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育芬
摘 要:古箏,原名箏,在我國有著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因而被后人稱之為古箏。早在戰國時期,古箏已在秦國流行,并在樂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道:“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哥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即是將箏看作了秦地特有的樂器,而箏聲則是秦國音樂的重要標志,所以后人也稱箏為秦箏。古今中外都很推崇喜愛古箏這種彈奏清越激蕩、韻味悠長的樂器。
關鍵詞:古箏;民族樂器;樂曲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01-01
關于箏的由來起源,眾說紛壇,流傳著幾種說法,一是箏是在古代一種五弦樂器即“筑”的前身基礎和外觀上發展而來;其次,相傳有黃帝摔瑟而有箏以及姊妹分瑟為箏之說,以此引申說明箏是由二十五弦的瑟一分為二慢慢演變而來;最后又有秦將蒙恬將五根弦的箏改造成了十二根弦之說,《風俗通義》里記載:“箏,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晉許慎則在《說文解字》中說:“蒙恬改箏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目前尚未有確鑿的古箏源由定論。
及至唐朝后期,則出現了十三弦的古箏,而元至清朝,則演變出現了十六弦古箏,到了近代和現代,逐漸增加到了二十三弦、二十五弦,還出現了二十五弦和四十四弦的腳踏轉調古箏,現代通用多為二十一弦,箏弦也由過去的絲弦改為了鋼絲弦和尼龍弦。箏弦的不斷增加、轉調箏的出現以及箏弦材料的調整改變,使得古箏這一古老民族樂器的外型更加美觀莊重,使其音域得到很大拓寬,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強烈,不但能獨奏、重奏,亦能同其它樂器合奏、協奏,使其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它從最早的宮廷伴奏音樂演奏,流傳至民間并融入戲曲音樂,日漸普及,因其彈奏手法彈奏技巧獨特,有著自身的顯著特點,歷代演奏者與詞曲創作者又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和探索創新,與時代同步,涌現出了《高水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漁舟唱晚》、《漢宮秋月》等一大批膾炙人口流傳甚廣的古箏經典名曲,也使其在現代音樂領域里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古箏的構造是一個由面板、側板、底板等拼貼而成的發音箱體,分成箏頭(首)、箏身、箏尾三部分,分別由箏盒、弦軸、系弦孔、前岳山、箏弦、箏碼、后岳山、入弦孔等多個部件組成,其使用維護從擺放、上弦、上碼、定調、轉調、用甲及保護上都有相關的嚴格要求。
首先是古箏的擺放,箏身要輕輕平齊放置于箏架上,箏頭放在彈奏者身前的右邊,箏尾放其身前左邊;其次是上弦上碼,應先上箏弦,后上箏碼;古箏最初由彈奏者用自身肉甲(指甲)彈奏,到南北朝時期則采取假甲替代了肉甲。
廣泛流傳于神州大地的箏樂在與各地區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語言習慣及其它民間藝術相融合的過程中,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日漸濃郁,最終形成了山東箏、河南箏、客家箏、潮州箏、浙江箏、閩南箏、蒙古箏等多個流派。各流派箏樂均有各自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技巧特點,山東箏融合了山東琴書、琴曲等音樂藝術,其箏曲結構規整,旋律流暢,風格熱情華麗,充滿了濃郁的齊魯神韻,代表性樂曲有《高山流水》、《四段錦》;河南箏揉合了河南大調、曲劇曲牌,音樂風格質樸激昂,代表性作品有《蘇武思鄉》、《漢江韻》;客家箏包括大調類和串調類傳統樂曲,風格古樸典雅,音樂語言時而輕快活潑,時而含蓄低沉,代表性樂曲有《出水蓮》、《蕉窗夜雨》;潮州箏多源于弦詩樂,具有典型的潮汕音樂特征,風格清越靈動,旋律婉轉動聽,其中“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及“反線”四種音階調式又各具風格,代表作品有《平沙落雁》、《柳青娘》;衍生于江南絲竹、弦索套曲及杭州灘簧等音樂藝術中的浙江箏曲通常有著文武之分,文曲追求江南意韻,清新淡雅,武曲熱烈奔放,慷慨激昂,其代表性樂曲有《將軍令》、《四合如意》。
古箏的演奏形式總的來說有四種:立式、坐式、席地坐式、半席地坐式,我國現代普遍采用坐式演奏,立式僅使用于一些特殊的演奏場合。坐姿彈奏要領如下,先將古箏橫向平放于箏架上,選擇合適的凳子或椅子坐下,高度以演奏者兩腿彎曲成九十度、大腿離古箏底板約有3至5厘米寬的空間為宜。上身端正,身體重心不要太靠后,兩膝略并,左腳稍前,二腳成丁字形放于地面,雙眼平視樂譜,肩臂自然放松,肘、腕、指各關節自然彎曲,手背向上與箏面板平行,手心向下成半抓狀。右手彈弦點在前岳山一側,左手按弦點在距離弦柱左側約15厘米的箏弦上。低音區演奏時身體應稍向前傾,彈奏高音區時則身體略微后仰,松緊有度,張弛自然,根據當時演奏作品的內容和意境先調整醞釀好情緒,然后按照樂譜開始進行彈奏。在古箏多種基本彈奏技法中,左手技法以按、顫、滑最具代表性,右手技法則以刮奏顯示箏的獨特個性,前者的運用使箏曲形成“以韻補聲”,后者使旋律顯出華麗流暢的氣質,是箏獨具特色的旋律裝飾手法,可以不夸張地說“無刮不成箏”。
優秀出色的古箏演奏家都非常重視演奏姿態和情感投入,既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又有從容優美的演奏風度和恰到好處的情感流露,那才算得上是完美的演奏。在古箏演出時,彈奏者的形體動作做為音樂演奏行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著強化情感表達、傳情達意營造渲染藝術氣氛的作用。古箏表面是用手在彈奏,實則是用心在彈奏,“以手彈曲則為箏匠,用心彈情乃為箏家”,說明情感投入很重要,“情曲交融,方入佳境;心手合一,始達妙音”,這樣才能彈奏出打動人心的古箏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