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華
摘 要:美的普遍存在形態有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而提高群眾的文化審美素養有利于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本文對群眾的文化審美情趣上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提高群眾的審美素養進行了簡要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群眾;審美情趣;審美素養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74-02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生活需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人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受是同美越來越分不開。人們希望把自己生活的世界打扮得更美好、更適合于自己審美觀,展現了人們群眾認識美、評價美、感覺美、鑒賞美、享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等意識和能力。這些對美的意識和能力是審美素養的體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養。
一、審美素養的定義
人們都具備一定的審美感受力。審美感受力是對于美的一種基本感受能力。對于美學的定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爭議,許多美學家們經過研究后各執一詞,現如今的美學,在學術上又稱感覺學,(英語:Aesthetics),傳統上的定義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它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這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isthetikos”。審美素養指人所具備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的總和。審美素養既體現為對美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又轉化為對審美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審美文化的創造力。培養人們的審美素養,通過審美的新角度,發現自己、超越自我、發現生活、創造世界,能有助于他們形成高尚情操、愉悅精神、美化心靈和啟迪智慧,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樹立更加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我們走在路上的時候,街上美不勝收的風景美;當我們坐在餐館,各式各樣的、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美;走進商場,精美的店面裝飾和華麗的衣裳美;走進電影院,精彩絕倫的影視作品美;哪怕是累了坐下來聽一首歌,音樂的詞曲風格美,生活中對美的信息較為表面的、直接的、淺顯的感受力,是對美的客觀存在所引起的愉悅情感,體現的是或深或淺、層次或高或低,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審美素養,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性、階級性等特點。
二、如何提高群眾的文化審美素養
關于如何提高群眾的文化審美素養這個問題,對于處在社會環境之下的不同群體來說,都會有不同、甚至迥然相異的要求和指向,而不是像傳統那樣,提出一個普世的政策然后所有人去踐行即可。簡而言之,政府部門、社會、藝術家以及群眾自身都要做出努力,從各個角度出發,帶著同一個目標去實現這一偉大藍圖。因此,筆者秉持著客觀全面的態度,準備從各個角度出發,對于不同的群體提出不同的、具體的建議。
(一)政府部門加大歷史文化保護的扶持力度,增加資金的投入,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縱觀許多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政府部門投入大量資金來扶持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購買大量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并在后期的維護保養上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百姓可以免費去欣賞許多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潛移默化之下,群眾的審美素養一直保持在一個較為高雅的文化層面。
(二)政府部門加大大眾文化的監督管理力度,發展先進文化,制止庸俗文化的蔓延
在任何一個社會時代之下,唯利是圖的人利用惡俗趣味“娛樂”的大眾,在無人監管的環境之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其影響,進而養成低俗的文化趣味,這種現象如果不及時處理,聽之任之的話,會逐漸轉化為危害社會的毒瘤。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于“痞子文化”、“市儈文化”等缺失道德文明的庸俗文化的抵制和監管,創造一個健康的文化氛圍,維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學生群體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視野
部分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學習目的性,如果知識與其專業沒有直接聯系的,或者不能對未來的工作有明顯的、立竿見影的幫助,他們一般不會愿意花時間主動學習。另一方面,學生群體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受教育制度和就業壓力影像,學生面對學業的繁重壓力,在業余興趣和學業難以兼容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放棄業余興趣。在審美過程中欣賞大自然美好,聽一首樂曲,接觸一個美的行為。一方面體驗著審美的愉快感,培養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像、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諧地融合,成為一種審美享受,同時培養著鑒賞美的能力。較高的審美素養培養,需要長期的耳濡目染,在不同的審美經驗中留下印痕,反復驗證對美的評價能力,在專業和興趣學習過程中向更高層次升華,對大自然、歌曲、藝術品、民族文化等更為豐富、高雅的審美對象,培養更高層次的審美意識,發現美的價值。如果沒有龐大的歷史知識作為支撐的話,是不可能品出蒙娜麗莎微笑的背后為何存在如此驚人的價值;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是不會明白紅樓夢富麗堂皇最終卻黃粱一夢的驚世駭俗。因此,對于學生群體,應該改變過去學習成績第一的舊觀念,將學習看成是一個追求知識的過程,把學業和興趣愛好有機結合,拓寬個人知識面和對美的視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學生群體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完善審美心理結構
完善審美心理結構,也就是指審美素養的全面提高,表現為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全面增強這兩方面。 審美感受能力包括審美的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因素。其中,審美鑒賞能力形成的前提,則是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把握正確的審美標準,具有高度的審美修養。創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能力。書本知識離開社會實踐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學習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是如果沒有社會實踐加以支撐的話,這些知識終究只是枯燥的文字,發揮不出自身的價值,因此,作為學生,要不斷參加社會實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結合在一起,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讓學生通過主動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五)社會各個群體應當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提高智能素質、品德素質、審美素質和身體素質,是美育的延伸階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后階段。青少年處于智力和心理的發育階段,這個階段尤其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這時候,如果對他們加以正確積極的健康引導,會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正確的“三觀”的指引下,同時也會塑造他們的人格,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逐漸擺脫低級的惡俗趣味。因此,社會各界人士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青少年,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榜樣。當今社會,人們的觀念日益開放,人們更容易且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如吸毒、傳播淫穢、邪教等觸犯國家法律原則的邪風歪氣的腐化年輕人思想的行為,必須第一時間予以制止并嚴懲,不得任之隨之自我滋長。
(六)藝術家以身作則,將宣傳先進文化作為己任
歷史發展至今,人們群眾開放的文化交流,對于傳統的文化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人們的文化根基不深。青少年群體因為人生經歷淺、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其審美素養的培養受到到一定的局限。這時候就非常需要我們的藝術家、文藝名人站出來,身體力行地向大眾傳授宣傳藝術的美的價值,舉例來說,書法家向社會展示我國書法藝術的底蘊,用書法獨具中國特色的魅力來吸引更多的人學習和欣賞,學習了這門藝術,便多了一門技能,通過新穎的表達方式創造新時代的美。此外,藝術家的另一個重任是將本門藝術精髓發揚光大,深入研究,挖掘群文藝術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學習和觀摩,進一步讓更多人得到對美的感受和欣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質教育,社會不同群體必須提高群眾的文化審美素養,讓人們通過健康向上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審美情趣,以此來表達人民的情感,傳達人民的呼聲,塑造人民的品格,展示人民的精神,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給人民以高尚的美的享受,從而純潔和美化人民的精神境界,構建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明.文化的社會功能視野下新時期群眾文化事業建設研究[D].南昌:廣西民族大學,2015.
[2]游元超.社區群文團隊管理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 2015.