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山
摘 要:藝術的本質在于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將其表現得彰明較著。主要特征的把握,是建立在畫家面對事物,在觀察和表現時所帶的某種獨特的感覺,而得到一種強烈的特殊印象。但畫面上值得我們下功夫的地方應該是取神進寫神,將物象精神氣質映入心中再得心應手的表現出來,而非完全描摹與模仿。
關鍵詞:山水畫;藝術模仿;物象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64-01
“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 這便是“藝術模仿說”的古老認知。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丹納認為,藝術的模仿必然跟藝術的本質認識有著不可割裂的內在聯系。他認為詩歌、雕塑、繪畫、建筑等藝術形式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多多少少是“模仿的”藝術。好像這個“模仿”的特征是他們的本質,他們的目的便是盡量正確的模仿。
而藝術的本質在于抓住對象主要特征,將所謂的主要特征支配一切,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深刻而顯明的印記,表現得彰明較著。可見藝術品的本質在于把一個對象的主要特征表現的越占主導地位越好,越顯明越好。因此,藝術家不得不為了“主要特征”特別刪減那些遮蓋特征的東西,挑出那些表現顯明的特征,將變質、消失的部分都加以修正改造。然而這些主要特征的把握,還建立在畫家觀察和表現事物時所帶的獨特感覺;其主要特征給畫家一個刺激,并得到一種強烈的印象。正如一個生而有才的人,他的感受力必然是迅速而又細致的。憑借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辨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系。
由此可見,藝術的表現在于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即主要特征,而非完全全部的模仿。中國古人在“無往不復,天地跡也”的宇宙空間中“逍遙游”,在“俯仰”之間“游觀”,在“目識心記”、“飽游飫看”的中認識自然,在心中醞釀經營,滲入個人獨特情懷,展現對無窮變換的自然無比敬畏并樂在其中的性情。郭熙《林泉高致》:“真山水之法,四時不同,春融怡,夏翁郁,秋疏薄,冬黯淡,盡見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則云氣之態度活矣。”“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瞳。”“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謂四時之果不同也……” 春山艷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似妝,冬山慘淡如瞳,這正是郭熙對山之四季不同特征的主觀把握,而分別賦予四時之山以“融怡、翁郁、疏薄、黯淡”獨特感受,展現四時之山“如笑、如滴、如妝、如瞳”不同的情感,形象生動,如詩如畫。又如邵梅臣《畫耕偶事》中:“余謂畫云之亦有時宜,春宜晴,夏宜雨,秋宜月,冬宜雪。”他對春夏秋冬之時宜的主觀把握亦是對四時情感的流露。春夏秋冬的主要特征便在于“晴、雨、月、雪”的描述;此雖為天氣情況的描寫,亦是作者自我情感的借喻與抒發,內心情感隨著“陰晴圓缺”而有所變化。在中國畫中“晴”的表現也許是清遠曠達的淡墨與大片的留白,以顯示舒朗的心況;“雨”的表現猶若清麗而又迷蒙的煙嵐,濕墨清運,烘托出一種似幻似真的朦朧的美;“月”似乎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清冷之感,卻又寄托了對親友無限的思念之感;“雪”凌冽高冷的圣潔之下卻也孕育著無限的生機。
導師在寫生創作中十分注重物我之間情感的升華,強調要有情趣韻味,展現出獨特的生命氣質和精神內涵。如表現華山,就必須融入自己觀察華山一石一峰、一草一木的體會與思考,險峻、峭拔、秀麗是華山獨有的性格和氣魂,透露著千古文人墨客賦予它的生命力——中華氣魂、中國精神。在寫生的過程中體會、感悟,積累畫面以外的認識與修養。落墨前要在心中思量,注意變化與對比,虛實相應。注重筆墨的濃淡干濕,強化筆意。
楊國光先生在《硯邊心語》中說:“繪畫形象的創造應該是寫意的,是超越塑造的,初學或解決從塑造到寫意的問題,應當重視寫生這個關鍵。在寫生的同時注意畫外修養的積累。”畫面上值得我們下功夫的地方應該是怎樣取神進而寫神,將物象精神氣質映入心中再得心應手的表現出來,而非生搬硬套的完全描摹與模仿。
石濤話語錄中說:“古之人有有筆有墨者,亦有有筆無墨者,亦有有墨無筆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賦受不齊也。”心靈的傳達還須用心靈去感悟,這在他看來就是“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寫生創作,就是要賦予筆墨以意義,將自己的能力和精神氣質表現為筆墨功力和筆墨素養的藝術水平。
繪畫需要筆墨技法來完成,然而筆墨技法又需要心性有意識的作用,心性的體驗必須經過反復的實踐積累才能獲得。因而,在寫生創作時,藝術境界的顯現不是絕對客觀不加取舍的描摹物象,而是把握物象的主要特征,將自我最深“心源”的思想情感同自然“造化”中物象實境做交流與升華。在“師造化”的同時“得心源”之思,立萬象與胸懷,漸生詩畫意境。
參考文獻:
[1]劉繼潮.游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本體詮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01).
[2]丹納.傅譯名著系列——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10).
[3]王伯敏.三國——現代 132名中國書畫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出版,1984(12).
[4]北魚.國畫與禪[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