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霖映
摘 要:清朝屯守新疆是新疆的劃時代大事,可在大眾文化上重視之,譬如建立一些屯田紀念碑、主題公園等,有助于人們了解歷史的來由,抑制“東突”的膨脹心,有助于新疆諸族和睦。
關鍵詞:西蒙古;大眾文化;新疆
中圖分類號:G12,D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30-01
據杜榮坤等《西蒙古史研究》等著作記載,明清以來人們把衛拉特(厄魯特)蒙古族稱為西蒙古(漠西蒙古),主要在“西域”。論部落,明清以來的西蒙古主要是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土爾扈特部(17世紀30年代移居伏爾加河流域而其主體于1771年東歸);論地域里的人口主干,明清以來西蒙古包括北疆、“中疆”(現新疆中部巴州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長期是輝特部游牧區)及沙俄侵占的一些區域,這些區域基本上是蒙古族的游牧帶(吐魯番盆地特殊,有較多的維吾爾農民耕作)。南疆也一度是其統治區,人口主要是維吾爾人。
一、清朝屯守新疆是新疆的劃時代大事,可在大眾文化上重視之
譬如建立一些屯田紀念碑、主題公園(及1884年新疆省紀念碑等),有助于人們了解歷史的來由。
清朝在新疆東部屯田,開始于康熙之季,讓蒙古土默特部之兵立屯于哈密、巴里坤等;因為乾隆皇帝1757年平定蒙古準噶爾汗國,北疆的其它重要區域如烏魯木齊、伊犁等開始屯田戍守,而且,乾隆朝的屯戍人員是多民族的,其中最早的人員就是漢族人員(網上一種錯誤說法是乾隆朝禁止漢人進新疆),最早的漢族人員是綠旗兵(清軍收降的幾十萬漢人軍隊概用綠旗而被稱綠旗兵)。據《清高宗實錄》卷559: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當時清軍糧食不足,很多羊死于驅趕途中,而大批綠旗兵退出了戰場,乾隆告訴駐守巴里坤的參贊大臣永貴“多系閑住,不妨暫令乘時布種”,“廣為墾種,以裕軍食”;永貴組織綠旗兵在烏魯木齊、辟展、托克三、哈喇沙爾、羅克倫、昌吉等處開荒種地,永貴報告說當年參加種地的士兵三千六百名。 1760年建立伊犁將軍機構,此年組織滿族、索倫族、漢族(綠旗兵)士兵屯田,同時從南疆移來維吾爾農民耕田。此后屯田事業持續發展。——左宗棠湘軍屯田和現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是對屯守史的繼承。屯守史里的很多章節,都值得在大眾文化層面重現。
二、北疆的準噶爾(蒙古部落)盆地可附帶性稱為“西蒙古盆地”
人們在初中地理教材上就知道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準噶爾盆地,可是知道它是蒙古部落命名的人,在中國的比例極低。如果雙名化、附帶性稱為“西蒙古盆地”, 有助于了解歷史。
三、“中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可附帶冠名為“西蒙古草原”
新疆中部有個州,名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語的“巴音郭楞”是富饒的河流),其北部有中國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泉水”,明清時期是衛拉特(厄魯特)蒙古輝特部的游牧區,1774年乾隆安置了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及和碩特部(現為巴州和靜縣及和碩縣)。如果冠名為“西蒙古草原”,就突出了 西蒙古這個整體符號,有助于了解歷史。
四、烏魯木齊可建和碩特蒙古游牧文化展覽館
“烏魯木齊”,一說是蒙古語“優美牧場”(明朝時期長期游牧于烏魯木齊區域的和碩特部,其首領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后人),一說是準噶爾蒙古語“紅廟子”(準噶爾等衛拉特蒙古,其大部分人的祖先是漠北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時期歸附蒙古族而成為廣義蒙古族,語言與外蒙古的喀爾喀蒙古語有一些差異,1640年喀爾喀蒙古與衛拉特蒙古合作制定的法典,條文稱“蒙古與衛拉特”,其“蒙古”是狹義蒙古)。無論怎樣,那曾是近古和碩特蒙古的牧場,是否可以建個和碩特蒙古游牧文化展覽館,以突出一段可以銜接的歷史?
五、西蒙古及其以后的歷史選擇式地大眾文化化,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
在新疆,“東突”是極少數人的膨脹心,他們有種觀念是“新疆是突厥人的區域”、乃至“新疆是維吾爾人的區域”,仇視內地人在北疆和“中疆”的大比例存在。其實,乾隆初期,維吾爾人基本上在南疆六城,人口25萬, 而據范文瀾等《中國通史》(第九冊)相關介紹(“厄魯特諸部的興起和清朝對蒙古的統治”),噶爾丹時期(康熙時期),漠西蒙古四部共有二十萬戶,六十多萬人,基本在北疆和新疆中部。
清代魏源《圣武記》卷四《乾隆蕩平準部記》說:“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者十之二,卒殲于大兵者十之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氈帳。”乾隆朝正藍旗人七十一所撰《西域聞見錄》“新疆紀略(上)”記載“千里空虛,渺無人煙”。站在清朝的立場看,自己的疆域不由本國人們去屯田駐守,哪有此理?漢族作為清朝的主干民族,大量進入新疆屯田戍邊或經商住居,是很自然的事。
在大眾文化的普及與繼承有助于新疆諸族和睦。
參考文獻:
[1]清高宗實錄[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78.
[2]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 清時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