族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
對列入畬族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傳人,要有計劃地提供資助鼓勵,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特別是激發老一輩畬族人對傳播畬族文化的責任感,培養新一代畬族人學習、承接、發展畬族文化的使命感,確保優秀畬族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2.保護的同時加強特色旅游項目開發
從畬族旅游文化的形象設計、市場營銷、主題設定和產品開發等各個方面進行動態的保護和開發,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著力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生產者需要服從游客的需求進行資源開發。
3.打造獨特文化形象,開發文化產品
目前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產品存在著盲從和重復建設的問題,同時,難以正確認識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對于一些已在時代的發展中落后的習俗沒有及時地擯棄。應根據畬族的民族特色,設計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推向各個民俗文化村市場,打造畬族的特色文化形象及文化品牌。
4.利用新媒體手段著力開拓宣傳渠道
充分利用互聯網,創立相關公眾號、網頁,通過高校的渠道,對畬族文化進行宣傳,充分利用高校學生的創新力,推動畬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緊跟時代潮流。
在文化軟實力得到高度重視的國際背景下,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通過設計一系列富有畬族特色的文化產品,打造畬族文化產業,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著力提高畬族文化的長足競爭力,挖掘再發展潛力,使得畬族文化屹立于文化之林,成為獨樹一幟而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文化之一。
參考文獻:
[1]雷法全.對畬族文化繼承與創新的思考[J].麗水學院學報,2007(3).
[2]藍炯熹.閩東畬族文化地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對接的過程[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